摘要:近年来考公不断升温,2024年中国国考报名人数超303.3万,招录3.96万人,报录比约为76.6:1。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报录比达3572:1,而部分岗位无人报考。2024年国考竞争激烈,报名与录取比例高企。根据预测未来这一趋势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近年来,稳定且体面的工作成多数人期望,与十几年前观念大不同,如今稳定是普通人最大期待。
近年来考公不断升温,2024年中国国考报名人数超303.3万,招录3.96万人,报录比约为76.6:1。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报录比达3572:1,而部分岗位无人报考。2024年国考竞争激烈,报名与录取比例高企。根据预测未来这一趋势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然而,从报考和人员结构看,当今考公队伍中,寒门子弟比例渐小。多数考公者,父辈为公务员,富裕家庭孩子也多。寒门子弟却不愿走此路,为何?
穷人考公务员比例较低的现象,涉及教育、经济、社会认知等多重结构性障碍。
备考负担重:公务员考试需长期脱产(一般1年以上),贫困生常需毕业后马上工作补贴家用,难承受脱产的经济损失 。即便半工半读,时间和精力分散也会降低上岸几率 。
考试费用压力:教材、辅导班和报名费对贫困家庭是额外负担。如优质培训班(平均需投入2-5万元培训费),最低也要数千元,基层公务员(三四线城市月薪约 4000 元)很难快速回本。
公务员职业回报周期长,初期薪资低,难满足贫困家庭短期改善经济需求,如购房、结婚等高额支出。
二、教育资源与信息差距,寒门学子从起点就输了
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贫困生多就读差校,知识与素质较弱,难在公务员考试竞争中胜出,因考试不仅需课本知识,更需思维与见解。
寒门学子为读书寻出路,却缺职业规划指导,家庭与学校对考公政策和岗位知之甚少,致专业与岗位需求错位。如冷门或专科限制报考。因前期规划不足,专业不符,60% 公务员岗要文科/管理类,而贫寒学子倾向“快就业”的理工科 。
信息断层,渠道有限,公务员考试动态和报考技巧多靠社交圈或专业机构传播。贫困家庭学生因社交局限易错失关键信息。考试有信息壁垒,如大学时对党员身份、学生干部经历等隐性要求认知不足,未积累优势。
生存与长期规划之间的矛盾,贫困家庭的毕业生被迫优先解决生存,倾向选“立竿见影”高收入工作(如送外卖、进工厂),而非考公 。
因信息不对等,寒门对公务员考试的存在误解,部分家庭误以为考公依赖“关系”或“金钱”,低估考试公平,或因个人经历对体制工作缺乏信心。
经济困境,致使容错率较低,富裕家庭可支持多次备考,穷人家庭首次失败即被迫退出。同时因为岗位收入现实,小城市公务员薪资仅属当地中游水平,对改善贫困效果有限,缺乏长期的发展信心和资源。
四、家庭期望与自我实现的矛盾让考生面临心理与社会压力
贫困家庭难承受考公失败损失,更倾向低风险的“稳赚不赔”就业。贫困生背负改变家运压力,重经济贡献轻职业理想,这也致使家庭和自我冲突。同时因为缺乏社会资本,缺人脉助晋升调动,即便考公也可能因晋升慢(如基层多年考核)陷停滞 。
户籍与学历限制,部分岗位限本地户籍,贫困生因地区劣势失机会。高学历岗位偏爱名校,贫困生竞争力弱。基层吸引力不足,乡镇公务员待遇艰苦,难吸引需改善生活的贫困生。底层困境,不平等循环。教育分层致贫困生劣势,难以积累考公素质,形成代际贫困。经济压力使贫困生选短期收益,限阶层跃升。公考辅导等政策覆盖不足,难弥合资源鸿沟。
穷人的考公困境本质是结构性不平等的结果,需通过系统性改革打破资源壁垒,才能实现更公平的职业竞争环境。公务员考试平均录取率约3.33%(热门岗位达1:55),经济弱势群体在起跑线已处于竞争劣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流动性困境,"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体制内岗位逐渐成为优势家庭的代际传承工具"
来源:骏逸创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