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近四十,回想过往,什么时候才是活出自己?我思索了很久,却得不出答案。幼儿时懵懂不知,总幻想着长大了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年少时一切为了成绩,劝慰自己说考上了好的大学,毕业了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却没有想到,工作后才可能是真正没有了“自由”。
年近四十,回想过往,什么时候才是活出自己?我思索了很久,却得不出答案。
幼儿时懵懂不知,总幻想着长大了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年少时一切为了成绩,劝慰自己说考上了好的大学,毕业了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却没有想到,工作后才可能是真正没有了“自由”。
2019年,世界银行联合剑桥大学时间利用研究中心,对87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劳动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追踪研究(2019-2021年),并于2022年发布了《世界发展报告》。
在其中的第三篇章《时间贫困经济学分析》里,有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
全球76%的上班族处于“时间贫困”状态。
而其中,像中国、巴西、印度等中等收入国家的时间贫困率更是高达82%。
这项研究还发现,92%的知识工作者存在“下班后认知滞留”现象(即下班后仍持续思考工作问题),女性时间贫困强度比男性高37%,因为叠加了家务劳动时间。
这些结论引发人们的深思。
其实,人们的感受远比数字来得真实。
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加班过多已经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内循环的发展,到了国家都不得不出手的地步。
无数的打工族,正在处于“时间暴政”的隐形剥削之中。
至于活出自己?
“等有时间再说吧。”
科技的发展到底带来了什么?是人类的福音没错,可是却不一定带来自由。
微软Teams数据检测显示:有62%的邮件在非工作时间被打开,而晚上的21点-23点更是成为工作消息的第二高峰时段(仅次于早9-11点)。
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曾做过一个实验,追踪美、德、日的2500名白领,通过传感器记录手机使用与工作行为的关联。
智能手机普及前这类群体的日均工作时长是9.1小时(2007年数据),而智能手机普及后日均工作时长增长到了12.3小时(2016年),通过中断恢复模型计算,MIT确认这增加的3.2个小时的增量中,71%来源自手机带来的工作渗透。
所以科技的发展,有时候却成为捆绑时间的最佳助手。
哥伦比亚大学同步研究发现,手机通知引发的前额叶皮层激活,使大脑进入“预备工作状态”的频率提升了5.8倍/日。
这种提升,恐怕很多人并不喜欢。
却也无可奈何。
时间暴政的实施是由一定手段实现的,而他的传导机制,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数字泰勒主义。
如今现代化的项目管理软件(比如Jira、钉钉等)将工作拆解为15分钟颗粒度的任务单元,大大提高了一项工作落地的可操作性的同时,人类却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肉API接口”。
二是时空殖民化。
现代化的沟通/聊天软件大大提高了人们沟通的便捷程度,但也渐渐侵犯了人们的自由时空,你的通勤、就餐甚至如厕的时间都已经悄悄被转化为“第三办公空间”。
2021年英国电信报告显示,全球厕所隔间平均WIFI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了如厕时长。
时间暴政的施行是潜移默化的,同样似乎也是一路向前的,那被暴政隐形剥削的人类还有救吗?我们还能找回自由吗?
能!
且很多人正在尝试挽回!
2024年澳大利亚生效的新法案,赋予了劳动者“离线权”: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可断开数字工具而免于从事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或通信。INSEAD商学院评估,此法案实施后企业创新指数将提升17%。
世界知名企业西门子则规定,每周三关闭所有通讯工具,使深度工作时间增加40%,这样举措的直接成果就是,项目的错误率迅速下降了29%。
而中国一些企业正在尝试“下班消失”运动。比如深圳的某科技公司试点“17点30物理断网”,结果员工抑郁量表得分降低了34%,而季度营收反而增加了22%。
我们必须警惕,我们节省时间的工具正在吞噬时间本身。
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于重新理解海德格尔所说的"栖居"——不是占有时间,而是让时间绽放。
而所有一切的前提,首先是要——拥有时间。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不再对着媒体上“张姓女子因下班未及时回复群消息被开除”的消息唏嘘不已。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探究、有时间追逐,追逐我们真正想要的自由!
您觉得呢?
来源:大大大大橙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