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人灭我中原,掳我二帝,百年之仇,犹未雪也。”——南宋朝堂上,枢密副使乔行简怒拍案几,声音颤抖。
靖康仇算个屁!
孟珙带队雪耻后反手把蒙古铁骑烧得哭爹喊娘,硬帮南宋续命半世纪!
金国完了别急,
孟珙还有大招:水淹火烧烤串蒙古,十万铁骑被他耍成落汤鸡!
“金人灭我中原,掳我二帝,百年之仇,犹未雪也。”
——南宋朝堂上,枢密副使乔行简怒拍案几,声音颤抖。
那是1232年的冬天,临安城的雪下得比往年更早。金国使臣跪在殿外,手捧求和国书,言辞恳切:“金亡,宋亦危矣!唇亡齿寒,愿共抗蒙古!”
但宋理宗赵昀沉默良久,目光穿过窗棂,望向北方。他想起靖康之耻,想起父祖被掳、汴京沦陷、百姓涂炭。他想起岳飞“还我河山”的怒吼,想起韩世忠“金人不可信”的忠告。
“金人,不可再信。”他低声说。
于是,南宋朝廷做出一个决定:联蒙灭金。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朝堂之上,有人痛哭流涕,有人拍案而起,有人沉默不语。但最终,权臣史弥远一锤定音:“金人疲弱,蒙古虽强,然我若不趁机复仇,百年之耻何雪?”
于是,南宋派出使者,北上与蒙古议和,约定共伐金国。
而在金国,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坐在蔡州的残破宫殿中,望着窗外飘雪,喃喃自语:“宋人,竟如此短视……”
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命运的尽头。
孟珙
时间回到1211年,那是蒙古灭金的第一战。
成吉思汗亲率十万铁骑南下,目标直指金国北境重镇野狐岭。金国方面,集结了四十五万大军,由完颜承裕统帅,号称“铁浮屠”的重甲骑兵列阵如山,旌旗蔽日。
“此战若胜,金国百年基业可保。”
完颜承裕站在高坡之上,望着自己浩浩荡荡的大军,信心满满。
但他错了。
蒙古军没有正面硬撼,而是以轻骑骚扰、佯退诱敌、分割包围的战术,将金军一步步引入陷阱。三日后,金军粮道被断,士气崩溃。成吉思汗亲率三千精骑突入敌阵,刀光如雪,铁蹄如雷。
“杀!”
蒙古骑兵怒吼着冲入金军大营,箭如雨下,刀光如电。
金军大乱,重甲骑兵在泥泞中动弹不得,成了活靶子。完颜承裕仓皇逃走,四十五万大军土崩瓦解。战后统计,金军阵亡超过二十万人,尸体堆积如山,野狐岭下的溪水被染成红色。
“那一战之后,我夜夜梦见血流成河。”
一位幸存的金兵在回忆录中写道。
野狐岭之战,是蒙古灭金的第一声号角,也是金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232年,金国已如风中残烛,但仍有一支精锐——由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完颜陈和尚率领的十五万忠孝军,驻守在钧州三峰山一带。
蒙古军方面,拖雷率四万精骑,借道南宋境内,千里迂回,突然出现在金军背后。
“此战,必须速决。”
拖雷望着漫天大雪,低声对部将说,“金军若入城,再难歼灭。”
于是,他采取了“围三缺一”的战术:三面围攻,故意放开一条通往钧州的道路,诱使金军突围。
金军果然中计。
那一夜,风雪大作,金军饥寒交迫,刀枪结冰,士兵三天未食。拖雷下令全军休整,烤肉饮酒,养精蓄锐。
“他们吃羊肉,我们吃雪。”
金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像野兽一样被围猎。”
第二日清晨,金军开始突围。拖雷一声令下,蒙古军从两侧杀出,金军顿时崩溃。
“声如崩山,流血被道。”
《金史》如此记载。
完颜合达战死,完颜陈和尚被俘后拒降,被砍断双腿仍骂不绝口,最终殉国。移剌蒲阿被俘后亦不屈而死。十五万忠孝军,几乎全军覆没。
三峰山之战,是金国最后的脊梁,被蒙古人亲手折断。
1233年冬,金哀宗逃至蔡州,筑起最后的防线。
南宋派出名将孟珙,率两万精兵,携三十万石粮草,北上与蒙古军会师。
“此行,不为助蒙,只为雪耻。”
孟珙在出征前对部下说,“靖康之耻,今日可雪!”
蔡州城高墙厚,金军誓死守城。宋蒙联军轮番攻城,日夜不息。
“城破之日,金人一个不留!”
蒙古将领塔察儿怒吼。
金哀宗在城内写下遗书,禅位于宗室完颜承麟,自缢而亡。
1234年正月初十,宋蒙联军攻破蔡州,完颜承麟死于乱军之中,金国灭亡。
“靖康耻,终得雪!”
孟珙站在蔡州城头,望着满城烟火,泪流满面。
他下令收敛金哀宗遗体,葬以诸侯之礼。有人问他:“金人灭我国家,为何不以仇报之?”
孟珙答:“国仇可雪,人死为大。”
金国灭亡了,南宋却没有迎来和平。
蒙古人并未如约退兵,反而以“南宋背盟”为借口,大举南下。
孟珙迅速回防,在襄阳、黄州、苏州等地连败蒙军,稳住战线。
“我们灭了金人,却也引来了更凶猛的狼。”
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但臣无惧,愿以余生,守护大宋山河。”
1235年,蒙古全面攻宋,宋蒙战争爆发。
而南宋,终于明白:雪耻之后,是更深的危机。
百年之后,南宋终于雪耻,却也亲手为自己掘下了坟墓。
金国灭亡了,但南宋也在46年后,于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陆秀夫背幼帝投海,十万军民殉国。
历史没有赢家,只有悲歌。
野狐岭的风雪,三峰山的血河,蔡州的烟火……都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终结,和另一个王朝的悲怆。
而孟珙,这位雪耻的名将,最终也病逝于抗蒙前线。他临终前说:
“ 我这一生,不负国家,不负百姓,唯负一身病骨。”
雪,又下了起来。
像极了那年临安的冬天。
来源:清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