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各家银行为了这轮消费贷卷起来了,那接下来的影响该怎么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14:34 1

摘要:3月14日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应该感受到,收到各种贷款中介,金融机构,还有银行放贷广告的频率,明显要多了很多。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3月14日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应该感受到,收到各种贷款中介,金融机构,还有银行放贷广告的频率,明显要多了很多。

原因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直接明显,本号也有专题文章写过这个事儿,那就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国内金融和银行系统,发布了公告,最新消费贷新政落地。

图片来源:见图

关于这个消费贷新政的内容,以及相关本质和逻辑,已经写过了,这里就不多赘述,这篇文章主要聚焦于消费贷新政落地以后,国内银行和市场各种形式的贷款中介,最新的一系列动作。

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是,越来越多银行开始放下身段和姿态,开始千方百计讨好客户了,时代真的变了。

当然,国家推出消费贷新政的意图是宽信用,是潜在希望居民部门继续加杠杆,大的加不动就加小的,长的扛不住就扛短的,至少信用端的堵塞和压力短期氛围换一换,后续才好谈盘活经济,是不是?

互联网和舆论环境中,也有不少无良自媒体和贷款中介,把消费贷新政吹成了新一轮的放水?

实际上,消费贷新政落地以后,围绕“宽信用”这件事的实施,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这篇文章,将基于消费贷新政落地以后,多家银行在放贷业务上的激烈内卷竞争动向详细梳理,结合几个重要经济现实,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国内经济环境“宽信用”和“宽货币”的关系和本质,并对消费贷新政实施以后,国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几个变化和走向,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放贷,是银行机构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盈利模式,经济社会,谈钱不俗,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能比谋取利益更有驱动力?

消费贷新政的通知一落地,各家银行分分钟就极高效率的开始跟进,为了把钱放出去,抢占市场份额,贷款利息那叫一个卷!

四大国有银行消费贷利率直接降到 2.8% 上下,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也降到 了2.6%,小银行 2.5% 起。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大银行里面,比较优惠是招行,利率2.58%,已经比房贷还要低了。

现在大家买房,背的房贷大部分利率都在3%以上,就算公积金贷款也要2.85%,这波直接差了 1 个百分点。

对当下年轻人来说,可能是史上最低消费贷利率了

为了把钱放出去,各大银行开始比狠,电话放贷、短信轰炸都成了常规操作,每个礼拜各银行都能轮番登场,生怕万一你肯借钱,却不是从他们手上借的,损失可就大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还有更狠的,连拼团模式都搞出来了,就指望潜在客户拉着亲戚朋友一起贷,拼的越多,利率越低。

放到前几年,大家想贷款,首先征信得过,得有工作证明,还要资金流水,最后批不批,能批多少都得看银行脸色。

如今只要是个活人,有身份证就能办,哪怕有过逾期,只要不是正在逾期都没问题,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的往外放。仿佛钱在银行手里就是几张纸,扔多扔少全凭自己高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理由大概有这么几方面:

其一,都知道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本职工作,存款这几年一直在飙涨创新高,可贷款端却各种拥堵卡顿,钱都堆积在银行放不出去。贷款才是银行的资产和饭碗,各大银行都有放贷的任务,总行到分行再到支行,现在几乎银行人手都得背放贷指标,没办法,谁让手上钱太多。

其二,提振内需、扩大消费已是国家战略级目标。让大家花钱消费,首要前提自然就是让大家手上有钱,没钱就借钱给你,各地推出的以旧换新补贴先激起大家消费欲望,银行加强放贷力度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其三,提前行动,给接下来的宽松放水腾出空间。央妈降息降准前不久都明牌了,就看落地时间,届时银行手里能动的资金还要多出一大块,银行都清楚这年头贷款不好放,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道理他们比谁都明白。

国家的意图非常清晰,那就是鼓励居民部门进一步加杠杆,能借钱想借钱的银行都尽力满足,把刺激消费的油门一脚踩到底。

宽货币和宽信用是经济学中的专业名词,分别指代不同的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

只要是宽,不管是宽什么,实际上都是经济下行,紧缩阶段,用于提振经济活力的金融调控手段。

但是货币和信用这两个东西,用起来,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 宽货币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市场资金供应量来调节市场流动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旨在使市场流动性宽裕,促进经济发展。

宽货币措施通常包括降低准备金率、降低贷款利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等,以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

简单来说,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比喻来看,宽货币就是典型意义上的放水和货币宽松,直接就能理解成国家开动印钞机,直接增加经济环境中的货币数量,然后通过资金渗透,层层流转,最终实现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运行。

宽货币难度很低,但是资金效率和实际效果性价比往往很低。

· 宽信用则是指信用政策的放宽,即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善整个信用环境,提高社会筹资增量。

宽信用政策主要表现在信用扩张方面,即银行通过放款和投资而引起银行活期存款增加。这样可以将资金有效引导至实体企业,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难题,从而提振风险偏好,有助于风险资产,促进经济繁荣或抵抗经济衰退。

如果宽货币是大水漫灌,那么宽信用就是精准滴灌,这么一对比,大家就更好理解了吧?

当下国内的银行业,面对的一个现实情况是:企业和居民部门已经形成了“去杠杆”的共识,合格贷款人太少,钱太多,银行现在都是流动性溢出,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降低贷款门槛和审核标准,能贷尽贷。

甚至只要现在不逾期,过去逾期都无所谓,只要能贷就行。真的是拼尽全力了。

所以才能看到上面说的银行为了消费贷开启内卷的情况。

但是关键问题就在这里了:

什么叫消费贷款?

就是你需要消费,但是眼前拿不出这点钱,所以银行借钱给你消费。

现在都已经2025年了,还有多少人没看清楚当前的形势,甚至愿意借钱消费,关键他还能还得起,从我个人的角度,是不太理解的。

结合一个银行业不愿意对外承认的现实来看,就更有意思了:

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其实几乎90%以上的消费贷款用途全是违规的。

最多的流向是给其他机构还贷款,大家可以理解为借新还旧,保证自己贷款不要逾期,这类人占了50%以上;

第二类人把钱借出来套利,比如炒股,做投资这类。

从银行内部的经验和风控逻辑来看,实际上银行更偏向和情愿借出去的消费贷都是去炒股和买房,因为真消费了大概率可能就真成为烂账了。

嫌贫爱富,锦上添花,是银行业的底色,那些用于搞投资的,或者借新还旧的,反而是银行非常好的客户,他们很注重自己的信用,还款意愿高得离谱。

每次到了还款日,卡里但凡还有利息没被扣,就会追着银行问为啥钱没扣,生怕影响到自己的征信。

实际上大家也可以逆向思维,正因为这些客户知道自己在违规贷款,所以特别害怕银行抽贷。

三五十万可不是小数目,一旦抽贷很有可能让自己的资金链立马崩盘,后续会发生什么简直不敢想象。

因此,老老实实还钱,留下一个好的征信记录,这样银行可以继续保持续贷,自己的现金流还能维持下去。

这么看下来,大家更好理解为什么宽信用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了吧?

消费贷松绑,最直接的意义,是让银行站起来吃饭,吃辛苦饭,吃掉原本那些贷款中介,网贷平台,外包机构,资金中介赚的过路钱。

因为银行要脸,还有利率约束,有些不体面的放贷催收的风险不愿承担,上面说的这些机构和个人才有生存牟利的空间。

现在消费贷新政实施以后,就是倒逼银行去赚以前看不上的钱了。

大家仔细品品,是不是这么一个意思?

当然,躺的时间太久了,要想真的站起来,撸起袖子,俯下身子去赚辛苦钱,恐怕短期也难以实现。

这就是宽信用的难点所在。

基于事件和本质的梳理,其实后续的一些发展轨迹线和现实影响,就能看到一些方向了。

低利率的贷款本质上就是一种放水,只是看大家敢不敢接住,能不能接住,以及有没有资格接住。这个观点,一点毛病没有。

参考历史上,每一轮大放水,都是混乱且无序的,甚至还需要蒙眼狂奔,先把泡沫刺激起来再说。

让愿意贷款的人先去贷款,愿意消费的人先去消费,无论干嘛,先把钱从仓库里贷出来,流向市场就行。

只要市场活钱多了,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

这就是每一轮周期大放水,有钱人、有胆子,有脑子,有资格的人更容易收获颇丰的原因。

那么这一轮消费贷新政落地以后,能否给国内经济环境带来一些新的想象力?

抛开当下互联网和舆论环境中一些消极的吐槽和情绪观点来看,从逻辑出发,这个消息包括银行的一系列新动向,对国内股市和楼市其实挺利好的。

一是若大家真的贷款了去消费,刺激经济利好股市;

二是大家违规拿去买房炒股了,也是利好股市,因为本质上是钱多了。

至于说违约风险,那是银行要去考虑的事情,是不是?

现在可以确定一件事,未来的国内利率,必然会继续走低,因为连求稳,注重风险的国有头部银行都选择了7年才2%出头不多的消费贷利率。

这个趋势研判观点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来,门道就在这里了,先问大家这么一个问题,国家是否知道消费贷款松绑以后,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

没有争议,肯定知道,一定知道。甚至比银行和绝大多数普通人看的更准,更远。

继续让居民部门加杠杆,言外之意就是给一些当下承压的群体,一个机会用低息置换高息,跟政府的化债实际上是一个逻辑,短期内有些人还不了钱没关系,利息先还着,并且帮大家把利息降低,再往后拖个七年,看看七年后经济会不会有好转,只不过话不能挑得这么明确。

国家这是想通过政策手段,帮居民部门中当下承压,但是注重规则和信用的群体化债。

与其让钱在银行空转,不如放出来盘活盘活经济大盘。当然,银行愿意也得做,不愿意,指标压着,窗口管着,为了成绩,也要去做。

这波操作后,居民部门的短期债务问题解决了,股市和楼市也就能稳住了。

至于当下在网上跳得很欢,煽动情绪,悲观吐槽的那些LOSER,不是没有看到这个深度和本质,就是为了流量纯粹的坏。

再说一次,国家为了拉动和提振经济的每一次放水,最开始能看懂理解,并且积极拥抱的,永远是少部分人。

当然,宽信用这个事情,短期别说老百姓群体难以理解,就连银行都必然是反应不过来的。

短期,不要对消费贷新政的经济拉动效果有多少指望,中长期,只要股市和楼市赚钱效应出来了,什么时候国家转向对信用开始紧缩,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这其中的逻辑,上一次的文章中提了一嘴,感兴趣的朋友还挺多的,所以这些就放到趋势讨论里面来给大家详细展开一下。

地方政府需要化债,居民部门,也需要化债,看懂了这个债务成本置换和周期延长的逻辑,还有必要对消费贷新政吐槽抱怨么?

需要,就腾换一下,压力小一点,体感好一点。

不需要,还不起,那就不要去折腾,过好自己的日子,有什么影响呢?

文章最后,分享几点个人独家的思考和建议,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1,现在政府主导的补贴下的普惠金融贷款政策,却正在扭曲市场价格体系,使得市场失灵。目前政策部门或者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的贷款成本要显著高于普惠小微贷款。这是一种严重的价格扭曲,使得普惠小微贷款对银行来说变成了无法盈利的板块,最终沦为政治任务的代名词。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由于小微贷款主要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政治任务,商业银行往往选择在完成政治任务后就停止当年小微贷款的发放,这使得小微贷款的政策持续性存疑,同样情况的客户可能在不同时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有的可以批,有的不能批,这就又给了中介寻租的空间。

所以,远离贷款中介,远离资金贩子,契合国家给银行下压的任务,结合自身的经济情况进行行动,才是王道。

2,国家帮助化债的客户还是相对优质的客户,稀烂的客户直接交给不良资产处置了,根本没有救的必要,此外资质烂的客户也不可能通过审核拿到这笔消费贷款,这样逻辑也就闭环了。

至于七年后会不会好转,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很多东西大家都心照不宣,如今最高指示要求放水,哪怕银行再不愿意也要配合。

有化债需求的个人和家庭,建议可以把杠杆拉满。

毕竟,降低杠杆利率,延长杠杆周期,时间换空间这本账,算清楚,懂得折腾,是能够实质性改善很多个人和家庭的经济体感,缓解压力。

当然,当下压力还能够承受,没有影响到个人经济基本面和生活标准的,还能继续等一等,只要经济形势没有好转,未来肯定还会有更松的放水政策出台,更低利率,甚至0利率贷款不是梦。

3,从更深层的角度看,帮普通人化债也是在保银行自己。

这几年银行断供太多,如果不控制,会面临大面积的坏账,经营就出问题了,金融也不稳定。还不如好好把消费贷落实到位,救人救己。

没有现金流能力的,就不要盲目借贷去投资了,先做好财务规划,努力增加收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逐步提升自己的现金流水平,同时要注重储蓄,保证有一定的应急资金储备,以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这个阶段,信用杠杆的宽松,核心价值和意义是债务置换和时间换空间,而不是去博什么资产增值和投资发财。

这一点,至关重要。

穿透迷雾,看清真相,经济社会,也就那么一回事,是不是?

以上,就是对消费贷新政落地以后,各家银行出现的内卷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