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7岁的李嘉诚及其掌控的长和系因一宗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资产的交易,卷入中美博弈的漩涡。
97岁的李嘉诚及其掌控的长和系因一宗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资产的交易,卷入中美博弈的漩涡。
这笔价值228亿美元的港口出售计划牵动中、美、巴拿马三方的敏感神经,成为观察大国竞争与资本流动的典型案例。
长和系拟出售的43个港口资产横跨巴拿马运河东西两岸,其历史可追溯至1997年。
彼时和记黄埔收购巴拿马港口,被视为华人资本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
26年后,同样的港口成为地缘政治焦点。
交易消息曝光后,中国外交代表团迅速飞抵巴拿马城,就港口控制权展开磋商。
美国国务院随即派出官员跟进,五角大楼向巴方提交了关于港口安全的评估报告。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表“祝贺交易达成”的言论,进一步刺激了中方关切。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以“商人有没有祖国”的质问引发舆论震动。
特首办公室随后声明强调所有商业行为需“依法依规”,《香港国安法》与《反垄断法》成为审查交易的重要标尺。
资本市场立即作出反应,长和系旗下四家上市公司单日市值蒸发781亿港元,国际投行高盛紧急下调企业评级。
巴拿马政府的决策天平在中美之间摇摆。
中方技术团队向巴方展示了港口运营数据模型,着重强调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美国代表团则提出加强港口安保合作的方案,并暗示可能影响美巴自贸协定。
巴拿马总统府消息人士透露,原定于2023年底完成的交易审批程序已暂停。
这宗交易的特殊性在于其多重属性。
物理层面,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数字层面,港口的物流管理系统涉及船舶定位、货物追踪等实时数据。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现代港口的控制权已超越传统货运范畴,延伸至信息链安全领域。
李嘉诚的商业决策机制面临考验。
长和系管理层曾向股东解释,出售港口是基于资产轮换的商业策略。
但2013年李氏“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言论被重新翻出,与当下时局形成微妙呼应。
英国《金融时报》观察到,长和系近年累计套现超2500亿港元,此次交易受阻打破其“低买高卖”的惯性节奏。
资本市场开始重新评估地缘政治风险系数。
摩根士丹利更新了投资模型,将“战略基础设施交易”的政治风险权重上调15个百分点。
彭博行业研究数据显示,涉及跨境关键资产交易的市盈率普遍下降2-3个点。
国际航运协会则担忧,港口权属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运河通行费定价机制。
舆论场呈现复杂光谱。
内地社交平台涌现“资本无国界但商人有国籍”的讨论,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8亿次。
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论,呼吁完善涉及战略资产的交易审查制度。
美国《华尔街日报》以“东方炼金术遭遇铁幕”为题,分析华人财团的全球投资模式转型。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年度报告显示,运河2023年财政收入达51亿美元,其中港口相关服务占比37%。
经济学人智库测算,若交易长期搁置,长和系每年将承担约3.6亿美元的资产维护成本。
标准普尔已将长和系债券列入观察名单,不排除下调信用评级的可能。
事件折射出全球化进程中的新现实。
传统认知中“商业归商业,政治归政治”的边界变得模糊。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研究表明,2018年以来涉及5G网络、人工智能、关键物流节点的跨国并购,政府审查通过率下降4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专家指出,跨境资本流动正在形成“数字国境线”。
港口数据系统的控制权成为新争夺点。
交易文件显示,买方需继承现有的智能码头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近十年运河通行船舶的详细记录。
德国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分析认为,这类数据资产的战略价值可能超过港口本身的固定资产估值。
事件后续发展呈现三种可能:交易完全终止、修改交易条款后获批、转入长期法律程序。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说法,长和系正在研究资产分拆出售方案,但涉及核心港口的转让仍需中美巴三方达成基本共识。
巴拿马总统科尔蒂索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期间表态,称将在“国家利益与国际承诺间寻求平衡”。
这场涉及商业、政治、科技的多维博弈仍在持续。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旨在传播正面信息,没有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删除内容!如有不准确信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作出更正。
参考资料:
参考消息在2025-03-15关于《李嘉诚出售43个国际港口引发市场热议 》的报道
来源:完美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