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纪洋:君子何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13:41 1

摘要:“君子”一词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本中频繁出现,诸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成人之美”等等,我们都从小听到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君子的仰慕。那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君子”,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几千年

“君子”一词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本中频繁出现,诸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成人之美”等等,我们都从小听到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君子的仰慕。那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君子”,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它当作人品的“天花板”?追溯君子概念的源头,其雏形可在周代礼乐文化中寻得踪迹。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一套规范社会运行的秩序体系。在礼乐制度下,士大夫阶层需遵循“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行为准则,既要掌握诗书六艺的学识,又要践行孝悌仁义的德行,这种“文”与“德”的双重要求,正是君子形象的早期轮廓。周代的士大夫们以道德修养为立身之本,通过践行礼乐规范获得社会认可,开启了中华文明“以德行立身”的人格传统。与小人相比,君子的关键在于德行,而非地位。君子不一定是身居高位的,但他在德行上有自己的操守,使君子成为我们仰慕的对象。在中国古代,君子的定义较为宽泛,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具那样的人,不应该成为工具人。器具往往一器一用,比如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飞机轮船等一个器具一个用途,互相不能融通。若要精准概括君子的核心特质,清华大学的校训颇具代表性。校训源自《周易》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我认为是对君子状态的高度凝练。清末民初,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他期望清华学子能够成为君子,成为自强不息的人,成为厚德载物的人。此后,这八个字便被清华大学定为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朝着君子的标准努力奋进。“自强不息”是君子面对困境时的生命姿态,代表一个人直面挑战、奋勇向上的精神。它并非简单的努力奋斗,而是一种在逆境中不低头、在挫折中不放弃的坚韧品格。从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治学态度,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从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的坚韧,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古往今来的君子,无不以“自强不息”为人生信条。正如自然界中,松柏经霜雪而不凋,雄鹰历风雨而更健,君子亦需在磨砺中成长,在竞争中前行。“厚德载物”是君子对待他人与社会的处世智慧,彰显中华文明包容万物、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所谓“厚德载物”,大地以宽广的胸怀承载万物,君子亦当以宽厚的德行容纳他人。体现在待人接物上,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的善意;体现在人际交往中,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体现在社会责任上,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因此,一个人在自强不息的同时,也不能只顾着自己勇毅前行,同样需要有和谐共处、兼容并包的智慧。唯有以厚德待人,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时至今日,君子之道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便会沦为软弱妥协,失去支撑德行的力量;若无“厚德载物”的包容胸怀,“自强不息”则可能变成自私自利的争斗,偏离君子的正道。两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只有完美结合,才构成了理想的人格画像。对内,以“自强不息”锤炼自我,追求学识与德行的不断提升;对外,以“厚德载物”待人接物,践行社会责任与道德担当。无论是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还是生活中的困境,君子“坦荡荡”与“有所为有所不为”,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来源:民俗文化大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