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岁开始一直坚持手工炒龙井茶,也探索让机器人、无人机进茶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8 13:16 2

摘要:樊生华大师工作室在村口不远处。就在不久前,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樊生华以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跻身非遗“国字号”大师。

橙柿互动 记者 余夕雯 摄影 记者 陈中秋

清明前的杭州龙坞茶镇桐坞村,空气里都带着茶香。站在村道上,能看到茶山叠翠,山下是几株开得正盛的樱花树。

但村里的茶人可没多少闲工夫来赏樱花,这是他们一年之中最繁忙的时候。

樊生华大师工作室在村口不远处。就在不久前,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樊生华以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跻身非遗“国字号”大师。

他家门口叠放着几十个竹匾,连下了几天雨,好不容易出太阳,妻子张建芬把它们拿出来晾晒。

客厅大门敞开,只有张建芬在,看到我们进来,她从茶桌旁站起来招呼,“稍微等等哦,他马上就下来,”接着又补充了一句,“昨晚又是炒到凌晨,每天都是三、四点钟睡觉,他这个年纪熬夜,身体真是有点吃不消。”

樊生华穿着茶绿色的对襟棉布衫,没有想象中“大师”的张扬和傲气,见了面,亲切招呼,“坐,喝茶。”

坚守

炒茶动作看似重复其实都有变化

出生于1961年的樊生华,从14岁开始学习炒龙井茶技艺,爷爷樊金龙、父亲樊炳珊都是当地有名的炒茶高手。

“我学茶的时候,炒茶用的还是柴火,从生火、刷锅、砍柴起步,有的学徒常常要干上几个月甚至个把年头,还要干农活,等把手干粗糙了,就可以开始上手了。”即使在茶叶机械化生产盛行的当下,樊生华依旧坚持手工炒茶。在他看来,机器永远替代不了手工炒制的人情味。

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天下。茶叶从采摘,到晾青,再到炒制,茶人们一般都不会让它们“过夜”,就要熬夜炒,环环相扣,片刻不能耽误。这样才能把茶的香气封存在一根根芽叶中。樊生华回忆,过去家家户户一口锅,全手工炒茶是必备技能。而现在,手工制茶被逐渐取代,他一心想将这门老底子的手艺守好。

坐到光亮的大锅前,先要把炒茶锅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在锅里加一些白色粉末状的茶油,准备工作完毕,就能把青叶倒入锅了。只见他双手摊开,手掌贴着锅底轻重有度地不断翻炒,茶叶在滚热的锅中快速翻转,发出噼啪声,每一片叶子都需要均匀受热,“这是第一道工序,叫‘杀青’,一般需要15、6分钟。”

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锅的温度、手的压力和手势。炒茶时,最高温度200℃,炒茶人必须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没有几十年的高温历练,很难做到。樊生华摊开手掌,上面挤满了老茧。

炒茶除了要技艺,还考验耐力,恰似一场与自我的较量,“炒茶的动作看似重复相似,其实力道每次都有变化,每一次压力下去茶叶不能碎,这都依赖长期练习形成的习惯。”樊生华把自己的炒制手法总结了一下,有十个动作: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西湖龙井的光滑扁形,鲜爽高香,靠的全是手上功夫。樊生华说,很多人问他,炒出好茶叶的秘诀在哪里,“就是用心两个字。”

采访期间,时不时有村民走进来,背着满满一竹篓的新鲜青叶,都是刚刚从山上采回来的。很多茶农选择将清明前采摘的青叶直接卖出,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这些年来,樊生华与茶农签约,收购茶农青叶,同时组建了手工炒茶团队,由自己专业的炒茶师手工制茶。樊生华也把他们当“编外”徒弟看待,无偿将制茶技艺倾囊相授。“有年轻人来学艺是我最开心的事。只要他们肯学、能吃苦,我就愿意毫无保留去教。”

传承

收了很多90后00后徒弟

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人。

樊生华一辈子都在与茶打交道,除了坚守的非遗手工炒制技艺,他日常还有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带徒弟。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继承下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樊生华还承担了许多社会培训的任务,每年在大师工作室培训年轻人,上门培训服务和讲课的每年都会有好几百人。他还是杭州旅游职高、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做客座教授,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全国各地的培训点,每年也都请樊生华去交流和讲课。

每年教学工作不断,带的徒弟也不少。但令樊生华最欣慰的是,这两年,自家的90后“传承人”樊雪松开始回归茶园,耐心学手艺,就在今年3月的2025年西湖区西湖龙井茶炒茶王大赛新锐赛中,樊雪松获得了第二名。这张证书,被樊生华放在客厅墙面的洞洞板置物架上,跟自己的近二十本荣誉证书并排放在一起。


尽管对于樊雪松来说,要把茶炒到父辈的程度,任重道远。但樊雪松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组建了营销团队,开拓线上市场,并与浙江本土奶茶品牌合作。

樊生华很支持儿子,他收的很多徒弟也都是90后、00后,有不少已经出师。他自己也在不同社交媒体上开了账号,与时俱进,收获了许多年轻粉丝。通过一些西湖龙井茶科普视频、线上直播交流课,樊生华想把茶人手心的温度传到更远,让老祖宗的智慧被更多人看见,真正把西湖龙井制茶技艺传承下去。

为了给非遗手艺留下更多后备力量,樊生华始终在积极探索各种新路径。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樊生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让智能化、机械化进茶园”的建议,希望带动年轻一代接手茶产业。如今,已有智能采茶机器人在龙井茶园试水,有望实现24小时不间断绿色环保采茶,他还在自家茶园引入无人机运输肥料等重物,为茶园管理注入科技力量。


“茶”字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间”。樊生华说,他这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把茶做到极致。他很高兴,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跟着他一起做,“我们就像孙悟空一样,还可以翻更大的筋斗,传统制茶工艺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怎么挖掘?就是要靠一双手。”


人物名片

樊生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获国家一级炒茶技师、西湖龙井炒茶大师、杭州工匠、浙江工匠、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市劳动模范、乡村产业技能大师等称号。

责任编辑:余夕雯 审核:何岚 林琳

来源:都市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