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微信朋友圈这片虚拟原野上,教师们精心培育的社交绿洲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沙化危机。当学校管理者将教师私人社交账号视作宣传阵地,当每条朋友圈都要接受"宣传价值"的量化考核,这个本应充满生活气息的社交空间,正在蜕变为批量生产宣传稿件的印刷厂。
2025年4月8日整理
在微信朋友圈这片虚拟原野上,教师们精心培育的社交绿洲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沙化危机。当学校管理者将教师私人社交账号视作宣传阵地,当每条朋友圈都要接受"宣传价值"的量化考核,这个本应充满生活气息的社交空间,正在蜕变为批量生产宣传稿件的印刷厂。
奇怪的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公众号文章往往阅读量很低,以至于有些学校领导要求学校老师转发朋友圈,增加阅读量,让教师的朋友圈成了学校宣传的工具。上级教育部门也会让教师转发各种宣传,比如某地电大招生也硬性让所有老师去转发朋友圈。于是乎,很多老师的朋友圈画风突变,不再是柴米油盐、不再是心情抒发、不再是成长感悟……而是学校新闻、招生公告、学校通知……甚至有学校要求教师转发后截图,将留痕主义发挥到极致。
教师之所以齐刷刷地转发学校公众号文章,固然有热爱学校的因素在里面,但更多是基于学校领导的的要求,上级教育部门有考核,学校领导有安排,以至于教师朋友圈成了学校宣传终端。
一、朋友圈工具化的异变轨迹
某重点中学的语文组工作群,凌晨两点弹出行政主任的通知:"请各位老师立即转发区教育局最新推文,转发情况纳入本月绩效考核。"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教师群体中不断复制。学校管理者通过制定《新媒体传播考核细则》,将教师朋友圈转发量、点赞数、评论活跃度等指标纳入考评体系,使得教师私人社交账号沦为教育行政化的延伸工具。
工具化进程带来明显的社交异化现象。教师们开始精心设计"工作专用分组",将生活动态与工作动态严格切割。朋友圈不再是记录晨跑时邂逅的野花、批改作业时的灵光闪现的园地,而是充斥着整齐划一的校园新闻稿、刻意设计的师生互动摆拍。某位教师在访谈中坦言:"我现在发朋友圈前要先默念三遍'政治正确',比备课还紧张。"
二、教育本质与宣传逻辑的深层冲突
教育哲学家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真正的教育是经验的重组与改造。当教师被迫将朋友圈打造成样板间式的宣传橱窗,实际上是在消解教育过程中最珍贵的真实互动。那些被精心修饰的九宫格图片背后,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体验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宣传符号的机械复制。
某次家长开放日后的朋友圈刷屏事件极具典型性。三十位教师用相同角度拍摄的课堂照片,配发几乎雷同的文案,形成整齐划一的宣传方阵。这种虚假的完美呈现,不仅违背教育应有的个性化特质,更在家长群体中引发"审美疲劳"与信任危机。教育的本质在这种形式化的表演中逐渐失真。
三、重构朋友圈的公共性边界
建立公私分明的传播秩序势在必行。某教育集团的做法值得借鉴:设立官方视频号承担宣传功能,同时与教师签订《个人信息保护协议》,明确私人社交账号的自主管理权。这种做法既保证了学校宣传需求,又尊重了教师的数字人格权。
回归真实的社交生态需要制度保障。杭州某学校推出的"朋友圈免打扰日",规定每周三禁止发布工作相关动态,鼓励教师分享真实的读书心得、教学反思。这种创新性管理,使教师朋友圈重新焕发思想碰撞的活力,教师间的专业交流反而因此更加活跃。
在这个万物皆可数据化的时代,守护教师朋友圈的私人性,本质上是在捍卫教育的温度。当学校不再将教师视为传播工具,而是真正尊重其作为教育主体的完整性,那些承载着教育灵光的真实片段,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即兴思考,才能重新在朋友圈这片绿洲上自由生长。毕竟,教育的真谛永远在鲜活的生命互动中,而非冰冷的宣传数据里。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8
#阜南鲍安常#
来源:鲍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