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坠楼到网暴:一场死亡如何被拆解成‘阴谋论’与‘复仇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08:08 1

摘要:2025年9月11日,37岁的演员于朦胧坠楼离世的消息震惊全网。警方排除刑事案件后,这场悲剧本应归于平静,却意外演变成一场网络暴力的狂欢——有人编造阴谋论消费逝者,有人翻旧账攻击与其有过节的同行,更有人以“正义”之名对家属进行二次伤害。这场闹剧撕开了流量时代最

2025年9月11日,37岁的演员于朦胧坠楼离世的消息震惊全网。警方排除刑事案件后,这场悲剧本应归于平静,却意外演变成一场网络暴力的狂欢——有人编造阴谋论消费逝者,有人翻旧账攻击与其有过节的同行,更有人以“正义”之名对家属进行二次伤害。这场闹剧撕开了流量时代最丑陋的伤疤:当死亡成为流量密码,人性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一、温柔的灵魂与残酷的结局

于朦胧生前留给公众的印象始终是“温柔到极致”。拍摄《轩辕剑之汉之云》时,他因威亚事故摔成骨折,却反过来安慰工作人员“腿伤了还能拍文戏”;即便被传因拒绝潜规则遭雪藏三年,复出后也从未公开抱怨行业不公。他的微博最后停留在9月10日,IP地址显示与坠楼小区仅一街之隔,当晚他与朋友聚餐后回房休息,凌晨却被发现坠亡。尸检显示其血液酒精浓度达89mg/100ml,胃中有抗抑郁药物成分,暗示这场悲剧是抑郁、事业压力与酒精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部分网友拒绝接受这一结论。他们渲染“他杀论”,质疑纱窗破损痕迹和口袋里的劳力士手表,甚至伪造“仇杀剧本”博取关注,随后又迅速删帖改名逃避追责。更讽刺的是,这些人在“追问真相”的旗号下,实则将逝者变成了一场猎奇直播的主角。

二、流量盛宴下的“嗜血狂欢”

于朦胧的死亡暴露了网络生态的畸形:

阴谋论的病毒式传播:尽管警方排除刑嫌,但“工作室声明早于警方通报”“纱窗撕裂痕迹异常”等细节被无限放大。有媒体测试发现,同小区纱窗需大力才能打开,但无人追问“抑郁症患者醉酒后可能行为失控”的合理推测。

对逝者隐私的践踏:其生前抑郁症状、公司注销记录等私人信息被扒出,而部分自媒体甚至用“雪藏内幕”“资本迫害”等标题吸引点击。

对家属的二次伤害:单亲母亲因悲痛晕倒,却有人嘲讽“炒作卖惨”,重现了东航MU5735事故家属遭网暴的悲剧——当时一名遇难者亲属因发布悼念视频被骂“抖音守孝”,最终被迫道歉删帖。

这种狂欢的本质,是网络匿名性放大了人性的恶。正如黑格尔所言,“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但现有法律对网暴的惩戒仍显乏力。施暴者换个ID就能重生,而受害者却要承受“语言凌迟”。

三、旧账重提与伪正义的陷阱

于朦胧离世后,网友翻出2016年李成儒在《跨界喜剧王》中强占其化妆间的旧闻,称其大吼“不管你是谁,出去!”李成儒社交媒体瞬间沦陷,被要求为“霸凌”道歉[citation:用户原文]。但矛盾的是:若此事属实,为何生前无人声讨?若为虚构,此刻炒作又有何意义?

这种“迟到的正义”实则是伪正义。它无关真相,只关乎情绪宣泄——人们借悼念之名,行审判之实。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小米SU7事故中,遇难者母亲被骂“借女儿之死讹钱”;武汉被撞小学生母亲因网络暴力跳楼……键盘侠们从不在乎事实,只享受“站在道德高墙砸向鸡蛋”的快感。

四、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与流量?

于朦胧的悲剧应引发三重反思:

对逝者的尊重:死亡不是素材库。警方已定性的案件,无需用阴谋论涂抹;逝者生前的痛苦,更不应成为谈资。

对家属的保护:平台应效仿抖音在东航事件中的做法——下架违规评论、封禁网暴账号,并建立受害者保护机制。

对自我的警醒:村上春树说,“在高墙与鸡蛋之间,我永远选择鸡蛋”。当我们敲下每一行字时,需自问:屏幕对面是否正有一个破碎的家庭?

于朦胧曾捐款50万支援河南暴雨,安慰病重粉丝,这些善举在他死后才被广泛传颂。若善良只能以生命为代价被看见,那这不仅是他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逝者已矣,生者当敬畏。流量终会褪色,而人性之恶的代价,将由所有人共担。

来源:饱饱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