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报季刚刚落幕,在国内半导体行业,三家ASIC设计公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瑞芯微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90%,表现惊艳。晶晨股份净利润增速接近40%,稳健增长。全志科技净利润1.61亿元,逐渐落后。
瑞芯微、晶晨、全志:国内ASIC三强争霸,端侧AI赛道谁主沉浮?
当AI从云端走向终端,这三家中国芯片设计公司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的技术与市场争夺战。
2025年中报季刚刚落幕,在国内半导体行业,三家ASIC设计公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瑞芯微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90%,表现惊艳。晶晨股份净利润增速接近40%,稳健增长。全志科技净利润1.61亿元,逐渐落后。
瑞芯微一骑绝尘。
从最新财务数据来看,三家公司的业绩分化明显。
瑞芯微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32亿元,同比增长45.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0亿元,同比增长190.42%,表现最为亮眼。
晶晨股份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5.18亿元,同比增长15.27%;净利润5.21亿元,同比增长39.62%,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
全志科技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36亿元,同比增长8.75%;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6.62%,增速明显落后于前两家公司。
盈利能力方面,瑞芯微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攀升至42.29%,净利率高达25.96%,均位居三家之首。晶晨股份毛利率为38.72%,净利率为14.82%。全志科技毛利率为35.16%,净利率为12.05%,与前两家差距明显。
各有所长,战略分化。三家公司虽然同属Fabless模式芯片设计企业,但业务侧重和战略布局各有特色。
晶晨股份深耕音视频领域,是国内智能机顶盒芯片龙头。公司面向运营商市场的S系列产品,获得奈飞、谷歌、亚马逊等多个流媒体系统认证,应用于国内三大运营商。公司的8K芯片S928X在国内所有运营商招标中囊括了全部市场份额。
瑞芯微聚焦高端市场,重点布局汽车电子和机器人领域。公司已成为国内ASIC公司中为数不多的在这两个领域都拿下关键客户的企业,与广汽、宇树科技等达成战略合作。
全志科技产品线覆盖智能家居、智能音响、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场景,客户包括小米、百度、阿里、美的、海尔以及长安、一汽、上汽、吉利等车企。
技术实力,研发投入见真章。
技术研发是芯片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截至2025年上半年,瑞芯微知识产权累计申请数为1681个,获得数为1072个,在三家公司中最多。制程工艺方面,晶晨股份相对领先,公司6nm芯片在2024年下半年已商用上市,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超400万颗,全年销量有望突破千万颗。
瑞芯微正在研发RK3688M芯片,预计制程工艺可提升到5nm节点,将接棒RK3588M,进一步拓展汽车电子和机器人市场。
算力性能上,全志科技新一代高端产品A733可提供的AI推理算力为3Tops,瑞芯微自研NPU可提供算力区间在2-6Tops范围内,性能更强悍。
市场应用,端侧AI的三大战?
三家公司都在积极布局端侧AI市场,但侧重领域各不相同。
智能家居与音视频是晶晨股份的传统优势领域。公司A系列SoC芯片最高支持5Tops神经网络处理器,通过谷歌EDLA生态认证,已应用于海信、三星、小米、TCL等众多知名客户终端产品中。
汽车电子成为瑞芯微和晶晨股份争夺的焦点。瑞芯微与广汽合作开发、量产多款座舱产品,且落地多款热销车型。晶晨股份车载级方案2023年已落地放量,在全志科技之前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机器人是瑞芯微的另一个突破点。公司已经跟宇树科技达成合作,芯片方案应用于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产品中。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推出新一代端侧算力协处理器RK182X,可作为机器人小脑中枢完成多模态感知与推理决策等任务。
从消费电子到车企巨头。
三家公司的客户结构反映了各自的市场定位。
晶晨股份深度绑定运营商和流媒体平台,产品获得奈飞、谷歌、亚马逊等认证,应用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建立了较高的准入壁垒。
瑞芯微重点突破高端制造和汽车客户,与广汽、宇树科技等达成战略合作,产品进入多款热销车型和机器人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全志科技客户范围广泛但集中度较低,覆盖小米、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到美的、海尔等白电巨头,再到长安、一汽、上汽、吉利等大型车企,但高端市场突破相对缓慢。
三家公司创始人对未来发展都表达了信心,但战略侧重有所不同。
晶晨股份管理层强调:"我们将持续深耕音视频领域,巩固在智能机顶盒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拓展汽车电子和智能家居市场,打造多元化的增长引擎。"
瑞芯微创始人励民表示:"端侧AI是未来的大趋势,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汽车电子和机器人两大高增长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芯片产品。"
全志科技管理层指出:"公司产品已覆盖智能家居、智能音响、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场景,未来将加快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提升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从同一起跑到分化明显。
回顾三家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明显的分化轨迹。
2019年,瑞芯微营收14.08亿元,全志科技营收14.63亿元,两家规模不相上下。但此后瑞芯微逐渐拉开与全志科技的差距,到2025年上半年,瑞芯微营收17.32亿元,全志科技为13.36亿元。
净利润方面差距更为明显。2025年上半年,瑞芯微净利润4.50亿元,全志科技仅为1.61亿元,还不到瑞芯微的40%。
晶晨股份凭借在智能机顶盒市场的垄断地位,营收规模一直领先,2025年上半年达到35.18亿元,但净利润增速不及瑞芯微。
在言西看来,三家公司的分化反映了端侧AI时代芯片企业的成功要素。
瑞芯微通过持续高研发投入,在算力和制程上保持领先,这是其获得高毛利率的基础。瑞芯微聚焦汽车电子和机器人两大高增长领域,市场空间更大,产品附加值更高;晶晨股份虽然营收规模大,但主要市场增长相对平稳;全志科技应用场景分散,缺乏高端市场突破。
瑞芯微与广汽、宇树科技等头部客户深度合作,不仅带来了稳定订单,还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技术迭代速度。
瑞芯微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定位,最具成长潜力;晶晨股份业务稳健,分红可观,适合稳健投资者;全志科技需观察其高端市场突破进展。
行业趋势,端侧AI加速普及。端侧AI正在成为行业重要趋势,主要驱动力包括:端侧处理可以减少数据上传,更好保护用户隐私。本地处理可以降低延迟,提高响应速度,适用于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场景。减少云端计算和数据传输可以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在网络覆盖不佳或带宽有限的场景,端侧AI是必要选择。
预计到2027年,全球端侧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为相关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
三家公司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风险挑战。
AI芯片技术更新速度快,需要持续高研发投入,跟不上技术潮流可能被淘汰。国内外巨头都在布局端侧AI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芯片制造依赖代工厂,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部分客户集中度较高,大客户订单变动可能对业绩产生较大影响。高端芯片设计人才稀缺,人才竞争推高人力成本。
随着AI从云端走向终端,端侧AI芯片市场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瑞芯微、晶晨股份、全志科技作为国内ASIC设计领域的三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也取得了不同的成果。
瑞芯微凭借技术优势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在汽车电子和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业绩增长一骑绝尘;晶晨股份深耕音视频领域,维持了稳健增长;全志科技则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端侧AI时代的芯片竞争,才刚刚开始。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Ting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