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越古今 唱响“国际范”——“三姐在柳州”系列报道之山歌唱出新舞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0:04 1

摘要:新西兰90后音乐创作人Levi Patel(中文名“林外”)慕名而来,他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开启直播。兴之所至,他还学起了山歌演唱。

在柳州这片土地上,歌声像山川大地一样古老。

千百年来,一代代唱歌人把不同流派、不同腔调、不同语言的山歌,从火塘唱到村口,从乡间唱到都市,从歌圩唱到世界……

异域同声传山歌

在不久前我市举办的2025中国·柳州“鱼峰歌圩”系列活动中,歌仙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迎来了一名远道而来的客人。

新西兰90后音乐创作人Levi Patel(中文名“林外”)慕名而来,他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开启直播。兴之所至,他还学起了山歌演唱。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啰,弯又多……”尽管林外的中文发音有些生涩,但在直播间的评论区里不断地冒出点赞的大拇指。

林外说,他通过一场沉浸式的广西三月三之旅,深度体验了广西山歌的魅力,接下来他打算把广西的山水人文融入创作,用音乐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柳州走向世界,山歌文化正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2025中国·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中,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留学生、来自老挝的罗嘉春带来了一首《因为爱》,这是他第二次参加这项比赛。该校国际教育学院教师表示,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这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希望他们能感受到特色文化,更好地融入留学生活。

来自印尼、就读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留学生郭锦玲,每当说起山歌,她立即想起初到柳州时听到的《只有山歌敬亲人》,悠扬的旋律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她备感亲切。“我对广西的民歌很感兴趣,计划着多了解、多学习。”郭锦玲说。

穿越时空成经典

山歌走出国门,由来已久。

柳州于1959年3月率先创演彩调剧《刘三姐》。1960年,由傅锦华担纲主角的广西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晋京演出,门票一票难求。

随后,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电影《刘三姐》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摄制完成,诞生了电影《刘三姐》。该片一经公映,迅速风靡海内外。仅在新加坡,该片就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放映纪录。马来西亚还将其评为“世界十佳影片”之一。

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及其背后的山歌文化,缘何风靡海内外?

广西山歌学会原会长、刘三姐文化研究学者覃祥周认为,主要是《刘三姐》里“山美、水美、人美、歌美”:其音乐旋律大量采用广西的地方山歌元素改编而成,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广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歌词平仄有韵律,“赋比兴”创作手法生动形象又逗趣。

“因此,《刘三姐》具有强大的文化基因、旺盛的生命活力、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甚至穿越时空。”覃祥周说。

“云上歌圩”谱新篇

如今,鱼峰山下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架起手机直播对歌的年轻山歌手。他们用充满朝气的嗓音,将歌声唱到观众的心坎里,也叩开了更多网友的心扉。通过网络直播,“鱼峰歌圩”迅速形成“唱歌不搭台,对歌不见面”的“云上歌圩”。

“我是融水山三妹,长得不瘦也不肥。走过池塘鱼摆尾,走过山边蜜蜂追。”在鱼峰公园歌仙广场,苗族女孩韦莉莉一如往常,身穿民族服装,直播唱山歌。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名叫“山三妹”,拥有130多万粉丝。

山三妹曾与外籍留学生进行柳州山歌与印尼民歌的教学互唱,大展民族文化魅力,尽炫本土民族风。她说:“能够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民族歌曲,我感到很开心。把我们的山歌文化和旅游景点介绍编进歌词里,教外国留学生唱山歌,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我觉得就是把柳州山歌带到各个国家。”

山歌越古今,时而高亢,时而悠长。

一首首山歌,自泥土中生长,被千万百姓在劳动中传唱,在山水间回荡,奔向远方,走向世界。

记者 韦斯敏

来源:我爱柳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