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是一个地方最直观的文化名片,梓与楸是传统文化象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5:25 1

摘要:“梓”,木名。《说文·木部》:“梓,楸也。”《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注:“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瞻者尊而仰之,依者亲而倚之。”桑树与梓树,是古人宅旁常种的树。桑梓为父母所种,见物而思及亲人,

“梓”,木名。《说文·木部》:“梓,楸也。”《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注:“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瞻者尊而仰之,依者亲而倚之。”桑树与梓树,是古人宅旁常种的树。桑梓为父母所种,见物而思及亲人,故必对它尊敬与亲近。马瑞辰通释:“怀父母,睹其树因思其人也。至后世,以桑梓为故里之称。”


“梓”为紫葳科梓属落叶乔木。树冠伞形,主干通直,嫩枝具稀疏柔毛。叶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厘米,顶端渐尖。叶片上面及下面均粗糙,微被柔毛。顶生圆锥花序,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花开之时雍容娴雅,仪态万方。

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厘米。木材轻软耐朽,或供建筑及家具、乐器等用。嫩叶可食。根皮或树皮入药称“梓白皮”,可清热利湿,外用可洗疮疥。种子亦入药,能解毒利尿、止吐,治肾脏病。

“梓”又指治木器,或指治木器的人。《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斫。”陆德明释文:“马云:‘治木器曰梓,治土器曰陶,治金器曰冶。’”“梓人”指木工。《考工记序》载木工有七,其一为梓人,专造饮器、箭靶和钟磬的架子。后世亦称建筑、雕刻字版工作为“梓人”。柳宗元《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梓匠”指梓人与匠人。古代梓人造器具,匠人造房屋。《孟子·尽心下》:“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赵岐注:“梓匠,木工也。”孙奭(shì)疏:“梓人成其器械以利用,匠人营其宫室以安居。”“梓人”相当于“细木匠”,“匠人”相当于“粗木匠”。古时刻版印书以梓木为上等用料,故以“梓”指经雕制以印书籍的木板。《正字通·木部》:“梓,俗谓锓(qǐn,刻也)文书于版曰梓。”引申为印刷,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出版发行称“梓行”。吴敬梓晚年自号文木老人,也与此义有关。

梓木又是用来做棺材的上好材料。“梓宫”指帝、后的棺椁。《后汉书·明帝纪》:“司徒(李)奉安梓宫。”李贤注:“梓宫,以梓木为棺。《风俗通》曰:‘宫者,存时所居,缘生死事,因以为名。’” 《旧五代史·王建立传》:“桑以养生,梓以送死。”

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释“梓”:“在适地生长颇速,春日满树白花,秋冬英垂如豆;木材白色稍软,可做家具。制琴底,所谓‘桐天梓地’者是也。古来以为木莫良于梓,《书》以《梓材》名篇,《礼》以‘梓人’名匠,宅旁喜植桑与梓,以为养生送死之具,故迄今又以桑梓名故乡也。帷古所谓梓者,往往兼楸而言也。盖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古人名为梓,故梓、楸互称,古籍上常混用不清耳。”种桑养蚕以养生,梓木做棺以送死,古人之种桑梓,其因在此。

“梓童”是古代话本、小说中帝王对皇后的称呼,最早作“子童”。当是由“小童”衍化而来。《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小童”是春秋时诸侯正配夫人的自称。“童”为“僮”之初文,“小童”意为君王小小的僮仆。后世通俗文学的创作者整词儿,将春秋时的称呼搬出来,但“小”又似有不敬之嫌,遂改为“子”,“子”与“小”义同。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之《武王伐纣平话》:“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至明代始以“梓童”代之。“子”“梓”古时同音,词义亦有关联。杨树达《释梓》:“《说文·六篇上·木部》云:‘梓,楸也。从木,宰省声。’或作梓,从宰不省。(即里切)按梓字古人声训皆以子字为释,子与梓古音同也。《尚书大传》记‘伯禽与康叔见商子,商子曰:“南山之阴有木焉,名梓。二三子复往观之。”见梓实晋晋然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王莽之言曰:‘梓犹子也。’二文皆以子释梓。然梓何以受义于子,说不明也。按《诗·鄘风·定之方中》云:‘椅桐梓漆。’陆玑《诗疏》云:‘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据此知梓之受名以其生子也。商子、王莽所云,皆是此义,特古语简质,不如《陆疏》悉言之耳。”故“梓”之得名与其豇豆状的蒴果多子有关。且“梓”为百木之王,正合皇家身份,帝、后的棺椁亦以梓木为之,故整出“梓童”这么个称呼,正史中是见不到的。《西游记》第八十四回:“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光头,他连忙爬起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梓童”作为自称尚可勉强,这里作为君王对正妻的称呼,于礼不合。


“楸”亦木名。《说文·木部》:“楸,梓也。”则是把“梓”“楸”误为一物。《字汇·木部》:“楸,梓属。《通志》:‘梓与楸相似,《尔雅》以为一物,误矣。’”《本草纲目·木部·楸》:“楸有行列,茎干直耸可爱,至上垂条如线,谓之楸线。其木湿时脆,燥则坚,故谓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提到楸木颜色发红,这是与梓的区别。

古时多用楸木制棋盘,因称棋盘为“楸枰”。温庭筠《观棋》:“闲对楸枰倾一壶。”

“楸”亦属紫葳科梓属落叶小乔木,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树干挺直,浅纵裂。叶三角状卵形,长6—15厘米,宽达8厘米,顶端长渐尖,叶面深绿色,叶背无毛。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花冠淡红色,内面具有2黄色条纹及暗紫色斑点。蒴果线形,长25—45厘米。叶可以作猪饲料,花含有芳香物质,可以浸提芳香油,亦可炒食。

《救荒本草》卷六“楸树”:“树甚高大,其木可作琴瑟,叶类梧桐而薄小,叶梢作三角尖叉,开白花。味甘。救饥采花煠熟,油盐调食。及将花晒干,或煠或炒,皆可食。”楸树(主要是树皮、根皮,叶片,嫩枝,果实等)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抑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长期以来被用于治疗、预防或缓解水肿、肾炎、湿疹、尿路感染、麻风病、膀胱炎和胃癌。

楸木干直,节少,材性好,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切面光滑,有光泽。木质结构紧密,耐水湿、耐腐、不易虫蛀;干缩系数小,干后不翘不裂;硬度、重量、质地适中;易加工,钉着力中等,油漆和胶黏力佳。楸木物理性能好,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冲击韧性均居阔叶树前列,属于阔叶树中的高级软树种,是做建筑、家具、雕刻、乐器等的优良用材树种。

在黄县地界,楸木是最好的木料,没有之一。

楸木茶几

楸木打的箱子、五斗橱,木纹漂亮,不走尺,能传几代。谁家有套楸木家具,来人都得提醒一句:“楸木嘞。”楸木做的锅盖,能用十几二十年,比泡梧的耐用得多,也不像轻铁的那样爱滴气熥水。

核桃楸

可能是为了与同为用材树种的胡桃科的核桃楸相区分,黄县人称楸为“小叶楸”。

楸树树姿雄伟,枝叶繁茂,绿荫如盖,一眼望去,给人庄重、挺拔之感。楸树花颜色淡雅,形似铃铛,每逢春日,繁花满枝,随风送香,引人驻足。但楸树多花而不实,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楸》:“楸既无子,可于大树四面,掘坑,取栽,移之。”楸树不结子,繁殖的话要在大树根周围掘坑,使一部分根折断,从伤口上生出不定芽和不定根,长成“栽儿”,再进行移植。楸树瘦削、挺直、向上生长,给人高标自许的感觉,是树中美男子,很适于作为行道树栽植。楸叶浓密,具有较强的隔音、挡风、吸毒、降尘的能力,更适合城市环境。

杭州东岳庙两株500多年的楸树

不过楸树树冠为瘦塔型,树干分枝较少,树冠覆盖型稍差,不甚遮阳。如列植于对遮蔽要求较高的道路旁,可通过截干、修剪等方式,促进侧枝发育。楸树的花、果、叶、材皆可用,可称得上是“材貌双全”的树中珍品。

与“梓”“楸”纠缠在一起的,还有“椅”。“椅”原亦为木名。《说文·木部》:“椅,梓也。”段玉裁注:“《释木》曰:‘椅,梓。’浑言之也。《卫风》传曰:‘椅,梓属。’析言之也。椅与梓有别,故《诗》言‘椅桐梓漆’,其分别甚微也,故《尔雅》《说文》浑言之。”《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毛传:“椅,梓属。”孔颖达疏引陆玑曰:“梓实桐皮曰椅。”宋陆佃《埤(pí)雅·释木》:“梓,旧说椅即是梓,梓即是楸,盖楸之疏理而白色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其实两木要大类同而小别也。今呼牡丹谓之华王,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本草纲目·木部·梓》:“梓,时珍曰:梓木处处有之,有三种,木理白者为梓;赤者为楸;梓之美文者为椅。”后来因椅子是木头做的且人可以倚靠,就借用“椅”来做椅子讲。


“椅”即山桐子,为大风子科山桐子属落叶乔木。树皮淡灰色,不裂。小枝圆柱形,细而脆,黄棕色,有明显的皮孔。叶薄革质或厚纸质,卵形或心状卵形,长13—16厘米,宽12—15厘米,表面深绿色,光滑无毛,背面有白粉,沿脉有疏柔毛。为顶生下垂的圆锥花序,花黄绿色,多芳香,有蜜腺,为养蜂业的密源资源植物。果实为浆果,球形,红色,形似珍珠。果实、种子均含油,可榨油,油质媲美橄榄油。因其果实一串串像葡萄一样,又饱含油脂,又被称为“油葡萄”。木材松软,可供建筑、家具、器具等用材。

古人不懂植物分类学,所以“梓”“楸”“椅”葫芦搅茄儿混在一起,越说越糊涂。根据现代植物分类学,则“椅”最好区分,它属大风子科,与“梓”“楸”不同科,且其果实是如葡萄一样一嘟噜一串儿的浆果(葡萄的汁水更充盈些),最好辨认。

“梓”与“楸”同属紫葳科梓属,是表兄弟,长得也比较相像,古人称梓为“白楸”,称楸为“赤梓”,乱的一塌。其实“梓”“楸”还是好区分的,楸的树冠比较瘦长,梓则较圆润。

区别最大的是叶片:楸的叶片呈三角状卵形,叶背无毛,叶脉为三出脉;梓的叶片近圆形,叶背有柔毛,为五出脉。楸的花为淡红色,梓的花为淡黄色或近于白色。二者都结线状蒴果,楸结的果实较长,梓的较短,故有“长楸短梓”一说。从木质上区分,梓木略白,而楸木较赤。

作家刘震云曾在北大演讲,大致意思是:我们的马路两边基本上看到的都是杨树。为什么?因为杨树长得快。但是你要到其他的国家,像欧洲、北美其他的发达国家,路两旁全是松树、椴树、楠树、橡树、白蜡,树的质量的对比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心态。这段话曾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但我是理解的。我曾坐过长途客车,也坐过火车,经常是沿途几百里,入目所见都是速生杨,速生杨,还是速生杨……单调而乏味。南方的情况好得多,这与生态环境有关,也与人的观念有关。每到一个地方,行道树都带给人最初的直观感受,你会感觉到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文化品位,还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文化信息。你能想象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两旁种满速生杨是什么样子吗?人们总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向往着诗和远方,但远方的风景也只是人家的日常。要先把自己的乡土建设好,不要急着寻找那些乌有乡。多种一些嘉木香草,少一些脏乱差,把环境搞得美一些精致一些,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也会得到提升。

就黄县地界来说,行道树主要有杨柳、法桐、国槐和银杏几种。杨柳就不用说了,春天飘絮时汽车发动机的进气口都能堵了,人的鼻孔眼儿就更受不了了。法桐每年三四月新叶、幼叶生长时,叶片背面的一层毛茸茸的东西随着其快速生长而脱落,会形成芽衣絮。到了五月,果实成熟开裂,其中暗黄色、呈球状的果毛随风飘散,即为果毛絮。人得遭两茬罪,而且这玩意儿掉到眼里,很容易引发眼部炎症。上街不仅得戴口罩,最好还得很拉风地戴上风镜。国槐树底下总是黑糊糊黏糊糊的,人走过都黏脚,像是搞过烧烤一样。银杏树很漂亮,可是白果成熟后落一地,臭烘烘的,要是落到人身上,和挨了个臭鸡蛋差不多。

梓和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树种,栽培历史有两三千了,青州范公亭的两株唐楸,树龄即有1300多年。梓和楸不仅种在房前屋后,还种在古代诗文中,是有着极强的文化内涵的树种。近些年新生儿起名用的最多的汉字就是“梓”,这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可能有些确实是五行缺木,但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从关注宏大叙事到关注个人价值的回归。即便是只算经济账,种梓和楸也是合算的,《史记·货殖列传》载:“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楸,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楸树

所以我们可不可以少种一点速生杨,多种一些梓和楸,以之作为四旁(村旁﹑宅旁﹑道旁﹑水旁)、生态防护、农林间作的重点树种之一,并在城市绿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非的蓝花楹林荫道,蓝花楹为紫葳科蓝花楹属乔木,与梓、楸同属一科,以梓、楸为行道树,效果也不会差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