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里面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不光是建筑文化的体现,也是等级制度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里面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不光是建筑文化的体现,也是等级制度的体现。
古代盖房子有严格的要求,遵循着君臣的上下等级原则,那么究竟是怎样划分的呢?倘若不遵守,又会怎样?
时光回溯两千余年,来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朝。
在这个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古老王朝,一种独特的等级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它就是后世所称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分明,朝野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身份等级划分。
执掌天下的君王自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住所自然也要与众不同,体现出超乎常人的尊贵气度。
君王的宫殿大门被修建成城门的形式,屋顶则采用了恢宏大气的庑殿式顶,金色琉璃瓦熠熠生辉。
作为亲贵的诸侯大臣们的府邸,虽不及皇家般气势恢宏,但也被赋予了属于自身等级的建筑符号。
他们可以在门内建造一只阙和影壁,唐朝时正堂则被限制在一定的高度和面积范围内,屋顶多使用歇山式或硬山式。
逐级而下的士大夫、平民百姓,他们的住所就显得越发朴素简陋,住房的格局、材料、装饰均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普通百姓的房屋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连一点浮夸的雕梁画栋都不许有,从这一系列具体的建筑细节中,不难看出古人对等级观念的执着追求。
他们用极为明确的物质形式,将抽象的等级关系具象化,并予以固化,使之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存在。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就像一颗种子般植根于这片热土,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逐渐生根发芽。
在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顶端,是专属于天子的宫殿建筑,作为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皇家建筑自然要彰显出极致的威严和尊贵。
建筑的差异化
屋脊上那金璀璨耀、夺目炫目的庑殿式顶,气势磅礴、巍然挺拔而被视为顶级建筑形制,只有皇帝才配使用。
皇宫建筑还会采用鸱尾装饰和重藻井,无不透露着一股别具一格的肃穆庄严。
在皇家建筑的基座上,更是堆砌着层层叠叠的须弥座,以白玉为之镶嵌装点,四面环绕着雕梁画栋的精美石栏。
这种豪华程度,足以彰显出主人的超然尊贵地位,即便到了后世,须弥式台基仍是皇家建筑的专利。
皇家之外,便是统治阶级中的亲王、公侯大臣们的府邸宅邸。
他们的建筑虽不及皇室般恢弘气魄,却也是雄浑壮伟、气派非凡,体现出主人在朝野中不俗的地位。
亲王府邸的四城门都有专门的名称,如南门唤作“端礼”,西门称为“遵义”。这些独特的称谓,无不彰显了主人的尊荣身份,让人肃然起敬。
离开了那富丽堂皇的王公大员宅邸,来到普通百姓的居所,一切都变得平凡朴素起来。
在尘埃飞扬的街巷中,民居往往只是三间小屋而已,外观简陋无华,与贵族住所形成了鲜明对比。
它们的屋顶使用的多为悬山式,连一点雕梁画栋的装饰都很少见,更不用说像鸱尾、重檐之类的豪华元素了。
打开民居的大门,内里也是一派清苦景象,家徒四壁,仅有一些陈旧残破的生活用品,而且经常被油渍污浊所覆盖,显得破旧不堪。
遍布泥土的地面上,可能铺着几块粗糙的麻席,床铺则是简单的木板加草垫子而已。
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普通民居自然也是普普通通的木石结构,再加上糊些浆料就算大功告成了。
而在色彩的运用方面,黑白灰色调则成为了民居的主基调,无需张扬奢华,内敛含蓄才是常态。
严格说来,刷上丽色算是一种僭越,会受到惩处。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还配套了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处罚措施,确保制度能够得到切实贯彻和执行。
在古代,任何人无论身份尊卑贵贱,只要僭越了建筑等级,触犯了制度红线,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丝毫不会手软。
哪怕是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在建筑方面也要遵循等级规矩,绝不能擅自使用雕梁画栋、琉璃瓦檐等高等装饰,否则就将受到重罚,有可能被杖毙。
他们身家万贯,但在建筑方面仍然要保持低调谦逊的作风。
即便是权贵显赫的王爷、亲王,在建筑等级上也不能逾矩妄为,一旦被发现有违规行为,朝廷同样不会网开一面,下令罚拆。
例如明朝时伊王爷府违规多建了三层门楼,结果被人举报后朝廷下令将其全部拆除,不顾及王爷的身份。
更有甚者,如果有人的建筑行为触犯到了皇家特权,篡夺了天子建筑上的专利,那后果就更加严重了,当事人有可能直接被砍头。
在古代王朝的统治下,任何建筑行为都无法逃脱等级制度的羁绊,制度有着近乎宗教般的崇高地位,谁也不能对其肆意挑战和僭越。
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新兴的社会阶层开始崛起,他们不再像旧时的官僚买办那样死守陈规,反而怀抱着打破旧秩序的激进思想。
在他们的推动下,建筑等级制度开始逐步动摇根基,最先发生变革的,是原本僵化的建筑形制和色彩搭配。
过去被奉为金科玉律般的规则,如今再也不为人们所重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审美观念。人们开始追求建筑的个性化、艺术化,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表现形式。
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原本独属于王公贵族的装饰工艺和色彩元素,开始被运用到普通民居之中。
雕梁画栋、彩绘木雕、琉璃镶嵌等,出现在老百姓的家园里,这些过去的“禁忌”,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和艺术灵气。
建筑的体量和空间也在发生惊人的变革,它不再局限于等级制度下的狭小范畴,而是向着前所未有的宏大尺度发展,诞生了规模宏伟、气势磅礘的私人园林和祠堂。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新型建筑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前沿的艺术理念,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物,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回顾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兴衰历程,不难发现这种等级观念固然存在一定的僵化和陈旧,但它对于整个中国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却功不可没。
等级制度给每个身份阶层都施加了极为严格的建筑限制,对人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表达无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抑。
正是这种压抑和限制,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时间里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和品格,没有迷失方向。
等级制度为中国古建筑奠定了根基,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核和民族特色。
它规范了建筑的基本语言,确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造型体系,使中国古建筑不至于迷失在无边无际的探索中。
有了这个根基,中国古建才得以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充实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体系和文化精神内涵。
结语
这些古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理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即便等级制度被颠覆,中国建筑文化依旧得以保留自身的立足之本。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应止步不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等级制度的约束最终还是被打破了。
这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许多新鲜的事物涌现了出来,蓬勃发展起来,为文化注入了活水。
正所谓“扎根方能常青”,是等级制度为中国古建筑提供了文化根基,使其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最终造就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点赞评论+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信源来自:
宁海文旅2020年9月25日关于“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大门标配”的报道
人民政协网2016年02月23日关于“脊兽数量决定档次”的报道
光明日报2022年10月30日关于“历史文化视野中的紫禁城建筑五问”的报道
来源:悠楠聊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