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起源于2025年9月3日,在组织员工观看阅兵活动后,他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若国家统一事业需要,他个人将捐赠5000万元,整体最起码捐1个亿。
知名考研指导教师张雪峰最近陷入了一场舆论漩涡。
事情起源于2025年9月3日,在组织员工观看阅兵活动后,他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若国家统一事业需要,他个人将捐赠5000万元,整体最起码捐1个亿。
这番言论迅速引发广泛讨论,不少人质疑其诚意,认为这是将爱国情怀与商业宣传捆绑的营销手段。
教育博主的爱国宣言本该获得点赞,却意外遭遇了口碑"翻车"。
9月3日,张雪峰和团队成员一起观看了阅兵直播。
面对整齐的方阵和先进的装备,他难掩激动之情。活动结束后,他当即向员工们抒发感慨,说到动情处,便有了那番捐款承诺。
然而,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承诺有一个特殊前提,这些捐款要等到"特定情况"发生才会兑现。
这个附加条件让许多人觉得困惑:为什么爱国支持要设置这样的前提?
随着事件发酵,不少媒体和专业人士发表了看法。
河南当地一家媒体刊文,将张雪峰与另一位低调做公益的企业家相比较,认为真正的爱国应当体现在日常行动中,而非停留在口头承诺。
有经济分析师指出,这种将爱国情绪公开标价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营销策略。
通过煽动性言论获取关注,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个人和公司的知名度。
网友们也纷纷表达观点:为什么不能现在就将这些钱用于国防教育或资助贫困学生?立即行动难道不是比未来的承诺更有价值?
抛开这次事件,张雪峰的教育业务本身也备受关注。
今年高考期间,他团队推出的一套定价168元的复习资料,在短视频平台上销量惊人,仅一个月就售出数十万套。
但很快就有消费者反映,这些教辅材料存在质量问题。
数学题目出现条件缺失,语文卷中甚至把著名诗人的所处朝代都标错了。
面对投诉,客服的回应却显得敷衍,以"已拆封"为由拒绝退换。
今年推出的两种志愿填报卡,价格分别定在1.3万和1.9万元,在极短时间内售罄,单日销售额破亿。
然而,购买了服务的家长反馈,所谓的个性化指导,很多时候只是模板化的建议。
当然,不管是“个性化指导”,还是“模板化建议”,只要有用就好。
但是真的好用吗?
5年前,张雪峰曾强烈推荐土木工程专业,将其描述为前景光明的黄金专业。
当时不少学生听从了他的建议,选择了这个方向。
如今毕业季到来,这些学生却面临尴尬的就业处境。
建筑行业进入调整期,人才需求大幅减少,很多单位不仅不招新人,还在缩减现有团队。
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多数需要常年跟随项目奔波,工作地点不稳定,薪酬待遇也与预期有较大差距。
一些学生表示,如果能重新选择,可能会更慎重地考虑专业方向。
有知情人透露,作为大网红的张雪峰甚至并未完成本科学业,这一点与他教育专家的身份形成了微妙对比。
此外,他的一些行为也引发讨论。
一方面公开表达强烈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却被曝出将家人送往国外。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让不少人对其真实性产生疑问。
爱国不应该停留在口号上,更需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与其许下远期的承诺,不如从现在做起,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切实贡献。
选择张雪峰服务的家长,面对复杂的高考志愿填报系统,他们渴望找到可靠的专业指导,宁愿支付高价获得明确建议。
而教育咨询机构正好利用了这种心理,通过绝对化的断言和成功案例的展示,让家长产生信任感,进而愿意为这些服务付费。
真正有益的社会贡献,应该是持续的、真诚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如果连4年后的大方向都看不透,还谈什么专业度呢?
任何短期营销行为,最终都难以获得长久的认可。
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深耕细作,爱国情怀需要的是真诚实践。
只有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获得持久的尊重和信任。#头条深一度#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