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信任危机、股价暴跌、高管套现,雷军也惨遭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近日,小米SU7燃爆事故成为舆论焦点。
小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信任危机、股价暴跌、高管套现,雷军也惨遭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上,一辆小米SU7标准版轿车在高速行驶中撞击隔离带后爆燃,车内三名女孩不幸遇难。
网友们纷纷表示愤怒和悲痛,质疑小米汽车的安全性,甚至有人将矛头指向了雷军。
遇难者家属的质疑声更是迅速发酵。
其中一位遇难者母亲王女士在社交媒体控诉“为什么车门锁死?为什么AEB(自动紧急制动)没触发?”家属还对电池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首次回应并公布了一份事故车辆行驶情况摘要。
针对家属质疑的车门为什么锁死,小米回应“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对于为什么会起火,小米回应“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对于是否触发了AEB(自动紧急制动),小米的回应更是充满了“公关口吻”。
总之,业内人士指出,小米的回应策略暴露两大短板:一是过度依赖“CEO人设公关”,二是技术信息披露不透明。
而目前,事故调查还在进行,还没有任何官方公布的调查和处置结果。
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企业受到了很大影响。
回顾小米的过去,发现雷军IP与小米形象实现了高度捆绑,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10年4月,雷军联合创始团队在北京成立小米,定位“互联网手机公司”,以“高性价比+互联网直销”颠覆行业。
2011年8月发布首款手机小米1,售价1999元,首轮预订超30万台,彻底该拜年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被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
史无前例地,创造了平民级的商业神话,雷军也一夜成神。
2014年,雷军有拓展商业版图,启动生态链计划,开始布局智能穿戴、家居领域,推出小米手环等爆款产品,引领了一代人对于电子产品的消费需求。
2016年,遭遇供应链危机,雷军亲自接管供应链管理,并拓展线下渠道(如小米之家),在业内,成为典型的商业营销案例。
拒绝资本炒作,而是在关键领域布局未来技术,研制人们喜欢的高性价比的产品,雷军成为一代人的偶像。
2021年3月宣布造车,2024年3月首款车型SU7上市,2025年3月累计交付量突破20万辆。
因为高性价比,成为很多打工族的不二之选。
这款车型不仅性能卓越,而且价格亲民,深受消费者喜爱。
上市24小时大定就达到了88898台,月度交付量持续攀升,年销目标也超额完成。
在小米汽车爆火的同时,雷军也一跃成为网红企业家。
在发布会上主动为车主开门、随时保持着自律的生活状态,还能够耐心倾听每位员工的意见,雷军凭借学霸、谦逊、亲民、幽默等标签,成功打造出了个人IP,成为了网红企业家。
而之后,他的“Are you ok?”等热梗,让他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飙升,广告报价也水涨船高。
而如今,受SU7车祸事件影响,4月1日小米港股开盘即跌超5%,当日市值蒸发800亿港元。
截至4月2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44.55港元/股。
按照最新市值计算,小米集团总市值近两天缩水超1200亿港元。
还不止这些,美的清仓小米股票,高管接连套现,让人们担忧,小米和雷军到底能不能挺过这关。
此次事件对小米的冲击远超单一产品事故。
SU7标准版与高配版的智驾方案差异,以及电池技术和供应商的差异都被指是“安全分级”,加剧消费者对“性价比陷阱”的担忧。
小米“手机厂商跨界造车”的商业模式也遭遇信任危机。
资本市场开始质疑互联网公司的“快消品思维”能否承载汽车工业的安全责任。
可以说,在小米汽车深陷信任危机的同时,雷军的网红事业也进入了至暗时刻。
这场由车祸引发的风暴,不仅让小米付出千亿市值的代价,更暴露出智能驾驶时代技术跃进与生命权保障之间的深刻矛盾。
对于雷军和小米而言,重建信任的道路或许比造车本身更为漫长。
来源:八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