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祥苓的一生,是与梨园紧密相连的一生。他出生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哥哥童寿苓、姐姐童芷苓、童葆苓都是京剧表演艺术家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童祥苓自幼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京剧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种下,只待时机成熟,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童祥苓的一生,是与梨园紧密相连的一生。他出生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哥哥童寿苓、姐姐童芷苓、童葆苓都是京剧表演艺术家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童祥苓自幼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京剧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种下,只待时机成熟,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8 岁时,童祥苓正式踏上了学艺之路,从此开启了他漫长而精彩的京剧之旅 。他先后向雷喜福、钱富川、刘盛通、鲍吉祥、钱宝森等众多名家学习技艺。在这些名师的悉心指导下,童祥苓刻苦钻研,努力汲取着京剧艺术的精华,逐渐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表演技巧。
此后,童祥苓的演艺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他在各地的舞台上频繁亮相,演出了《四郎探母》《辕门斩子》《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捉放曹》《战太平》等众多经典剧目 。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嗓音明亮,唱、念刚柔相济,韵味浓郁,表演洒脱大方。他不仅宗余(叔岩)派,还拜师周信芳、马连良,善于集各家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戏路宽广、表演细腻、人物刻画生动形象的表演特点。
而说起童祥苓最为人熟知的角色,当属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 。1964 年,童祥苓加入了《智取威虎山》剧组,开始了对这个角色的塑造。为了演好杨子荣,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背景和心理,力求将杨子荣的英雄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 。他仔细琢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不断地进行排练和改进。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加贴近真实的解放军战士,他还下基层观察排长的一举一动,学习他们的神态、气质和行为习惯 。在表演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将京剧的传统技艺与现代人物的特点相结合,为角色设计了新的亮相动作和唱腔,让杨子荣这个角色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1970 年,《智取威虎山》被拍成电影,这部电影的上映让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 。那句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的经典唱段,更是深入人心,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唱。童祥苓凭借着对杨子荣这个角色的精彩演绎,不仅展现了自己卓越的艺术才华,也为京剧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角色不仅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
8月的北京,暑气尚未消散,虎坊桥附近的北纬旅馆里,刚抵京的《智取威虎山》剧组六十余人还带着旅途的疲惫,满心期待着即将为首都观众带来的演出。他们中,有熬夜打磨唱腔的演员,有反复调试道具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想把这部充满英雄气的作品完美呈现。 可这份期待,却在第二天上午被旅馆门口几张醒目的大字报骤然打破。
北京戏校的部分人员将矛头对准剧组,言辞激烈地指责剧组成员是“旧社会的少爷、小姐”,甚至蛮横勒令所有人一日三餐只能吃窝头和咸菜。消息传到剧组内部,原本热闹的氛围瞬间凝固——演员们要维持高强度的排练与演出,体力消耗极大,仅靠窝头咸菜根本无法支撑;更让大家寒心的是,这份无端的指责与苛待,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们此前的热情,连带着对演出的信心也悄悄打了折扣。剧组领导看着情绪低落的众人,急在心里却又无计可施,只能先悄悄找到主演童祥苓,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告诉他。
原来,周总理从秘书口中得知了剧组遭遇的不公待遇,当即动了气。他没有多余的铺垫,语气严肃而坚定地表明了态度:“《智取威虎山》剧组从上海来到北京,就是我们的客人,他们给首都人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值得欢迎的事!”紧接着,总理特意提到了童祥苓:“童祥苓同志演杨子荣很累,每场戏都要投入极大的精力,从唱腔到动作都不能有丝毫马虎,每天让他吃咸菜窝头怎么行?这不仅是对演员的不尊重,更是对文艺工作的不重视!” 总理的话像一股暖流,迅速传遍了整个剧组。大家心里的委屈与不安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感动与干劲。
他们知道,有总理在为文艺工作者撑腰,为他们守护着创作与演出的尊严。后来,在总理的关怀下,剧组的饮食待遇恢复了正常,演员们得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排练中。当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在舞台上唱响“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时,那激昂的唱腔里,不仅有英雄的豪迈,更藏着一份来自总理的温暖守护,这份守护,也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文艺工作者心中一份珍贵的记忆。
在童祥苓的人生中,妻子张南云是他最亲密的伴侣和最坚实的后盾 。1956 年,21 岁的张南云与同岁的童祥苓在鞍山工人剧场举行了婚礼,从此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的婚姻,最初是通过家人介绍,算是半包办婚姻。回想起初次见面,张南云笑着回忆道:“那时他还小,他们童家班流动演出到大连时我们见过,他 16 岁我也 16 岁。我有印象,他‘皮’得要命。我当时梳两个辫子,他老拉我辫子,很讨厌。”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奇妙的,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在家人的牵线搭桥下,逐渐走到了一起 。尽管恋爱时间短暂,但共同的京剧事业让他们有着深厚的默契和共同的话题,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甜蜜与温馨。
婚后,他们经常合作演出传统老戏,其中第一次合作演出的便是《四郎探母》 。在舞台上,他们是默契十足的搭档,用精彩的表演为观众呈现出京剧的魅力;在生活中,他们是相互扶持的夫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为了支持童祥苓的事业,张南云默默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照顾孩子、料理家务,让童祥苓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表演中 。而童祥苓也非常体贴妻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为家庭带来欢乐和温暖。
特殊年代里,童祥苓因为种种原因遭受了不公的对待,一度陷入了绝望之中。1967 年 5 月,童祥苓甚至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前往黄浦江边,准备投江 。张南云发现丈夫的纸条后,心急如焚,她将两个儿子锁在家里,疯狂地骑自行车赶往黄浦江边。在江边,她找到了满脸悲戚徘徊的童祥苓,好言相劝,直到天黑才将丈夫劝回家 。那一刻,张南云的坚定和不离不弃,成为了童祥苓黑暗世界中的一束光,给予了他重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相互依偎,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这份生死与共的感情,也让他们的婚姻更加坚不可摧。
在后来的全国巡演中,他们一起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承包团制度下,演出联系、项目经营、财务收支等事务都需要他们亲自操心 。作为演员的他们,并没有太多经营方面的经验,但他们相互商量、共同讨论,携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巡演过程中,他们带领团队辗转于全国各地,住过招待所,睡过演出后台,在酷热严寒中,在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上为观众们奉献精彩的演出。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始终不离不弃,相互支持,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让他们在困难面前从未退缩。
日常生活中的他们,也充满了温馨和乐趣 。童祥苓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充满了幽默感,时不时地开个玩笑,逗得张南云哈哈大笑 。而张南云则温柔娴静,默默地包容着童祥苓的 “顽皮”,用她的细心和体贴照顾着童祥苓的生活起居 。记得有一次,我随沈飞德副馆长去拜望童老,张老师不顾眼疾,亲手为我们烹制了热乎乎的糖水蛋 。我们品尝后,对糖水蛋的美味赞不绝口,童司令还颇有点笑话我们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笑着说:“下次给你们尝尝我做的炸酱面,那才是一绝!” 从这些生活细节中,就能感受到他们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家庭的温暖 。在他们的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张南云多年前就患有眼疾,前几年又摔断腿,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 。从那以后,童祥苓便承担起了照顾妻子的重任,他细心地照料着张南云的生活,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日常出行,他都亲力亲为,无微不至 。他会陪着张南云在小区里晒太阳,一起看花、听鸟鸣,在花圃边散步,享受着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他还会在张南云心情低落的时候,给她讲笑话、唱京剧,逗她开心 。他们的感情,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深厚,就像一坛陈酿的美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香醇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