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王朝虽然终结了北方的十六国乱世,但它内部存在的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其统治总体上是脆弱的。这个脆弱的帝国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股力量的冲突拉扯上:其一是主张全身心拥抱华夏文明,彻底摈弃鲜卑部族那些野蛮落后的习俗与制度,将自己创立的政权完全汉化的派别;其
北魏王朝虽然终结了北方的十六国乱世,但它内部存在的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其统治总体上是脆弱的。这个脆弱的帝国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股力量的冲突拉扯上:其一是主张全身心拥抱华夏文明,彻底摈弃鲜卑部族那些野蛮落后的习俗与制度,将自己创立的政权完全汉化的派别;其二则是主张固守本民族的特性与传统,继续保持征服者的高姿态,只是借用华夏王朝的统治形式而已的派别。
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标志汉化派的胜利,但传统派也并未消亡,等到那场空前猛烈的六镇起义彻底动摇了王朝的根基后,传统派又重新登台。北魏分裂后形成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两大统治集团的对峙,实际上就有着汉化派和传统派对立的因素。其中前者相对汉化程度更高,而后者则保留了更多鲜卑传统的元素。
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哪怕是一般被认为更鲜卑化的东魏——北齐,汉人士族在其国中也有着较高的地位。因为此时的士族,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行政经验;而且往往自身又广占良田、蓄积部曲,修筑起坞堡庄园,可以说一个个半独立的封建统治者。所以高高在上的胡人统治者们,也不得不借助他们的力量来维持朝政的运转。而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朝堂政治,连胡人皇帝对他们有些投鼠忌器。这群士族精英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就是北齐汉臣魁首唐邕。
此人出身太原唐氏,但他这一支早就迁到了河西的酒泉,其父出仕后不过任职寿阳县令,这样的家庭明显不算是什么大士族。不过唐邕很早就被北齐的实际开创者高欢征为幕僚,并凭借其能力很快被后者引以为心腹重臣,从此改变了自身和家族的命运。从那时起,他就进入了东魏——北齐统治集团的核心,并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地位,在后来政争空前激烈的北齐政权中他一直岿然不动,俨然是一个政坛不倒翁。
能做到这一点当然证明此人具有超群绝伦的能力,按照史料记载,他见用于高氏是因为“善书计,强记默识,以干济见知”。高欢在世时他只是出掌外兵曹、典执文帐,到后者的继承人高澄继位后就被拜为大将军府参军、都护,正式进入了权力核心。因此在高澄主政期间唐邕已拥有极大的权柄,这才能在后者遇刺身亡后,拥立其弟高洋继位,辅佐他篡位自立,开创了北齐王朝。
高洋在历史上虽然以暴虐残忍、冷血疯狂著称,但他在位期间却是北齐国力最强之时。高洋曾数度北征,让各草原部族闻风丧胆;又曾兵逼西魏,让后者日夜沿河凿冰,唯恐遭受他的突袭。所谓“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说的就是此时。而高洋能做到这一点,与唐邕做出的贡献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北齐律》的编撰、还是整个朝政体系的重新梳理和定型,唐邕都有主持之功,日后隋唐王朝的制度,很多都是在这时初步成型,因此他可以说是华夏中古制度大变革的推动者,是隐藏于历史舞台背后的隐形大佬之一。
不过他能屹立不倒并非全然依靠其才干,而与其圆滑老练的处事手段有很大关系。高洋、高殷(废帝)、高演、高湛、高纬、高恒这历代北齐天子,几乎个个性情古怪、行事荒唐无忌,活生生把一个国力鼎盛的王朝整得衰败不堪,可是身为朝廷重臣的唐邕很少跟这些君主们对着干,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他们的胡作非为,用明哲保身的做法保障了自己在朝中的绝对安全。哪怕是其后北周灭北齐,和杨坚篡周立隋之后,唐邕依然安享着富贵。
他在隋朝初年去世,其孙子唐俭继承了祖父的圆滑手段,在唐朝开国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了画像凌烟阁的大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来源:晓林历史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