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早就辟谣了!这些你以为的“垃圾食品”,其实可以放心大胆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22:07 2

摘要:近年来,“垃圾食品”一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生活中许多常见的食物都被贴上了“垃圾食品”的标签。

近年来,“垃圾食品”一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生活中许多常见的食物都被贴上了“垃圾食品”的标签。

甚至网上还曾流传着“世界卫生组织评出十大垃圾食品”,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疯狂转发,以至于很多年轻人一吃,就被老一辈人数落一番。

事实上,WHO官网2018年发布的《膳食指南》声明,从未发布过“十大垃圾食品”名单。这一说法源于2003年的民间误传,后被广泛传播并曲解。

公众常说的垃圾食品,通常是指高糖、高盐、低营养密度一类食品。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几类被贴上了“垃圾食品”标签,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大胆吃?

方便面这一食品深受大众喜爱,也是上班族、学生党的“救星”,其食用方便快捷,仅需几分钟就能成为填饱肚子的美味食品。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方便面成了人们眼中的“垃圾食品”,甚至有传言说方便面是“防腐剂重灾区”、“方便面致癌”、“吃了32小时不消化”......听起来太吓人了!

那么,方便面真的是垃圾食品吗?

实际上,方便面的面饼经高温油炸或干燥处理,水分含量极低,无需防腐剂;蔬菜包通过脱水保存,酱料包则依赖高盐分抑菌。

至于方便面致癌的这一说法,是认为方便面的面饼经过高温油炸后会产生丙烯酰胺。

但其实营养专家表示,一包方便面丙烯酰胺含量仅为油条的1/30,量非常少,想要达到致癌的效果,除非人一次狂吃1万袋方便面。

科学研究表明,方便面的本质问题在于营养单一化,并算不上所谓的垃圾食品。

方便面的成分主要是小麦粉(碳水化合物),以及少量蛋白质和脂肪,这些营养素远远满足不了人体的需求。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学专家孙宝国表示:“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吃方便面时加个鸡蛋、加点青菜,加点肉,合理搭配食品,既享受美味,又收获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方便面的调料包盐分含量比较高,为了避免盐分超标,最好依据个人口味,调料包减半放。

麻辣烫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挑选自己喜欢的菜品,用水烫熟加上调料即可享用。

在这个快节奏生活下,麻辣烫凭借着食材多样性与灵活性俘获了许多年轻人的芳心。

科普圈猜测,麻辣烫之所以被人们贴上“垃圾食品”的标签,可能是因为与其名字相关,“麻”“辣”“烫”哪个词不踩中父母的雷区呢?

这一重口味的食品也被很多人称为“热量炸弹”。

事实上,麻辣烫是真的冤枉啊!

在食材新鲜的前提下,水煮的食材减少油脂氧化及有害物质生成,能保留更多的营养,而且麻辣烫最大的特点是多元食材组合,如此一来,更能实现营养均衡。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

在吃麻辣烫时,优选蛋白质、蔬菜,主食占20%即可,少选加工肉类、少放调料,避免喝高盐分的汤汁,麻辣烫也能成为健康餐盘的一部分。

当然,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记得挑选正规店家、食用新鲜的食材。

味精是1908年一位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在一次提取鲜味的实验中发明的。

他从海带汤中分离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成分),并命名为“鲜味”。

后来发现日本人非常喜欢“鲜味”的味道,1909年,日本开始商业化生产“味之素”,标志着味精的诞生。

1921年,中国工程师吴蕴初从粮食中发酵提取味精,创立“天厨味精厂”,打破依赖进口的局面。

味精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食物鲜味,促进食欲。

然而,1968年,一名男子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写信,表示自己在中餐馆吃饭后感到麻木,并将原因归咎于味精,并以此衍生出了“中国餐馆综合症”。

然而,后续实验结果表示这一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天然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很多食物例如西红柿、奶酪、肉类等都含有谷氨酸。

而味精以淀粉、玉米等粮食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工艺与米酒、酱油类似,未添加人工合成物质。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GB 2720-2015)明确其安全性,全球多国(如美国、日本)均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有人说味精致癌,是根据其加热至120℃以上会生成焦谷氨酸钠。

味精在长时间高温烹饪(如油炸)中可能生成焦谷氨酸钠,但日常烹饪温度通常不足以达到此条件,且该物质无毒无害。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将谷氨酸钠列为“公认安全”(GRAS)物质;WHO长期研究证实,正常食用味精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食物本无好坏,关键在科学使用,下次烹饪时,不妨放下偏见,让味精为菜肴增添一抹自然鲜味。

罐头食品因“防腐剂多”“营养流失”等标签被贴上“垃圾食品”标签。

实际上,罐头食品是通过高温灭菌与密封技术实现商业无菌,而非依赖防腐剂。

根据2025年2月8日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规定罐头类食品中不得添加防腐剂。

经过杀菌处理的罐头食品,微生物几乎没有存活的余地,而杀菌后的罐头,还会冷却后罐内形成负压,完全阻隔了外界污染。

因此,罐头不需要添加防腐剂也能实现长期保存,其核心价值在于延长食物生命周期,解决地域与季节限制。

关于营养流失问题,福建省食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专家林少玲表示,罐头在一定程度更能保留食品的营养素。

新鲜果蔬采摘后,若经过长时间贮藏和运输,营养成分会逐渐流失。

虽然高温加热会导致维生素C和B族损失,但钾、钙、镁、膳食纤维等矿物质和营养成分保留率高达90%以上。

美国农业部(USDA)研究显示,罐装番茄的番茄红素含量比新鲜番茄高50%,南瓜罐头的β-胡萝卜素也显著高于新鲜南瓜。

不过肉类罐头钠含量较高,需合理选择与搭配。

总结

其实,食物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任何食物过量或单一食用都不科学!

当今食品质量、食品卫生状况越来越受大众关注,所谓“垃圾食品”的标签,本质也是人们对工业化食品的认知焦虑。

与其谈“垃圾食品”色变,不如让我们培养“科学饮食”的智慧,各部门加强食品监督的力度。

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01.12)

FDA及WHO研究报告(2017-2024)

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来源:科普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