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政府在任期内提出采购48艘破冰船的计划,以应对美国在北极开发中的技术短板,同时向中俄展示战略竞争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速,北极的战略与经济价值日益显现,成为各国竞逐的焦点。
据外媒3月13日的报道,特朗普政府在任期内提出采购48艘破冰船的计划,以应对美国在北极开发中的技术短板,同时向中俄展示战略竞争力。
这一行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美国能否借此一跃成为北极航道的主导者?
而后,3月29日,欧盟成员国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突然访美,赴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会面,双方围绕美国从芬兰购买破冰船议题进行磋商。
围绕北极开发的地缘政治博弈又将如何演变?
作为全球军事和经济强国,美国在破冰船领域却处于落后地位。
目前,全美仅有两艘可用破冰船,“极星号”和“希利号”,且都难以适应北极地区复杂的环境需求。
截至2023年7月底,美国政府所拥有的现役破冰船只有两艘,分别是重型极地破冰船“极地之星”(Polar Star)号和中型破冰船“希利”号(Healy)。
另有一艘重型破冰船“极地海洋”号(Polar Sea)在2010年6月遭遇发动机故障之后,一直无法正常运行。
“极地之星”号和“极地海洋”号分别于1976年和1978年服役,现今已远超最初计划的30年服役寿命。
美国海岸警卫队计划延长“极地之星”号的使用寿命,直到至少两艘新的破冰船交付。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役破冰船超过40艘,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的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是当前世界上动力最强的破冰船,船长173.3米、宽34米,排水量3.35万吨,最大破冰厚度3米。
该型号的前两艘船只“北极”号和“西伯利亚”号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12月正式交付。此外,俄罗斯的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10510型也已开始建造。
而中国近年来针对北极开发加速布局,具备自主研发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技术实力逐步提升。
美国的技术短板不仅限制了其参与北极资源开发,也削弱了其在全球航运中的竞争力。
特朗普的破冰船采购计划正是针对这一局面提出的。
采购目标锁定芬兰——一个在破冰船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北欧国家,与其合作是美国最快速获取重型破冰船的选择。
北极航道是全球航运潜在变革的大门,共有三条主要路线: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
这些航道不仅能够显著缩短运输时间,还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东北航道沿着俄罗斯北部海岸延伸,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俄罗斯通过多年开发,已完全掌握该航线的运营权,包括港口、军事部署和航线维护,而俄罗斯通过严格管理确保该航线畅通。
美国几乎无法插手,北方海路已成为俄罗斯的战略资产。
西北航道连接白令海峡与大西洋,能够大幅缩短北美东海岸和太平洋的航程。
加拿大认为该航道是其“内水”,而美国坚持认为其属国际水域。
长期以来,双方争议不断,加上破冰船资源有限,美国对该航道缺乏有效控制。
特朗普的采购计划或将改变这一局面。
中央航道位于北极中心,理论上任何国家都可以开发。
然而,该航道常年结冰,目前尚未有国家实现全面开发。
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北极开发,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战略。
通过先进的破冰船技术和港口建设,中国希望在北极航道沿线建立完整的运输和物流网络,以此提升全球航运影响力。
除了破冰船,中国还计划投资建设沿线港口,降低航道维护成本,吸引更多商船选择北极航线。
在战略系统性和执行力上,中国显然走在了前列,成为北极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头羊。
采购48艘破冰船的计划虽然雄心勃勃,但能否落地仍存疑。
首先,芬兰的造船能力是否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订单?
其次,美国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破冰船的运营与后续维护?
此外,北极开发还面临环境与国际法的双重挑战。
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极为敏感,过度开发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环境灾害。
同时,北极的法律争议也成为掣肘。
北方海路属于俄罗斯的专属经济区,而西北航道的法律归属仍不明朗。
这些问题对各国北极战略的实施提出了诸多限制。
特朗普的破冰船采购计划是美国北极霸权战略的重要一步,意图弥补技术短板、增强对中俄的竞争力。
然而,北极开发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意味着这仅仅是开始。
北极开发不仅是一场资源争夺,更是一场对全球经济、环境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的地缘博弈。
未来围绕北极航道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而美国的破冰船采购计划是否能够带来实质性改变,仍需时间验证。
中国新闻网:东西问|中国为什么要研发建造重型破冰船?
中国一带一路网:冰上丝绸之路
来源:会吃竹子的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