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家底,崇州有哪些“宝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19:09 1

摘要:近日,记者随崇州市文物普查工作队工作人员,到位于我市金孔雀路团结里25号(原35号)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龚家宅进行文物普查。

我市有哪些文物点?

这些文物现状如何?

有什么历史价值?

又有哪些新发现文物线索?

为给这些“宝贝”建立档案

并备注完整的“身份证”信息

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积极推进

测量+拍照+扫描

数据和图像更加精准

龚家宅

近日,记者随崇州市文物普查工作队工作人员,到位于我市金孔雀路团结里25号(原35号)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龚家宅进行文物普查。

龚家宅属于民国时期建筑,建筑面积756平方米,砖木结构,大门为砖砌八字形。2020年,龚家宅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用户外测量、三维扫描以及无人机拍摄等方式开展文物普查。通过使用户外RTK测点精确测量房屋的面积和准确位置,所得数据将用于绘制区位图及CAD出图的面积。三维扫描则是通过扫描建筑了解文物的几何节点,从而生成文物的二维三维图,并达到毫米级的扫描结构,使生成的图像更为精准。

薛模宇

崇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

无人机是对文物建筑的整体摄影、全景扫描、拍摄文物45度角的立面照片。拍摄的照片作为参照,让大家知晓文物点位的周边状况、全景以及后期倾斜摄影的预处理和建模。

现场资料采集完成后,工作人员回到室内进行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录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图绘制坐标轮廓以及周边环境。同时通过总平面图,描述现在文物的情况、尺寸,最后将这些资料进行上传。

信息采集有序推进

已录入文物点400余处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24年启动,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4年4月底前):建立普查机构,开展业务培训。

第二阶段(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第三阶段(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认定、登记,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我市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处于第二阶段——实地开展文物调查阶段,16名普查人员分成4个普查小组分别开展外业和内业工作。外业组主要负责对文物点位的现场调查测绘、三维数据采集和新发现文物线索的征集确认等,内业队员根据外业采集数据进行图纸绘制和数据资料录入。

孔晴

崇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调度员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数据信息采集、录入文物点403处,占2012年“三普”文物总数91.4%,新发现文物线索数十条,采集录入新发现文物点位数据十余条。

下一步,我市将根据2025年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会议精神,继续按照“成都标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崇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从而全面掌握我市的文物资源现状,为科学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并将普查成果用于推动文化旅游、教育普及等多方面,让更多人了解崇州的历史与文化。

文物普查知识科普: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传承者。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物普查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文物普查究竟是什么?

文物普查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寻宝”行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登记。普查的内容包括文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保存状况、历史价值等。通过普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文物档案,给文物们一个“身份证”,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为什么文物普查很重要?

1.摸清家底,掌握资源

文物普查的首要任务是摸清文物资源的“家底”。通过普查,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文物的分布情况、保存状态以及历史价值,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2.科学保护,避免流失

许多文物因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而逐渐消失。通过普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那些濒危的文物,采取紧急保护措施,避免它们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损毁。

3.传承文化,增强认同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普查,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物普查不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

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让我们携手并肩

守护这些历史的印记

留下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记者|罗钰佳 李婷

编辑|余霞 张浩

来源:小蜜蜂h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