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场上的北疆答卷:“蒙超联赛”的多维启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6:29 1

摘要:2025年伊利内蒙古自治区足球超级联赛(简称“蒙超联赛”)激战正酣。仅三轮赛事,就吸引超过15万人次亲临现场。足球,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燃动草原,照亮辽阔土地上的体育梦想。“蒙超联赛”以其独特定位与发展路径,不仅拓展了人文交融的体育新路径,也成为内蒙古体育多元发

2025年伊利内蒙古自治区足球超级联赛(简称“蒙超联赛”)激战正酣。仅三轮赛事,就吸引超过15万人次亲临现场。足球,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燃动草原,照亮辽阔土地上的体育梦想。“蒙超联赛”以其独特定位与发展路径,不仅拓展了人文交融的体育新路径,也成为内蒙古体育多元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

人文底色:体育为媒,连缀文化交融

当呼伦贝尔的牧民、锡林郭勒的骑手与包头的钢铁工人并肩奔跑于同一片绿茵场,为家乡荣誉而战,足球早已超越纯粹的竞技范畴,成为北疆文化的新表达。它连缀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情感与精神,形成一条牢固的文化纽带。

这一足球文化并非对传统模式的简单模仿,而是来源于内蒙古的深厚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积淀。正如传统的那达慕大会,诞生于广袤草原,是体旅融合的古老雏形。如今,我们不仅有草原那达慕、冰雪那达慕,“蒙超联赛”也通过“足球那达慕”将“男儿三艺”的精神投射到绿茵场上——球员如骑手般纵情飞奔、如射手般凝神一击、如搏克手般顽强对抗,他们在竞争中诠释内蒙古人民坚韧、智慧与崇尚力量的精神基因,球员们用汗水与拼搏,生动诠释着草原儿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蒙超联赛”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球迷也在此汇聚。赛场外,精美的手工艺品、香醇的奶制品、肥美的牛羊肉组成热闹集市,人头攒动间满是烟火气。球迷们既为赛场激烈角逐呐喊,也在集市中寻觅心仪好物,分享生活故事,奏响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草原交响乐。

经济样本:轻资产运营,激活区域循环

从经济视角看,“蒙超联赛”践行了一条“小而美”的发展路径。虽不具备雄厚资金基础,却凭借契合区情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实现了良性循环。伊利等本土企业的冠名赞助,既保障赛事运转,也守护了体育的纯粹性与本土属性,使赛事始终贴近群众。

媒体传播也进一步放大了赛事声量。官方媒体平台与自媒体平台共同发力,一条条接地气的短视频广泛传播,“蒙超联赛”相关话题搜索量突破1亿,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同城热搜榜。截至9月12日,各类媒体报道总数量达80577条,互动声量超1627万次。其中,短视频平台报道数量共67408条,占总传播数量的83.66%。共有中央级媒体11家、省级媒体27家、地方媒体30家参与报道。

“蒙超联赛”以赛事为纽带,激活了区域经济微循环。三轮累计18场比赛的总经济效益达1965万元,尽管票价亲民,但来自区内其他城市与区外观众的观赛热情,显著拉动了交通、住宿、餐饮消费。通辽、包头、赤峰等城市门票开售便告罄的场景已成常态,赤峰更是出现百米排队购票的盛况。足球培训、体育用品等衍生产业也随之生长,共同撬动地方体育经济版图。这一“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为资源丰富却仍处发展中的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社会凝聚:足球为桥,铸就集体认同

从社会功能看,“蒙超联赛”正系统回应这样一个命题:足球如何成为构建社会资本与集体认同的有效载体?内蒙古幅员辽阔、人口分散,足球恰似现代社会的黏合剂——当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因同一支球队而产生情感共鸣,一种跨越地域的共同体意识便悄然萌发,凝聚起社会力量。

更深一层看,“蒙超联赛”切实回应了边疆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渴望,有效补充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老百姓在为自己家乡呐喊的同时,不仅是在享受体育快乐,也在实践中形塑现代公民意识与地域认同。这种自下而上、充满归属感的社会参与,对促进民族团结与边疆长治久安,意义深远而不可或缺。

由此可见,“蒙超联赛”不仅是一项赛事,更是一种凝聚社会情感、塑造地域认同的强大媒介。它以足球为纽带,跨越地理与文化的区隔,构建出共有的情感地图和精神家园,为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整合与民族团结提供了现代体育的解决方案。

如今,绿茵场上的奔跑与呼喊仍在继续。“蒙超联赛”成为一场生动的文化实践与地域精神的集体展演,它正如我们的草原,不设围墙、没有边界,却牢牢系住了人心的归途。辽阔的土地生不出狭隘的爱,“蒙超联赛”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体育赛事,让我们看到了体育最本真的面目,它扎根一方水土,凝聚万千热爱,正在以最真诚的方式唤醒共同记忆,塑造集体未来,书写一个地区关于传承、发展与团结的崭新叙事。

一校:申奇,二校:刘晓敏,三校:辛义德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