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7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从来没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
28岁的林娜(化名)轻声说着,眼神空洞。三个月前,她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医生告诉她,病毒已经在她体内潜伏了一段时间。
而这一切的开始,只来自于一次“看似普通”的网友见面。
林娜是个典型的都市白领,工作稳定,生活规律。她说,自己并不乱交,也不是“玩咖”,只是偶然在社交平台上认识了一个男生,对方言辞得体、照片阳光,两人聊了一个多月,她便答应见面。
那天晚上,两人吃饭、看电影,最后在男生的提议下去了酒店。林娜说,她有犹豫,但在男生的“只这一次”“我很干净”的保证下,她没再坚持。
没有用安全措施。
她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冲动,过后就各自回归生活。可她没想到,这一晚,把她的人生改写了。
林娜原本是为了换工作做入职体检,抽血时顺带勾选了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她说自己一点都不担心,只是“走个流程”。
几天后,体检中心打来电话让她复查。她还笑说是不是搞错了。可当她拿到复查结果时,整个人都懵了:HIV抗体阳性。
接诊医生让她去疾控中心确认。血液样本被送去复检,十天后,结果出来:确诊感染HIV。
她哭了整整一夜,回忆起那晚发生的一切,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近年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8-35岁的年轻人比例持续增长,其中女性感染者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在很多人印象中,艾滋病离他们很远。其实,它一直在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尤其是一次性行为、没有使用安全套、对伴侣毫无了解的“快餐式交往”正成为年轻人感染HIV的重要途径。
林娜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并非“放纵”,只是一次“信任”与“侥幸心理”的结果。
很多人一听“艾滋病”就联想到“绝症”“活不久”。但医学发展到今天,这种想法已经过时。
目前,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已能让HIV感染者像慢性病一样“带病生存”,只要按时服药、定期随访,可以活到正常寿命,甚至结婚、生育都没有问题。
但前提是:发现得早,治疗得及时。
林娜表示,她已经开始接受国家提供的免费抗病毒治疗,医生告诉她目前病毒载量不高,希望她不要放弃。
但她说,即使如此,她的生活已经完全改变了。“我每天都要吃药,每天都要面对‘我得了艾滋病’这个事实。”
很多人对艾滋病毒还抱有误解,认为“只要不吸毒、不同性乱交就安全了”。但事实上,你只需要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就有可能感染。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信息,HIV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传播:
1. 性传播:包括异性与同性性行为,是当前中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比超过95%。
2. 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等。
3.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在孕期、分娩或哺乳期,将病毒传给婴儿。
而日常接触不会传播,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公共马桶都不会传播HIV。
林娜说,最让她悔恨的不是那晚的行为,而是自己的自信和天真。
“我觉得他不像坏人,看起来打扮干净,说话温柔,不可能有病。”
但HIV不会写在脸上,也不会因为外表体面就失去杀伤力。
她说:“我不恨他,我只恨自己太轻信。”
林娜决定站出来讲述自己的经历,是希望更多人能从她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她说,如果能重来一次,她一定不会轻易相信一个人,更不会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发生关系。
她也想告诉所有人:艾滋病不是某类人的“专利”,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不是“乱来”才会得艾滋病,是你只要一次不设防,就可能终身后悔。
要远离艾滋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 固定性伴侣,避免多个性伴侣。
· 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 进行HIV检测,了解自己和伴侣的健康状况。
· 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 遵守医嘱,按时服药,积极治疗。
此外,国家在多个城市已设有匿名检测点,HIV检测不再是“羞耻”的事,而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表现。
林娜最后说:“我不怕你们知道我得了艾滋病,我怕你们像我一样,在失去后才学会珍惜。”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2023年)》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
[3] 《柳叶刀》子刊《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22年艾滋病流行分析报告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佳佳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