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社交媒体上一条关于西贝的评论引发热议。来自河南的用户“骑猪拿个菜刀闯天涯”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型商场用明火的很少吧~所以除了火锅,基本都是预制”。这条发布仅9分钟的评论,瞬间点燃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预制菜现象的热烈讨论,短短时间内就获得154个点赞和
9月13日,社交媒体上一条关于西贝的评论引发热议。来自河南的用户“骑猪拿个菜刀闯天涯”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型商场用明火的很少吧~所以除了火锅,基本都是预制”。这条发布仅9分钟的评论,瞬间点燃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预制菜现象的热烈讨论,短短时间内就获得154个点赞和83条评论,收藏量也达到32次。
图片源自网络
这场讨论的源头,是西贝近期的一场直播活动。本意是为澄清预制菜争议,却意外演变成“自掘坟墓”的公关现场。直播中透露,店内使用的冷冻鱼保质期长达18个月,售价30多元的凉皮也是冷冻品,甚至连西兰花都是冷冻的,保质期达到惊人的24个月。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后厨竟然没有猛火灶,仅靠一个电磁炉完成所有加热工作。
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
“坦荡的饭团wW”来自广东的评论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好奇做到那么大的餐饮店,居然不知道消费者心目中的预制菜是什么意思?还开直播呢”。这句话获得了2条回复和多个点赞,说明说到了消费者心坎里。
事实上,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产品确实能够满足便捷需求。问题的核心在于,西贝一边喊着“百分百现做”的口号,一边大量使用预制菜,并且售价高昂。正如评论中提到的:“这跟我在美团买回来吃,有什么区别?”但价格却相差数倍。
图片源自网络
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预制菜写入报告,要求“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的字句。报告引用《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数据,指出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占比可下降8%。
图片源自网络
更令人惊讶的是,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头部连锁餐饮企业的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外卖平台的发展更助推了这一趋势,2022年全国约70%的外卖商家使用料理包。这些数据说明,预制菜已经成为餐饮行业的普遍现象,而非个别案例。
图片源自网络
来自上海的“灵敏风声s2E”指出一个关键问题:“实际上是预制菜的定义之争:西贝认为只有微波炉加热的料理包才是预制菜,而消费者认为保质期很长的冷冻半成品就是预制菜。”
图片源自网络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双方对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企业抱着工业化的思维,认为只要不是最后一道加热工序就不算预制;消费者则从食材新鲜度和烹饪过程出发,认为任何非现制现做的都属预制范畴。广东用户“newayhoo”的评论很具代表性:“可能贾老板的概念里,煮熟了再冷冻的才叫预制菜。但是在广大的人民群众心目中,冷藏很久或加了防腐剂的可能就叫预制菜了。”
图片源自网络
评论区里,“以后再也不去西贝了”的呼声不绝于耳。来自北京的“啊咯女某”直言:“以后再也不去西贝了!”这条评论获得14个点赞和3条回复,说明很多人有同样想法。
图片源自网络
更值得深思的是广西用户“时髦百灵鸟9s0”的评论:“点了许多外卖,肉不象肉、菜不象菜,全是软呼呼,现在的外卖全是预制菜了吧?再这样下去,何必点外卖,真接去超市买预制菜就行了”。这反映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整体信任度的下降。
图片源自网络
这场争议给所有餐饮企业敲响了警钟。消费者要的不是绝对拒绝预制菜,而是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企业能够明确标注哪些是预制菜,哪些是现做的,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相信很多人会根据需求做出选择。
图片源自网络
湖南用户“寒江雪HN”的质问发人深省:“那么贵,还用预制菜,抢钱么?”这句话获得2个回复,道出了消费者对高价预制菜的不满情绪。当支付了现做菜品的价格,得到的却是加热的预制菜,这种价值落差是消费者最难接受的。
图片源自网络
从评论区的热烈讨论可以看出,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关注餐饮透明度。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任何试图隐瞒真相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发现。企业应该认识到,诚信经营、透明公开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图片源自网络
西贝事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提醒所有餐饮企业: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被蒙在鼓里。建立清晰的标识制度,让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这场讨论也显示出当代消费者更加理性成熟,不再盲目相信广告宣传,而是通过多方信息验证做出判断。这对促进餐饮行业规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您在外就餐时遇到过预制菜吗?您认为餐饮企业应该如何标注预制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经历!
来源:小财大用199983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