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川上迎丰收——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12:05 1

摘要:秋日暖阳掠过秦王川的田埂,田畴间,沉甸甸的向日葵在微风中掀起层层金浪;连片的设施大棚里,翠绿的菜叶上还挂着晨露;智能温室中,玫瑰清甜的花香四处弥漫;养殖场里,牛羊甩着尾巴漫步在饲草旁,偶尔发出的几声鸣叫,与田间村民的笑声交织在一起……

金秋时节,秦王川大地一派丰收盛景。

秋日暖阳掠过秦王川的田埂,田畴间,沉甸甸的向日葵在微风中掀起层层金浪;连片的设施大棚里,翠绿的菜叶上还挂着晨露;智能温室中,玫瑰清甜的花香四处弥漫;养殖场里,牛羊甩着尾巴漫步在饲草旁,偶尔发出的几声鸣叫,与田间村民的笑声交织在一起……

金秋的秦王川,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每一处场景都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高标准农田筑基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今年,兰州新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3.88万亩,同比增长4.39%;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9万亩,其中经济作物24.02万亩,占比63%,种植结构持续优化,高产值作物占比显著提升。同时,新区积极引进适配寒旱区的高产粮食品种,金博士588、金博士1924等玉米新品种,济麦22号、兰天42号等冬小麦新品种落地试种,以科技为粮食产能保驾护航。

上半年,新区农业丰收成果亮眼:食用菌产量0.22万吨、鲜切花产量4600万支,出栏生猪17万头、羊5万只、家禽8.5万只,奶产量2.8万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度落地。

玉米丰收。

通过土地流转、规划代建、运营维护相结合的模式,兰州新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8万亩。曾经零散的小块地被整合连片,田埂变少了、土地变整了,建成区实现全面增产丰收。如今走进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输送养分,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旧模式。

“以前种地看天气脸色,现在灌溉、施肥都能精准控制,产量上去了,收入也跟着涨!”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脸上满是喜悦。

三大特色产业集群 擦亮农业“金名片”

立足秦王川寒旱气候与土地资源优势,兰州新区以设施农业为抓手,推动鲜切花卉、食用菌、设施果蔬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同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空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提质增效,让特色产业迸发蓬勃活力。

客商参观兰州新区食用菌培育大棚。

今年上半年,新区蔬菜种植面积3.22万亩,同比增长15.5%,鲜嫩果蔬直供周边市场;食用菌产量稳步提升,白玉菇、蟹味菇等端上百姓餐桌,“菜篮子”“果盘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兰州新区积极推进“甘味”农产品品牌建设,今年筛选推荐的“陌上时光”“兰新秦农”等5个品牌成功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助力本土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同时新区对已入选品牌开展常态化监测,从质量、包装、口碑等维度严格把关,守护“甘味”品牌信誉。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工人为花卉进行数字信息登记。新华社图片

在鲜切花领域,兰州新区已成为西北重要的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内,荷兰文洛式智能温室里,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光水肥,自动化系统精准调控生长环境,让玫瑰、洋桔梗在最优条件下绽放。今年上半年,新区鲜切花出口量同比增长112%,娇艳鲜花通过航空物流远销中亚、东南亚,成为农业出口“新名片”。

食用菌产业同样尽显“科技范”。秦东农投食用菌生产车间内,数字化管控让菇房温度稳定在24摄氏度、湿度60%,LED灯带模拟自然光照,“不仅菇形匀称、色泽鲜亮,还能灵活调整出菇时间,避开上市高峰,稳保售价。”企业负责人介绍道。

项目建设提速 激活设施农业“新动能”

走进秦川镇榆川村,老旧温室已完成“焕新升级”:锈迹斑斑的骨架换成耐腐蚀钢材,老化灌溉管线升级为精准滴灌,手动温控设备替换为智能传感器,工人们正调试新安装的温湿度监测终端。

硬件升级后,技术员还指导种植企业按“按季轮作、错峰定植”方案生产,春季番茄采收完,生菜苗随即移栽;夏季黄瓜挂果时,秋冬茬辣椒种苗已在育苗区培育。

新区建成速冻鲜食玉米加工项目,能够使产品保鲜期延长3倍以上。

“以前大棚常因茬口衔接不当闲置,现在土地利用率和收益都翻了番。”种植户的话语里充满喜悦。

项目建设现场同样火热。食用菌智慧产业园工地,挖掘机平整场地、工人砌筑挡墙,基础工程已完成80%,年底前将安装智能接种机、环境控制系统等设备,投产后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年产能达1.2万吨。乡村振兴产业园现代农业基地项目也在加速推进,土地平整等工作已完成,预计2026年建成集种植、育苗、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科技赋能升级 开启智慧农业“新篇章”

行走在兰州新区的田间地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扑面而来:智能温室传感器捕捉作物生长信号,无人机掠过田垄精准植保,农户手机一键调控灌溉施肥……新区以科技为笔、装备为墨,让科技红利持续转化为农业发展动能。

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技术员王龙龙轻点手机,远处大棚遮阳网缓缓展开,滴灌带喷出细密水珠。“‘大棚管家’系统实时更新温湿度、光照数据,以前1人管2个棚忙不过来,现在管5个棚都轻松,鲜切花品相和产量还提升了30%,人力成本降低近20%。”他指着手机上的监测曲线说。

在上川镇天山村玉米种植基地,物联网平台实现千亩农田远程管理,实时预警苗情、病虫害及气象风险,开启“一人管千亩”的高效模式。“科技让种地越来越轻松!”甘肃丝路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庚录感慨道。

运用无人机搬运万寿菊。

科技还渗透到农业生产各环节。千亩万寿菊基地里,载重无人机稳稳悬停,120斤重的万寿菊3分钟就从地块中央运到地边;植保无人机按设定航线喷洒叶面肥,一亩地仅需5分钟,肥料利用率远高于人工。“以前靠人背肩扛,一亩地跑十几趟,高温天还容易蔫,现在又省人力又保新鲜!”景农禾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王中博说。

从零散农田到连片高标准田畴,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养”,从本土种植到“甘味”品牌远销海外,兰州新区用科技为笔、产业为墨,在秦王川大地上勾勒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来源丨新甘肃客户端)

来源:兰州新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