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我找到支老师要求补考,正好黄老师也在。支老师劈头盖脸对我一顿猛批,黄老师站在一旁帮腔:“你这个学生经常逃课,太不尊重老师了!”我无从申辩,却还口吐狂言:“不听课我也会!”支老师、黄老师问道:“你能考多少分?”“八十分以上!”黄老师道:“你这个学生也太自负了!
【忆母校(4)】
许昌师专忆:一晃47年,白发泪眼。遗憾难免,奈何奈何 ‖老家许昌
后我找到支老师要求补考,正好黄老师也在。支老师劈头盖脸对我一顿猛批,黄老师站在一旁帮腔:“你这个学生经常逃课,太不尊重老师了!”我无从申辩,却还口吐狂言:“不听课我也会!”支老师、黄老师问道:“你能考多少分?”“八十分以上!”黄老师道:“你这个学生也太自负了!老支,把上次卷子拿出来让他考,先说好,考过八十分,支老师你请我俩吃饭。考不过八十分,你这个学生请我们老师吃饭!”于是抽了一张空白卷让我临时作答。
试卷上没有长篇大论的答案,多数是简短的回答和选择题。在两位老师的监督下,我一口气答完。“老支,怎么样?”“只有一处错了!”二位老师夸赞道:“不是瞎吹的!棒!”这次我给两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毕业前,班主任王老师、系主任支老师给我谈,北师大有一个名额,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再去读两年发个北师大毕业证留校任教。我拒绝了,我不大喜欢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如果是汉语言文学可以。可惜支老师,王老师,黄老师早已作古了!
许老师教我们教育学,魏老师教我们心理学。他们夫妇二人课教得好,人缘也好,上课总有一种亲切感。许老师后来当了很多年的副校长,是教育理论专家。我在五中任职时,曾请他给我们老师讲课。很遗憾,我代表学校仅送他一小盆工艺制品的迎客松,现在回忆起来,太对不住老师了。许校长健在,也快九十岁了,乐观,健谈,身体硬朗。去年他还送我一本书呢!
下图:本文作者近照。
苗老师教我们政治经济学。他讲课条理性强,思辨清晰。边老师教体育课,个子高,行动却敏捷,指导同学们打篮球和跳高总是能率先垂范,动作标准利索。
我还要特别提到教我们古代文学史的黄华强老师。他后来当了校长,主政学校很多年。他具备了所有教师讲课的优点:声音浑厚,带有广东普通话特有的磁性,穿透力强,站在院子里也听得到。板书规范,写得又快又好。字体秀美灵动,风姿绰约,如倩女起舞。他总是仪表端庄,神态自如,随讲授的内容而呈现出喜怒哀乐,常带有几分狡黠和幽默。听他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他不辞辛劳,一直教我们三年啊!从诸子百家到唐宋诗词,受用终生。他是同学们公认的好老师。
四
在校三年,我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须臾不可浪费时间。
早晨天一亮起床,到学校北墙外小铁路旁,学校的大操场上,人行道的杨柳树下刻苦读书,背书。
晚上熄灯铃响了,同学们仍在教室刻苦学习,背诵古文古诗,整理读书笔记,通宵达旦。
据我所知,艰涩难懂的《离骚》三百七十多句,二千五百字,河山同学全会背。我用了很大功夫,大概背了一半。
抄书读书,写心得作笔记是基本功,日积月累,常持不辍。那时我用小笔记本嫌容量小,买起来又嫌花钱多,干脆用16开的大教案本作笔记又便宜又好用。三年期间,写了三十多本。那可是我的心血啊,历经五次搬家,我都小心翼翼的保护着生怕弄丢了。
除了读书学习,不少同学都发挥特长爱好,做有趣的课余活动。索宏源同学是班上的文体委员。积极组织篮球、乒乓球比赛,组织办墙报办刊物。《沙鸥》油印刊物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同学们争相传阅。
编辑人员由刘革雨、化旭、张文宾、王跃进、王法根等组成。多年后刘革雨任职于许昌日报社社长,化旭任职于某高校领导,王跃进任职于某县委领导,张文宾、王法根任某地教育部门领导。小鸟巢飞出了金凤凰!
索宏源还与黄世英二胡合奏参加了河南高校的会演,在本校也演出过多次。索宏源最大的成就是书法,多次参加国展,赴日本文化交流。天妒英才,索氏去矣!世英同学办过书店,博文强见。凡弦乐无所不精,对草书书法颇有研究。至今仍操琴活动于各大游园、居民小区。
夏琮献同学的短篇小说《七婶》,张治中同学的短编小说《老妮》曾在同学间传看。大家以此打趣逗乐。“七婶,你家老妮啥时嫁出去呢?”夏琮献同学毕业后曾在西安一家报社做过总编,后来据说写电影剧本,与中国电影界大佬拉上关系,正欲大展鸿图,却不幸身亡,遗憾!
屈指数来,我们班已有索宏源、夏琮献、陈怀成、李河山四位同学作古!教我们的老师也多数西去。奈何!奈何!谨以旧作七律一首,寄托哀思。
七律·奈何
同窗旧照四十年,
一睹如初泪涌泉。
活虎生龙怀壮志,
锦衣车马缀光环。
黄泉阎殿失公允,
利禄功名有恶缘。
命运奈何天注定,
阴阳相告保平安。
五
岁月沧沧,流水汤汤。一转眼,我们已是白发老人了。
回顾过往,我们“和尚”班经历了几十年的坐禅论道也该圆满了。我曾写给文宾同学一首诗,现抄给大家共勉。
七律·寄文宾兄
一湾碧水折向东,
久未闲聊微信空。
沙澧岸边一盏酒,
红楼禅坐三年灯。
青春展翅起云鹤,
老马归途欲断肱。
莫道修身天亦晚,
夕阳晖里坐高僧。
几十年来,我班同学政治强,立场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同的工作单位做出了显著成绩,不少同学走上了领导岗位,也有不少同学成为各有关部门各有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也有始终站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人民教师而桃李满天下。
除了感恩母校感恩老师外,我们还要感谢我班的班干部:张学功、张和建、张文宾、周群法、索宏源、贠银祖等,他们不仅为我们服了务,自始至终不偏激,不狂傲,谦虚谨慎,与人为善,没做过违背良心而对不起同学们的事情。至于当年我们没能留下毕业合影,那应该是一个历史的疏忽吧。
对于各位小师弟小师妹说上几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历史无法复制。前途靠自己努力!今天刻苦学习,明天幸福生活。个人奋斗目标的高低,决定一生成就的高度。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遵纪守法,家国勿忘。
致敬岁月!致敬母校!致敬师长!致敬同学!(文中图片由张文宾、刘革雨提供)
2025年3月22日
(全文完)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陈保民,1981年毕业于许昌师专(今许昌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后长期在中共许昌市委办公室做秘书工作,并在市政府有关部门任职。已退休。
热爱文学艺术。20世纪70年代创作小戏剧《下乡》《春燕》等,在县乡公演;有散文、诗歌发表于《许昌日报》等媒体。许昌广播电视台“零距离”栏目曾报道其诗词创作情况。2023年7月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四季如歌》。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部分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来源:老家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