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听歌随大流, 年纪大了“歌单”更具个性; 进化奇观: 蚁后可根据需要繁殖两种蚂蚁 | 科技趣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11:30 2

摘要: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音乐品味似乎逐渐收窄。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分析了 Last.fm 上约 4万名用户长达 15 年的聆听记录,共涉及超过100万首歌曲、5.42 亿次播放。研究显示,年轻人更乐于尝试各种流派和歌手,一步步拓宽听歌范围;但进入成年后,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沧海遗珠,信手拈来 图源:pixabay.com01

图源:Dall-E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音乐品味似乎逐渐收窄。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分析了 Last.fm 上约 4万名用户长达 15 年的聆听记录,共涉及超过100万首歌曲、5.42 亿次播放。研究显示,年轻人更乐于尝试各种流派和歌手,一步步拓宽听歌范围;但进入成年后,尤其到中年及老年阶段,人们听歌的范围与多样性会明显减少。

在青春期和年轻时期,人们的播放列表通常包括多个流派和新鲜音乐;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更容易倾向于听熟悉的歌手、熟悉的类型,怀旧情绪在他们的选择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即便是遇到新歌,也多是属于自己偏好流派的作品。研究者指出,这并非完全因为对音乐兴趣消退,而是“重游旧曲”的情感需求以及音乐推荐系统的影响。

此外,研究发现老年听众的歌单与年轻群体相比,更具个性化。年轻人之间在音乐风格上的重叠较高;但65岁以上听众的播放曲目更多为“自己听的那款”,在整个用户人群中共享曲目的比率更低。换句话说,年纪越大,音乐选择越“私人化”和独特。这暗示年轻人的选择更多带有社交属性,在嘴上强调个性的同时,却希望自己紧跟潮流而不显得太另类。

英文歌也可得华语金曲奖,还是听老歌吧。

文章链接:

https://www.iflscience.com/as-we-grow-older-our-music-taste-appears-to-narrow-to-fewer-songs-80750

02

一只雄性伊比利亚收获蚁(左)与它的同巢蚁—一只来自远亲物种的雄性有同一个母亲(右)。

图源:Yannick Juvé 和 Jonathan Romiguier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伊比利亚收获蚁(Messor ibericus)一种前所未有的繁殖方式。研究发现,这种蚂蚁的蚁后通过与其他物种(Messor structor)雄蚁交配并克隆其基因,成功繁殖出两个物种的后代,成为已知唯一能自行繁殖双物种的生物。

社会性昆虫如蜜蜂和蚂蚁以其复杂的群体分工和遗传机制闻名。蚁后通过一次婚飞储存精子,控制卵的受精与否,产下不同等级的后代:受精卵发育为不育工蚁或新蚁后,未受精卵则发育为雄蚁。M. ibericus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蚁后不仅与同种雄蚁交配,还与另一物种Messor structor的雄蚁杂交,产下杂交工蚁。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即使在M. structor分布范围之外的地区,如地中海北部沿岸,M. ibericus蚁群依然蓬勃发展。分析显示,约一半雄蚁具有M. structor的核基因组,但线粒体基因却属于M. ibericus,表明这些雄蚁是由M. ibericus蚁后克隆产生。研究推测,蚁后允许M. structor精子进入卵子,但通过移除自身核基因,阻止受精,使卵子发育为雄蚁。

研究者指出,这种繁殖策略类似线粒体的起源,反映了古老的互利共生,M. ibericus仿佛将M. structor“装进口袋”,遍布南欧。这种“共同进化博弈”展示了生命形式的惊人复杂性,挑战了“个体”与“物种”的传统定义,为生物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虫族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ant-queen-lays-eggs-hatch-two-species

想吃甜食的锅需要天气热来背

图源:University of Peru当天气变热时,人类的身体会进入冷却模式:为了散热而出汗,失去水分,大脑会寻找补充的方式,糖类是最好的补品。而甜味代表着可以快速补充的能量,而冰冷的、含糖的饮料或零食则格外诱人,因为它们同时提供两种功效——冰凉的液体可以降温,摄入糖分则让人快乐。一项针对 2004 年至 2019 年期间数百万美国家庭购买行为的研究发现,每当气温上升约 1 摄氏度时,家庭购买的添加糖食物与饮品中所含糖分平均每天增加约 0.7 克。这种上升趋势在温暖至炎热的温度区间中尤为明显(如从约 20-30 摄氏度之间),但在极端高温日中,摄入量的增加会趋于平缓。高温会降低人们对重食的食欲,使甘甜饮品显得更有吸引力。原来肥宅快乐水是有科学依据的。小编

文章链接:

红毛猩猩需要好几年来学习筑巢技巧

图源:Anup Shah/Getty Images


在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中,红毛猩猩以精妙的筑巢技巧而闻名,它们每天都在森林的树冠上用树枝和叶子搭建巢穴,用于夜晚睡眠或者中午小憩。年长的红毛猩猩甚至还会搭配枕头、毯子等附件,而对于下一代小猩猩来说,学习这些技术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

一项由伦敦华威大学与马普行为研究所合作、历时十七年的野外研究发现,这些幼年猩猩并非天生就会造巢,而是通过观察与实践逐步掌握复杂的巢穴结构与材料选择。幼猩猩从六个月大开始,就会玩弄树枝和树叶,对巢穴产生兴趣;在一岁左右,它们开始练习建造简单的白天巢,但制作夜间巢的训练要等到三岁左右才开始,且通常直到八岁才真正掌握夜间巢穴中复杂结构与舒适元素的建造。若只是与母亲同处环境却未真正观察筑巢过程的幼崽,其学习进度则显著落后。

除建造技术之外,材料选择也依赖观察。幼猩猩倾向于选用母亲偏好的树种,随着年龄增长,它们会观察其他成年猩猩的行为,尝试不同树种,但成年后通常会回归母系偏好的材料。这表明巢穴建造不仅是物理行为,更带有“文化成分”。

没有开发商赚差价……
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8217-2

扩展阅读

来源:知社学术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