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还清晰记得大学的时候只学过一门计算机语言(现在很多人可能已经不知道了吧 Fortran),当时觉得很神奇,但也觉得那个语言好死板好傻。那时候大学里的机房还戒备森严,给人特别高大上的感觉,进去还得换鞋,哪知道没过几年就满大街都是网吧了。大四在实验室,配备了当时
题图:来自Pixabay。
改变成年人,是个技术活。
而且,是超级技术活。
而我觉得已经找到了其中的秘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一场」。
「一场」做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最近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那个群里大家越来越能折腾事了。
当然了,最能折腾事的,就是我本人哈哈。
我还清晰记得大学的时候只学过一门计算机语言(现在很多人可能已经不知道了吧 Fortran),当时觉得很神奇,但也觉得那个语言好死板好傻。那时候大学里的机房还戒备森严,给人特别高大上的感觉,进去还得换鞋,哪知道没过几年就满大街都是网吧了。大四在实验室,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 486、586,看老板眉飞色舞地在那个前 Windows 时代的界面上运指如飞,向我们介绍这最先进的计算机如何强大。
后来去美国读书,离宿舍几十米就是学校的机房,进机房一排排都是工作站,很大的屏幕,是那种老式的很厚的显示器。还有几台方方正正通体黝黑,一看就很高级的电脑,在黑色的机箱角上有几个字 NeXT,很多年以后才知道,那就是乔布斯被放逐那些年做出的电脑艺术品。
机房可以随便上网,我经常在那里待到很晚,并且是 Yahoo,Netscape 最早的用户。那时的网页都是很初级的,用第一代浏览器打开,图片都是一行一行加载的,完整显示要好一会。我修了几门大一的计算机课,有 C 和 C++,还有一门给研究生开的计算图形学。我所在的是生物系,系里还有一个听起来很神奇的专业叫做计算神经科学(Computational Neural Science,CNS),那时候应该是独一无二的。里面最牛的教授名字叫 John Hopfield,去年 11 月份他因为人工智能和 Hinton 一起得了诺贝尔奖,老爷子都 90 多了。
▲ 来自网络
我那时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做实验,计算机只是工具,实验室里有几台 Macintosh,是用来控制仪器的,感觉也是时不时死机,知道它在计算机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后来有机会做了一些计算生物学,第一次有机会让我学以致用,写了一些科研代码,用后来的眼光看,那就是惨不忍睹。经历过的人都懂的,实验室里关注的只是研究结果,对于代码的工程性、效率、可维护性基本上没啥要求。
从学校出来以后上了创业的贼船。有一段时间每周一次会开车半个小时去南加大旁听一门关于关系数据库设计的课,可能那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关系”哈哈。后来有一个创业项目需要我写个原型(demo),其实是我当时觉得需要有个原型,才可以和别人把我想做的事情表达清楚(其实是我没有意识到是沟通表达的能力不足,更是事情没有想清楚),然后就开始了一段很艰难的自学过程。
那个项目后台用的是 PHP,从前端到后台到数据库全自己写,成了后来所谓的全栈工程师。但我没有系统学过编程,也不懂交互设计(让网站更好用)和架构设计(让代码结构更好)。我总觉得性能不够好,用了各种方法优化,写了一版不满意就会推倒重来,或因为界面或因为性能或因为架构,因为各种原因前前后后那个网站写了至少也有 5678 遍吧。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效率真的是低得可怜,我还记得在网上查 bug 时候一查就是一晚上。查得头昏脑胀,有时候莫名其妙 bug 就消失了,都不知道是怎么解决的。回国以后很快就意识到我这种方法学会的编程和科班学出来的完全没法比,于是毅然决然加入了产品经理的大军,关于这部分是另外一个延续很多年的学习过程,这次就略过了。
再次和编程重逢就是 2023 年 ChatGPT4 发布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尝试了现在很流行的“氛围编程”,提需求让它写代码,运行出错就把错误直接丢给它,让它再改,这样循环往复,根本就不看代码,也快速解决了很多问题。我带着老大写游戏,也是这个路数,以至于他后来做了很复杂的 AI 项目还完全不懂编程。
原本特别复杂特别考验脑力也特别花时间的工作变得如此简单,我知道,教育的底层逻辑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彻底变了。从学习目标,到学习方法,都彻底变了。
那时候我就觉得编程效率比当年提升了至少一到两个数量级,而且距离人人都可以写程序指日可待。后续这两年我持续在尝试 AI 编程的能力,但让我开始觉得震撼是去年年底,我用 VSCode 加上插件,发现新手遇到的障碍大部分都可以解决,整个体验很流畅很爽,应该比 2023 年效率又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过去这半年整个 AI 领域都在卷编程,新产品层出不穷,我感觉效率又提升了至少一个数量级。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我预计未来半年还会提升一个数量级。
编程效率提升至少一万倍,你能想象这将意味着什么吗?
对很多完全不懂编程的人来说,这是不可能与可能的差别,0 到 1,无穷多倍。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给大家分享我用“业余时间”让我的数字员工们写的产品。在高强度工作的同时还有数字员工在为我默默工作,不花钱还不抱怨,那个感觉很奇妙。
▲ Photo by Pixabay
AI 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多几个助理。
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可以。
也有可能觉得很难。
其实一点都不难。
在当下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有意愿改变自己,并且行动力强。
为什么在「一场」有这么多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他们都被我施了魔法,也许我真的是个不错的导师,也许是我的能量感染了他们,也许是因为这个场域有点特别,可能都有一些吧。
做教育这么久,发现抛开所有表面的东西,教育的底层逻辑很简单,就是人影响人,环境/场域影响人。你的能量状态不到,说什么也没用,能量到了,事情就很简单。这句话也送给家长,调整自己的能量状态,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会来。天天抱怨,负能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可想而知。
这是一篇纯纯的招生文。
成年人改变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最大的障碍,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AI 时代所有已知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没有必须要学习的理由,AI时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理解那些未知的东西,变化的东西。
关于「一场」是什么,可以参考下面链接的几篇文章,有一场的学员对我说,加入以后都不清楚一场到底是什么,但当初就是决定加入了,而且觉得很值。
所有一场的伙伴们,感谢你们,做「一场」这两年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变化,是你们的变化让我信心满满。
想改变成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自己,我过去这两年最大的感受就是,AI 时代成年人成长的基本逻辑彻底变化,孩子教育也是。而在孩子教育中,成年人改变的价值变得无比重要。
如果之前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认知差,未来就是认知鸿沟。
如果父母在鸿沟的那边,很容易就可以把孩子也带到那边。如果父母一直停留在这一边,那就会给孩子到那边制造很多的障碍。
每个人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选择,而在当下,错误选择的代价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大。
改变成年人是个技术活,我在这件事情上搞了一辈子技术。你要是信我就来这儿,第一能省钱,第二能赚钱,你准备好了没有?
今天我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成年人改变除了「一场」效果最好的是什么?是在一土营地做自然导师,因为户外大自然有神奇的能量!
凯文·凯利(Kevin Kelly,科技思想家,未来学家)发明了一个词 technium(技术元素),想说明“技术”并非人类专属,它就像化学元素一样,是天然存在的。例如分布式管理技术,其实源自于蜂群,是大自然的智慧。
这也意味着,AI 时代下,改变自己不仅仅要拥抱人类带来的技术革新,更要学会重拾好奇心,探索大自然这片文化基因库带来的丰厚馈赠,从中汲取能量和智慧。
当「一场」携手一土营地导师成长体系,人与自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同属一土教育体系,底层逻辑一脉相承,我们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人影响人,能量传递能量。此次(再次)推出的“一场+营地导师”联合项目,正是为了将这种能量发挥到极致,帮助更多成年人勇敢踏上人生转型期或者正在探索职业第二曲线,实现自我突破。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发现,经验和资历并不是决定成长的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你的状态和意愿。我经常会问:“你准备好了吗?” 你的过往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当下是否愿意行动。只要你准备好了,我们的导师和伙伴们就会全力支持,陪你一起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以深圳的小伙伴们为例。这个小团队都上完了营地导师的课,也去过实习;可一到起步(她们四姐妹想一起折腾点事)还是有点没底——不是不想做,而是担心胜任感不够,怕 hold 不住场。她们的成长冲动是真实的,线下常聚、彼此滋养,沟通协作也顺;她们真的很想办好自己的营地项目(一场 · 滚石青年 - 卖个关子,敬请期待)那么问题出在哪?我意识到,困扰她们的并非专业能力,而是对自身胜任感的怀疑。
我建议不如先一对一,每人带一个孩子试试看,师资比就定为 1:1,从小规模开始,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我也反复强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掌握那些底层的元技能——这些可以迁移到任何领域的能力,能帮助我们不断探索新事物,赋予我们持续获得新技能的“超能力”。
就这样,深圳的小伙伴们鼓起勇气迈出了第一步。为了验证自己营地创想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建立信心,她们主动走访了当地的家长和孩子,有一些新的视角,发现自己的营地产品正好能对上;信心,也就在这一次次面对面的交流里慢慢长出来了。
对于深圳小伙伴们来说,最大的挑战从来不是什么专业不足,而是跨越内心那道不自信的坎。在“一场”导师、Buddy 以及一土营地导师们共同营造的支持性场域中,她们一步步地克服了这个障碍,慢慢找回了那份笃定。
如今,深圳的小伙伴们能量满满,最近的进步可以用飞速来形容。用行动印证了自身的成长与蜕变。
深圳的小伙伴说,先被接住,再被看见,才敢迈出那一步。下面,是她们自己的话:
华章老师讲状态有起伏,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或者不够好也很正常,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是在评价体系中长大,所以在别人“插我两刀”的时候也会主动“插自己两刀”,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去插自己,需要时间去改变思维模式,不要着急,给自己足够时间~
天山老师太会接得住大家情绪了吧,听你说完压力全没了,增加了很多信心~天山老师说要多鼓励自己,给自己正反馈,让自己开心~
跟天山老师说遇到的各种问题,她会说我第一次做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比我做得还好,你们已经非常棒了,第一次组织活动是最难的,你们还第一次活动就组织了12个人,太厉害了!
我后来写营地活动报告,里面需要举例说明活动特色、创新性,还有小朋友们的一些收获,越写越觉得自己做得活动很有意义,把自己写得信心满满[偷笑]心情愉悦~
这只是众多转变故事中的一个缩影。上一期,不少学员在“一场+营地导师”项目中收获了脱胎换骨的改变:有人的亲子关系更稳固了,有人的沟通和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了,也有人培养了更强的行动力与思考框架,从内而外焕发新生。与其听我们如何描述,不如看看学员们自己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往期参与者的真实反馈吧!
下面为一场+营地导师往期学员反馈精选——
#1
心 – 价值与情感成长
暖暖:实在是在使用和记录这些方法时发现它在深刻的改变我,让亲子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变好,超级实用,忍不住想持续实践和记录。
晓君:每周六晚上上天山老师的课,除了学到专业的营地带领技术外,感觉每一次上课都是被妈妈抱在怀里轻柔的摇动和温暖的陪伴着,特别特别的舒服和享受。谢谢天山老师,爱您[爱心][爱心][爱心] @天山
白桃(丁桂桂):天山老师,想你了。[偷笑] 忍不住表白。我上午在参加一个小学的开放日体验活动。学校的老师们都很自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点距离感。我更喜欢您这样明明是满满一桶水,但很包容、海纳百川的感觉,给人稳稳的幸福。
#2
手 – 硬技能与行动力
暖暖: 来来来,卷起来,卷起来!今天开心6人组开线上会,讨论和确定了《详解营地游戏》的任务,共创了设计方案,明确了分工,展示前先组内内测,嘿嘿[机智]
宋晶:最近第一次带娃活动,有点不太适应,控不住场,还需要多多练习~跟一场同学聊了聊,大家七嘴八舌地鼓励我,感觉好像都不是事嘛。
魏琳:特别饱满充实,不断提醒自己手脑心大小循环练起来,感恩天山老师和一场 buddy们。
#3
脑 – 方法框架与思考
暖暖:全是实用手脑心干货,谁用谁知道它的妙[呲牙][呲牙]
宋晶:我昨天问这个问题困扰有几个月了,天山老师分析尖锐对教育效果影响,我也有亲身见证,包括接收者花费很大精力都不一定能消化~我也想继续多观察和思考,这种严厉教育风格可能的适用范围~以及我能看到的可能也有限![呲牙]
若杉:“少一些设计,多一些开放性”无为之道,想起天山老师说的在营地里盼着出点状况,盼着有点计划之外的事情发生。
#4
生长 – 由内而外的蜕变
张晔:在一场和营地泡着能量饱满,心情不错,总有想法和憧憬冒出来。
胡颖:最近一周每天都有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认真践行觉察和非暴力沟通,睡前给自己贴正面标签,坚持每天写感恩日记。在这个春天,享受和自然万物一起生长。
暖暖:我很早就同意了自己是源头,用一诺的 5why、正念冥想等方式不断自我觉察和记录,现在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感谢天山老师的无私分享,我信息表达、冷热反馈等工具很好地激励着孩子和我,最近让家里 2 个孩子变成超级配合,开营提到的哥哥捉弄妹妹的状况也很大程度发生了变化。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