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公告显示,绽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绽妍生物;证券代码:874888)于近日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开转让,交易方式为集合竞价交易,所属层级为基础层。
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公告显示,绽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绽妍生物;证券代码:874888)于近日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开转让,交易方式为集合竞价交易,所属层级为基础层。
作为国内重组贻贝粘蛋白护肤品的领导者,绽妍生物从医院诊室走向公开资本市场,走过了十年历程。但挂牌新三板可能只是绽妍生物资本化的第一步。
公开资料显示,绽妍生物是一家皮肤屏障修护服务提供商,以生物科技为核心驱动力,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皮肤学级护肤品和生物活性原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十年发展,绽妍生物已搭建起三大技术转化平台:合成生物活性功能蛋白材料、皮肤学级护肤品及生物医用材料,实现了从上游原料研发到下游医疗器械与护肤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
据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2023年至2024年,绽妍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4.86亿元、5.97亿元,同比增长22.89%;净利润分别为6847.76万元、7350.11万元,同比增长7.34%;毛利率分别为62.33%和68.34%,同样略有提升。
对于2024年毛利率的增长,绽妍生物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生产经营规模扩大,部分产品转向自主生产,采购议价能力也逐步增强,对公司成本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24年,绽妍生物的自主生产比例从26.41%快速提升至51.03%,这一显著变化,源于绽妍生物在陕西西安、湖南湘潭建立了自主生产的工厂产线,持续推进产能建设。
另一方面是由于绽妍生物线上电商渠道的销售毛利率较高,随着线上电商渠道销售占比的提升,公司毛利率也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绽妍生物的主营业务产品收入主要分为医用敷料产品(医疗器械类)和皮肤学级护肤品(化妆品类)两类。2023年至2024年,医疗器械类产品收入分别为3.37亿元、3.71亿元,占比分别为69.28%、62.11%;而化妆品类产品收入分别为1.45亿元、2.2亿元,占比分别为29.92%、36.89%。不难看出,作为以医用敷料起家的企业,绽妍生物的核心业务还是医用敷料产品。
公开转让说明书(申报稿)显示,该公司在皮肤屏障修护医用敷料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敷尔佳、巨子生物和创尔生物。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照2023年销售额排名,绽妍生物在中国皮肤屏障修护医用敷料市场主要竞争者中排名第三,所占市场份额约3.6%。在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绽妍生物2023年所占市场份额约0.5%,“预计未来五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仍将持续上升。”
绽妍生物公司旗下设立了三大品牌矩阵,分别是修护品牌绽妍、婴幼儿皮肤专业护理品牌绽小妍以及专注于“刷酸”类品牌德菲林。
其中,定位专注皮肤屏障修护的主品牌绽妍选择以医疗渠道为切入点,通过与皮肤科医生、公立医院的合作打开市场。由于绽妍创始团队拥有近30年的医药背景,这使得品牌从诞生之初就自带“医研基因”。
这种“医院先行”的策略为品牌提供了专业背书。到2023年,绽妍产品已覆盖近千家公立医院,并入驻了包括泉源堂、一心堂、漱玉平民等在内的千家药房。并且,绽妍在皮肤科医生群体中享有较高认可度,在SIA科盟和优麦医生联合发布的《中国皮肤科医生与功效性护肤品产业发展洞察》中,位列皮肤科医生临床选择TOP3品牌。
绽妍在聚焦生物活性蛋白开发与应用中,重组贻贝粘蛋白借助着卓越的性能和优势成为品牌的核心成分。
传统贻贝粘蛋白的获取并非易事。3万头贻贝提取才可获得1mg贻贝粘蛋白,在烧伤科,5ml的贻贝粘蛋白价格高达600-700元。受原材料及提取工艺限制,获取贻贝粘蛋白纯品的效率及产量较低,极大限制了其应用。
而绽妍依托生物原料开发平台,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及AI辅助技术,通过对底盘细胞设计改造,及发酵、纯化、体外定向酶催化技术等工艺优化,成功还原了天然贻贝粘蛋白的结构特点,并推出了主要专利产品重组贻贝粘蛋白“诺贻预®”。
目前,绽妍在重组蛋白领域的技术突破不容小觑。公司已实现重组贻贝粘蛋白、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重组弹性蛋白、重组纤连蛋白、重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多款生物活性蛋白的量产。
特别是在重组贻贝粘蛋白研发上,绽妍生产的重组贻贝粘蛋白原料纯度高达95%,多巴含量达到5.81%(远超医用行业标准19倍),内毒素<0.5EU/mg,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23年,绽妍生物旗下研发平台德诺海思牵头起草中国首个《敷料用重组贻贝粘蛋白》团体标准,奠定了行业规范基础。凭借这一技术,绽妍生物获得沙利文“中国重组贻贝粘蛋白护肤品领导者”认证。
过去10年绽妍生物在技术端已经建立起独特的科研壁垒,但在资本化这条道路上,其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研发投入占比下降的问题。报告期内,绽妍生物的研发投入占比却呈下降趋势,从2023年的3.09%降至2024年的2.30%。
与研发投入形成对比的是,2024年绽妍生物销售费用高达2.76亿元,占营收比重超过46%。这一模式虽然能够带动销售增长,但长期来看可能影响公司的创新活力,进而威胁到高毛利率的维持。
目前,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毛利率水平相比,绽妍生物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2023年和2024年,创尔生物的毛利率分别为79.1%、78.74%;锦波生物的毛利率分别为90.16%和92.02%。在绽妍生物看来,其毛利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原因包括:部分产品采用外部代工生产的模式,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公司处于业务拓展、品牌打造的阶段,规模效应有待放大等。
此外,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也引发关注。实控人张颖霆直接持股62.16%,并通过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公司91.22%股份的表决权。招股书明确指出了存在“实际控制人不当控制风险”。
从战略来看,绽妍生物挂牌新三板,更像是资本化的第一步。2023年,公司频繁调整业务结构,剥离相关医美业务,聚焦医用敷料和护肤品主业等举措,或许是为后续冲击更高层次资本市场铺路。
对于未来发展,张颖霆有着清晰的规划:“绽妍生物本质上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我希望做一家聚焦的公司,而不去涉足更多的领域。专注对现在的绽妍和我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
在张颖霆的愿景中,现在主要做外用产品,包括敷料、化妆品等,未来可能会开发内服产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面对功效护肤从风口到常态的市场环境,张颖霆认为:“品牌的核心在于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并通过科学传播积累用户信任。只有建立了用户信任和良好的口碑,才能真正打造出品牌护城河。”
从医院走向大众市场,从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认知,绽妍生物的资本化之路才刚刚开始。这家带着深厚医研背景的企业,正站在从"医研品牌"向"公众公司"转型的关键节点。
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性的同时扩大市场规模?如何在股权集中与公司治理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资本市场真正理解和认可其技术价值?绽妍生物的案例揭示了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成长中的典型挑战: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市场转化、资本运作和公司治理同样重要。
这些元素都将成为影响这家生物科技企业能否真正从“小而美”蜕变为行业巨头的关键因素。其在新三板的表现,也将为中国众多技术驱动型护肤企业提供重要参考。
来源:案例SHOW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