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蹲在地上,聚精会神盯着地面,然后捻起地上细细的发丝(或者洗衣粉、报纸碎片等“小渣渣”),出其不意地塞嘴里。
毫不夸张
凌晨3点,哭湿了半包纸巾
只因被同事安利了一部韩剧
《苦尽柑来遇见你》
港真
里面每句台词都像镜子
照见我们这些创伤小孩
和父母间没说出口的羁绊
这让我想起子涵的故事
他的爸妈也剧里的一样
总是把爱藏在多余的生活细节里
天气预报永远
早一步知道要降温
回家时的冰箱
总是塞得比平时满
不会说华丽的辞藻
可简单的镜头一转
回到子涵出生头几年
眼泪就下来了
托举孩子的意义
在此刻具像化了
1
一出生肚子大得像“巨无霸”
孩子却乖得“一声不吭”
2001年出生的子涵,从小就有一个习惯——
爱蹲在地上,聚精会神盯着地面,然后捻起地上细细的发丝(或者洗衣粉、报纸碎片等“小渣渣”),出其不意地塞嘴里。
因为这样,子涵妈的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他。
但这孩子“费妈”,已经不是第一天了。
出生第二天,他肚子就胀得鼓鼓的,后来诊断是巨结肠症,不满1岁,就做了手术。从此,子涵妈就像得了PTSD,一天到晚盯着,怕再出啥幺蛾子。
但每次娃“惹了祸”,她都气不起来。因为她觉得,这孩子大多时候还是“乖”的。
而且,乖得让人有点捉急——
特别是3岁了,还不开口说话。
老家人说这是贵人语迟,但也“数落”子涵妈:
要多和他讲话,他才会说话。
可她嘴皮子都磨破了,子涵还是一声不吭。
底图来源:AI生成
有时候,他会在原地转圈跑,怎么都喊不停。
“这娃不会又聋又哑吧?”
医院很快推翻这个想法。
2
孩子很“正常”
但有个“满分卷”让人瞬间崩溃
子涵的听力是正常的。
与此同时,一个陌生而可怕的疾病也闯入这个普通家庭:
孤独症(俗称自闭症),重度!
所有同病相怜的父母一样,子涵爸妈第一反应是:
不相信,不认命。
他们首先去了深圳市康宁医院测试,分数越高就越符合孤独症。结果——
“子涵几乎满分。”
不愿相信。
又跑了深圳市儿童医院,还是被实锤。
虽然孤独症是从“出厂设置”开始,就已存在的神经发育障碍,但因为病因不明(可能是遗传、多因素环境影响引起),子涵爸妈还带着一丝治愈的希望——
先是回老家,想用山清水秀“改变”孩子。结果,病没之好,倒是一天到晚吃糯米糖,换了一口烂牙;
再来针灸,但医生明说:辅助而已!
折腾大半年后,终于和所有孤独症家庭一样,痛苦、崩溃且无奈地接受。
跌坐在地上,子涵妈至今说不出那份难受,只说出一句:
“我自己生的娃,我会负责到底!”
3
一天跑4家医院,爸妈只卑微希望:
娃的“翅膀快点长硬”
孤独症无法治愈,但按目前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越早康复训练,对孩子越好。
因此,很多孤独症家庭的一天,是马不停蹄的治疗和康复。在子涵家,爸爸负责赚钱,妈妈则负责“陪跑”——
针灸、语言训练、康复...一天4家医院,母子俩每天的行程都塞得满满的。
夏天烈日当空,为节省时间,她干脆抱着娃,坐在医院附近的阴凉处午休。
康复教室门口的椅子,是她的“快乐天堂”,头往后一仰,秒睡。
日子一天天重复,喂饭喂到11岁,带他上厕所上到12岁,直到子涵13岁申请进入元平特殊学校,跑医院的日子才结束。
一片花海前,社工阿姨抱着子涵
4
无数次谜一样地走丢
24岁还不会叫妈,爹妈终于“佛了”
子涵6岁时,妈妈出门上厕所,都得把他带进女厕,拴在裤腰带上。
因为实在是“丢怕了”。
往上滑细数子涵那些年
惊心动魄的走丢瞬间
「4岁」
在医院电梯一溜烟就跑了
妈妈一路哭一路找
爸爸火速报警
后来派出所通知说
有路人在路边捡到了他
「5岁」
爸爸在深圳华强北做生意
子涵又丢了,爸爸吓到脑子空白
报警都想不起孩子的衣着
最后找遍华强北,重回“案发地点”
子涵又神奇出现
「6-18岁」
家里搬到深圳岗厦,丢了
搬到西丽开小卖店,丢了
这个家在深圳细缝中努力生存到哪
他就丢到哪
「最后一次」
是在子涵爸请朋友吃饭那天
这次,爸爸心没乱
果然半个小时后
子涵回来了
但他去了哪,如何回
至今是个谜
但奇怪的是
从那次以后,子涵再没有丢过
对那次“失踪”,子涵爸甘心一厢情愿地解读为:
“孩子长大了。”
他也清楚,更多时候,他们走不进子涵的世界,他像个谜,往前走一步或一夜归零,如上帝掷骰子,掷出哪个是哪个,父母只能接受。
包括接受无法回应他们的付出和爱。
“他会笑着碰我,知道我是谁,总有一天,他会叫我的。”
子涵爸反而没啥信心,“基本没有语言交流,他指哪,吼一吼,我们就明白了。”
所以,“只能接受!”
但,“不代表放弃!”
5
“我们希望他这辈子快乐就好”
Different,not less.(我和你不一样,但并不是不如你)
这是孤独症知名人士天宝·葛兰汀的自传电影台词,也是子涵爸一直的“信仰”。
曾是中学老师的他,从子涵6岁起,就一句句带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一念就是2个半或4小时,他估计,可能是3年级语文,“灌”了有3千多字。
在康宁医院训练的第一天,他破天荒地能和老师说出“我要”两个字。
学英文时,还能“神奇”地在极短时间内写出打乱顺序的26个字母。写字也像刻印章,能画出镂空的英文字母和汉字。
但数学,子涵却学得“麻麻地”——
明明“学”会了3+5=8,可一到现实,“3个苹果和5个梨,总共有几个水果?”他就愣是搞不清楚。
子涵爸是真的崩溃,可后来和“星星家庭”一交流,发现大家都一样,也就接受了。
他让孩子跟着自己读佛经,实现真正的“佛”系育儿。
“他这辈子快乐就好。”
6
他不是天才
却能过目不忘,“复刻”一座厕所
在元平特殊学校学习后的子涵,无意中被老师发现了一个特点——
画画。
这个原本只是想让他安静一会的技能,现在却变成了爸妈进入他内心世界的“入口”。
底图来源:自闭症漫画家朱德庸
子涵特别爱“复刻”厕所,有一次和爸妈去公园玩,上厕所时,他就盯着洗手台看,回到家,就画出了细节,连水龙头都有。
爸妈每个月都会买300多张打印纸,让他“乱涂乱画”。
随着画作被一次次地选用,这个“黯淡”已久的家庭被一点点抹上色彩。
子涵在画画(备注:经子涵一家同意)
最近,子涵还参加了深圳市康宁医院主办的——
第三届“心希望 星发光”孤独症儿童绘画展
30幅“星星作品”正在展出,其中就包括子涵的《密林生机》——
密集的线条组成的树,层层叠叠,缠绕着通往天空和密林深处,紫色、红色、玫瑰色、蓝色、绿色,丰富而热烈。
这,是不是他的内心世界?
7
孤独是他们一生的日常
爱和理解,是最好的康复剂
子涵一天天长大,“反抗”能力也越来越强,有时两个老人是在拗不过,发生肢体冲突,想用报警来吓唬他,但都没有用。
幸好,他在小时候学到了一些“规则”和“道理”。
而当初拉他们家一把的,就是深圳市康宁医院刚刚成立的儿少康复教育室。
这里的儿少康复教育团队,会针对星星孩子的情况,进行——
儿童基础功能训练(社会认知基础训练(儿童学前先备技能课程(入学强化技能课程(6-8岁)核心社交能力训练(8-12岁)青少年社交技能训练(>12岁)表达性艺术治疗(全年龄)同时,迷茫无助的家长也能得到指引——
新手家庭:在孩子等待治疗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基础的孤独症知识;资深家庭:帮助家长指导孩子的社交行为,以及如何管理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等。
2023年10月,深圳发布《深圳市孤独症全程支持服务实施方案》,深圳市康宁医院牵头全市医疗机构,为孤独症患者提供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服务。
这一切,都是为了帮每颗遥远的“星星”,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的连接口。
他们也有很多闪光的瞬间,只是没有用我们习以为常的方式表达。
但只要被看见——
来源:深圳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