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会感觉三国后期人才凋零?三国后期的人才,水平真的很差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03:54 3

摘要:其实这种“三国后期无人才”的印象,说白了就是被小说给影响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罗贯中写的时候偏心得很,120回的小说,诸葛亮一死,就剩16回草草收尾了。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网络”

说起三国的人才,大家都能说几个。

可要问三国后期有啥牛人,很多人就卡壳了,难道三国到了后期真就江郎才尽,人才凋零了?

这背后到底是历史的真相,还是我们被什么蒙蔽了双眼?

其实这种“三国后期无人才”的印象,说白了就是被小说给影响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罗贯中写的时候偏心得很,120回的小说,诸葛亮一死,就剩16回草草收尾了。

后面几十年的历史硬是被塞进了16回里,羊祜、陆抗、杜预这三位大佬,放现在妥妥的流量担当,结果在小说里连个正经亮相的机会都没有,三人挤在一回里走个过场。

要是把他们的故事展开来讲,轻轻松松能再写个三四十回,可罗贯中没这么干,所以后来的小说、戏曲、电视剧也都跟着这个套路走,久而久之,大家就觉得后三国没啥看头了。

不过这事还真不能全怪罗贯中,写小说肯定得有个高潮低谷,前面写得热闹,后面就得收一收。

再说了,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会儿蒙古人刚被赶跑,民族情绪高涨,写关羽、张飞这些汉族英雄肯定比写后期那些勾心斗角的政治家更讨喜。

再加上历史记载也有小问题,《三国志》和《晋书》对同一个人物的记载差异就挺大,陈寿写《三国志》时候,魏国已经被司马家篡位了,他得小心翼翼,不能得罪新朝廷,而到了唐朝房玄龄写《晋书》,又隔了好几百年,也难免有失真的地方。

现代传媒更是火上浇油,那些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游戏,哪个不是围着关羽、赵云、吕布转?

后期那些人物,连个配角都轮不上,网上讨论三国,十个帖子九个是关羽张飞,剩下一个可能是曹操刘备,杜预、王浚这些名字,连打游戏的小学生都不认识。

说到底,我们对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印象,与其说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文化现象,但说真的,三国后期那帮人水平没有我们感觉那么差,真实历史里这帮人可一点不含糊。

先看蜀汉这边,在诸葛亮走后,刘禅重用了蒋琬,这人虽然名气不大,但干活是一把好手,蒋琬主政十年,把蜀汉治得井井有条,老百姓日子过得还不错。

蒋琬后来身体不行了,把位子让给了费祎,费祎这人更有意思,不光会治国,还会打仗,有一回在汉中,他把曹魏的曹爽打得屁滚尿流,此后曹爽再也不敢来招惹蜀汉,要不是费祎被魏国派来的刺客干掉,说不定蜀汉还能再撑一阵子。

还有董允,不过这人早早就去世了,要不然也是个能臣,蒋琬、费祎、董允这三位,放在和平年代,随便哪个都能当宰相,只可惜时运不济,赶上了三国这么个乱世,再牛的本事也难回天。

说完了文臣还有蜀汉的武将,其中姜维是最出名的,这人九次北伐中原,虽然最后没成功,但打法相当有一套,就连姜维临死前都还设了个局,把钟会和邓艾给坑了。

蜀汉还有不少“名将二代三代”将领,像关羽的儿子关兴、张飞的儿子张苞,还有老将廖化等等,这些人虽然比不上他们的父辈,但骨气十足,最后大多为国捐躯,没几个投降的。

蜀汉都人才济济,魏国和西晋的人才储备就更厚实了,杜预、羊祜、王浚、邓艾,这四位可都是进了武庙的猛人。

特别是杜预,文武双全,既能写兵书又能打胜仗,连《春秋左传》都注释得头头是道,这种水平放在哪个朝代都是顶尖人才。

司马家族更是人才济济,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师、司马昭,再到司马炎,一代比一代精于权谋。他们从曹魏手里夺权,建立西晋,最后统一天下,虽说手段不太光彩,但能力确实没得说。

别忘了还有“竹林七贤”,嵇康、阮籍这帮人表面上看是一群整天喝酒玩乐的文人,实际上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魏晋时期的文化走向。

他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到现在读来都很有启发性,不过说实话,这帮人治国的本事确实一般,更多的是文化符号。

东吴那边也不差,陆逊和他儿子陆抗,父子俩都进了武庙,这种待遇极为罕见,陆抗守卫西陵的时候,把地方势力运用得炉火纯青,硬是挡住了西晋的进攻。

不过东吴到了孙皓时期确实有点走下坡路了,孙皓这人暴虐无道,搞得人才纷纷出逃,政治也越来越腐败,但即便如此,东吴还是凭借长江天险坚持了很久才被西晋灭掉。

不仅人才多,三国后期的战役规模比前期大多了,西晋灭吴那会儿,双方参战兵力将近40万人,比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动用的兵力多出好几倍。

邓艾伐蜀那次也很牛,他带着几千人翻山越岭,走的是连猴子都不敢走的路,最后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下,把蜀汉给打懵了,这种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放在哪个时代都算顶尖。

所以说三国后期的这帮人,跟前期相比各有千秋,前期那帮人更擅长个人武勇和小规模作战,后期这些人则更注重大局观和治国方略。

就像现在的企业,创业期需要敢打敢拼的猛人,稳定期则需要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各有各的用处。

再说了,历史环境也变了,三国前期群雄割据,天下大乱,自然需要那种能征善战、招兵买马的人才。到了后期,三国鼎立格局已定,边界相对稳定,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就显得更重要了。

所以说,三国后期的人才水平真不差,只是类型变了,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精彩,只是精彩的方式变了,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家说是不?

来源:古书奇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