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足而立,意思是并脚站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成语出自《史记・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重足而立,意思是并脚站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成语出自《史记・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汲黯,字长孺,西汉濮阳人。汲黯出身官宦世家,靠着父亲的保举,年轻的汲黯在汉景帝时便当了太子洗马,为人严正的他颇受他人敬畏。汉景帝驾崩后,太子刘彻即位,出身东宫的汲黯遂被拜为谒者。
作为东宫旧臣,汲黯在汉武帝初期颇受信任,多次受命视察地方,例如“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即便汲黯认为当县令乃是耻辱,并因此辞官,但汉武帝仍旧没有怪罪,而且还将他重新调入朝廷,任命为了中大夫。
汉朝立国以来,以黄老道家思想治国,推行“无为而治”,直到汉武帝即位后,为了改革弊政,采用董仲舒的理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推崇儒家思想,采取“外儒内法”,王道与霸道杂治的治国方略,公孙弘等儒家士子和张汤等酷吏纷纷得到重用。
汲黯
然而,汲黯却是崇尚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都喜好清静少事,将事情都交付自己挑选的得力郡丞和书吏去办,而且不苛求小节。“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虽然凭借着汉武帝的宠信,他先后担任东海太守和主爵都尉,但因治国理念不同,再加上汲黯为人处事太过傲慢,这为其坎坷仕途埋下了伏笔。
酷吏张汤乃刀笔吏出身,早年曾任长安吏,后经周阳侯田胜推荐,在内史宁成手下担任掾吏,此后历任茂陵尉、丞相史,又经丞相田蚡推荐担任御史。陈皇后巫蛊案爆发后,无人敢承接此案,只有张汤主动请缨,并因承办此案受到汉武帝重视,升任太中大夫,奉命与中大夫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
张汤此人十分善于揣摩上意,看出汉武帝有意严法治国的他,在制定律令时极为严峻细密,这让汉武帝十分满意,借此得以升任廷尉。廷尉作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张汤到任以后,不仅执法严苛,而且十分尊崇汉武帝的意志,因而深得重用。
汲黯本就反对汉武帝改革,对于张汤更正律令更是不满,在张汤刚刚凭借更正律令出任廷尉后,汲黯便当着汉武帝的面指责道:“公为正卿,上不能襃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
不仅如此,汲黯对于张汤这种媚上的做法,更是十分厌恶,为此多次与张汤当廷争辩,他曾怒不可遏地痛斥张汤说:“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汲黯
汲黯不仅攻击张汤,对于公孙弘等儒士也是频频当面抨击,说他们乃是心怀奸诈而外逞智巧,只会阿谀主上讨取欢心之辈。“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
虽然汲黯常常进言直谏,然而由于治国理念不合,他所抨击的又都是汉武帝的宠臣,汉武帝非但没有因此惩治公孙弘、张汤等人,反而导致汲黯自己日渐失去宠信,而公孙弘、张汤等人则是对汲黯恨之入骨。“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职,公孙弘继任丞相之位。“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汲黯就此被调出朝廷,先是担任右内史,数年后因罪被免职,再后来又被起用为淮阳太守,最终病逝于任上。
来源:初柔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