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学第一天,天津市河西区中心小学五年级的王思博早早起床,赶着喂食金鱼和乌龟,与鹦鹉和鹌鹑说早安,再检查一下守宫的窝,还要确认昆虫们没有“出逃”……临出门他依依不舍地拍拍三只猫咪的脑袋,喃喃道:“如果你们能和我一起上学该多好啊!”
开学第一天,天津市河西区中心小学五年级的王思博早早起床,赶着喂食金鱼和乌龟,与鹦鹉和鹌鹑说早安,再检查一下守宫的窝,还要确认昆虫们没有“出逃”……临出门他依依不舍地拍拍三只猫咪的脑袋,喃喃道:“如果你们能和我一起上学该多好啊!”
“宠物伴学”是不少孩子的心愿。事实上,目前全国各地已有许多学校引入“萌宠”,为校园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近日,杭州市九莲小学就依照学生的想法在校内外的两棵松树间搭了一座“桥”,以方便松鼠通行,并在校内的树下布置了漂亮的窝,成功让小松鼠入住校园,成为“校宠”。而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台头小学”)9年前就在校园里打造了“迷你动物园”,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杭州东外”)特地采用放养的方式让各种动物成为学生亲密的“同学”……
“萌宠”进校园,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学校又如何借助“软萌”的动物开展一场以爱启智的生命教育?
校园“萌宠”的神奇力量
在杭州东外,每到课间时分,梅花鹿、矮脚马、波尔多羊与信鸽“校园四兄弟”便冲出窝棚,在校园里和学生们一起玩耍、彼此亲近。有学生亲手放飞一只信鸽,有学生和小马一同奔跑,有学生抚摸小羊柔软的毛发,还有学生围着小鹿蹦蹦跳跳……校园里一派生动、热闹的景象。副校长黄霄峰介绍,学校2022年9月刚建校就引入了波尔多羊、孔雀、梅花鹿、信鸽等动物,之后逐年征集师生的喜好增添新成员。
图注:课间,杭州东外学生与矮脚马亲密互动
新学期刚迎来了珍珠鸡和“宫廷”凤头鸭。“放养是我们的特色,希望孩子和动物更亲近,共同生活和成长。与动物互动是很有效的解压方式,特别是放飞信鸽,还对保护视力有一定的作用。”她讲述,此前学校的一只小羊肚子大了,被误认为是怀孕,有学生担心小羊半夜产仔无人照料,便自发地组织值班。虽然经兽医检查后确认小羊只是胖了,但学生对小羊的关心与付出是真挚的,富有教育意义。
相似的场景和故事也在台头小学上演着。这座田园式的校园里,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处处有生机。学生会在课间和午后穿过花园、菜园,去陪着羊驼晒太阳,观察刚出生的小羊吃奶,或者看看哪只小兔子在睡懒觉……校长王铁征讲到,最初,只是在学校一块沿着墙的空地上养了几笼鸡鸭和兔子,结果学生特别感兴趣,于是2016年进行农园规划时就正式打造了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迷你动物园”。王铁征特别提到,学校有一名孤独症学生,平日里几乎不与人交流,一天他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近羊驼暖暖,给它喂食草料,暖暖“无言”,只是用头蹭了蹭他的小手。之后,这名学生每天都去看暖暖,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还开始主动和同学分享与暖暖的故事。另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每次考试前,我都会去看羊驼暖暖,它让我觉得安心。”暖暖成了师生心中神奇的“温暖治愈大使”。
“萌宠”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刘慧提到关于人类对生命的三个认识。其一,人类从自然中走来,童年是人与自然最亲近的时期,关注动物、植物等源自孩子的天性。其二,“生命联结”是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每个个体生命都需要与自我联结、与他人联结、与社会联结,更需要与自然联结。其三,人类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对孩子来讲,爱更容易流向比自己体型小、能力弱的对象。孩子与校园“萌宠”的生命联结正是与自然的深情交往,也恰好满足其释放爱的需求,给孩子的成长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在缓解压力、疗愈心灵、培养爱与责任、建立社交关系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对此,王思博的母亲深有体会。“我特别支持孩子与动物互动,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在照顾动物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耐心,收获善良和爱心。”她分享道,除了各种动物,王思博还养了许多应季的昆虫,春夏会养蚕、知了等,秋天会捉竹蛉、草蛉,冬天则上山去剥开朽木寻找甲虫的幼虫,因为“家里暖和,想让虫儿活得久一些”。“同学们很羡慕我有那么多宠物,一下课就围着我问养宠物的趣事,有谁家的宠物病了也会向我求助。我还会送给朋友们猫咪胡须、螳螂幼虫等,大家都很喜欢,我的朋友越来越多啦!”王思博骄傲地说,“去年科学课上养蚕,我养得最好,同学们都争着问我方法、找我帮忙,管我叫‘法布尔·王’。”
天津市生命教育与成长发展中心(天津医科大学)成员、天津医科大学副教授郭琳谈到校园“萌宠”对学生的影响时同样提及三个观念。第一,学生与动物相处是一种“润心”的教育,除了对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影响,还提供了许多生命教育的契机。例如,在观察和照料动物的日常点滴中,很容易触发学生对情感的深层思考,帮助他们共情父母、感恩养育;在动物生病或死亡时,学生可能经历悲伤和困惑,帮助他们理解生命有限、引导他们学会面对失去。第二,当代青少年面临焦虑、孤独、无意义感等问题,与自然的疏离是诱因之一。与动物相伴成长、亲自照料植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个体行为对生态系统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激活其社会责任意识的良好启蒙。第三,“萌宠”给校园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弥补了传统教育中情感体验的缺失。学生照料动物、观察植物时,不仅能学习相关科学知识,而且能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培养起敬畏自然、尊重差异的价值观。
让校园“萌宠”成为育人载体
校园“萌宠”作为育人载体,为推进“五育”融合,特别是为学校落实德育与劳动教育开辟了新路径。
杭州东外将校园“萌宠”作为课堂资源,渗透到各类活动和课程中。活动课上,学生参与打扫窝棚、喂食等;科学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直接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不断积累相关知识;美术课上,学生把动物当作模特,细致地发现它们的美……台头小学以校园“萌宠”为特色教学资源,开发了“开心农场之小小饲养员”课程,内容包括动物行为观察、动物喂养、窝舍的清洁与打扫、基础设施的维护、科学生态育肥等。郭琳表示:“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与实践,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
台头小学的“迷你动物园”刚建成不足一年时,有学生发现一开始为保护学生安全而建造的水泥围墙禁锢了动物们,铁丝围栏甚至限制了孔雀舒展尾羽,在狭小的笼舍里它们一点都不快乐。于是,一场关于“如何给动物更好的家”的讨论在全校展开。学生们自发地查阅资料、寻访兽医,最终提交了一份图文并茂的《动物园改造建议书》,从“划分温带与热带动物区”到“设计仿自然采光系统”,以稚嫩的笔迹描绘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后续的“我是小小设计师”项目中,师生一起动手拆除了旧围墙,用木质围栏重新搭建了动物的生活空间,并特地创造了一面“心意满满”的涂鸦墙——孩子们用爱给学校的动物们创造了可栖身的“家”。这是一场生动且成功的教育实践,正如一位学生在毕业感言中说的那样:“小动物们教会我,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郭琳评价,上述“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复盘优化”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更让他们体会到“生命关怀”的具象意义,感悟到“对生命负责”的重要性,并学会从多角度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这一实践活动显然超越了传统说教,让学生在行动中内化对生命的尊重,是一场深刻的爱心教育。”
此外,校园“萌宠”也在成人世界和童真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为教师基于学生的天性、需求给出合理的指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刘慧指出:“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孩子是积极主动的,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教育者需要在沟通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回应,帮助他们在师生交往和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力量感和话语权,让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校园的主人。”谈到校园“萌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郭琳认为“萌宠”的引入让教师的角色从“领导”转变为“伙伴”,教学关系从“教与学”转变为“协作伴学”,与“萌宠”相关的教学场景正是教育契机生活化的延伸,使教学更具亲和力、师生关系更加亲密。例如,台头小学一名班主任通过指导学生为仓鼠设计迷宫的经验,理解了学生的想法和学习习惯,从而建立起更亲密的师生关系。这名教师分享道:“以前学生怕我,现在他们会主动找我探讨怎样让小动物们更开心。”
以生命教育激活校园生态
2021年,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中小学将生命安全与健康作为重大主题融入课程,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主题生命教育与学科生命教育。
何为生命教育?刘慧道:生命本身蕴含真善美,生命教育的核心是“悦享生命真善美”,其要培养的是身体、心理、灵魂都健康的人,即能够“悦享真善美”的人。每个教育者都怀有这一理念,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理念,立生命于心、爱生命于行、成生命于意,才能让每次生命的联结和互动产生更深刻的价值。
对于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郭琳表示学校应聚焦于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珍惜,引导学生学习生命安全知识和相关技能,启发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寻。就此,她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认知—体验—内化”闭环分阶课程设计。低学段侧重具象认知,以“感知生命”为主线,组织制作《校园生物图鉴》、设计动物行为模仿游戏等;中学段开展“生命守护者”项目,如监测动物健康数据、设计微型生态装置( 如动物栖息所、昆虫旅馆)等;高学段引入伦理思辨,进行“当下应该如何定义生命意义”“城市发展与生态平衡”“人与动物是什么关系”等主题探究。二是注重跨学科融合,将生命教育元素嵌入现有课程,例如科学课上解剖植物种子时同步讨论“生命起源的奇迹”,语文课上以《昆虫记》共读延伸至校园昆虫观察日记,美术课上用落叶创作“生命轮回”拼贴画等。三是从教育场景创新的角度,打造三级生命教育场域。即在微观场域(班级)设置“生命观察站”,饲养蚕、小鸡等,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在中观场域(校园)建设“校园生态网络”,将学校的动物园、植物园等串联成教育生态链;在宏观场域(社区)开展“生命教育共建”,与社区公园、动物园等合作开发课程。
图注:台头小学学生用涂鸦装饰“迷你动物园”外墙
要建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还应开展环境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可视化”。校园“萌宠”、植物园等都是生命教育可视化的范例。刘慧提出环境生命教育须抓住三个要点。一是沉浸式体验,即让校园环境充分展示生命的真善美,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在校园里引入各种动物,正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生命教育环境的举措之一。二是重视互动性,即让师生在校园环境中互动起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动物相处、相伴、玩耍,进行直接的互动;学生通过劳动课、作文等方式交流与动物相处的感受和体验,开展更深层次的互动;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贴便签的方式在校园各处互相留言,创造更灵活的互动。三是展现故事性,例如在动物的窝棚旁挂一块牌子,讲述其与校园结缘的故事、与师生相处的故事等。故事可以传达学生的愿望,也饱含教育者的关切,师生在听故事、看故事、讲故事、创造新故事的过程中,校园环境的教育生态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引入校园“萌宠”必然会给学校管理增加工作量,特别是在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方面。对此,郭琳讲到,安全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学校为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所施行的定期安排动物接种疫苗、创建动物健康档案、向学生和家长科普风险预案和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的专业化风险管控措施,都是“生命安全第一”等理念的具体实践。学校“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无疑是给学生最鲜活的生命教育示范。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