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角秧歌“破圈”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11:33 1

摘要:秧歌,即八大角秧歌,一种在北方大地上流传已久的民俗文化活动。“会班”则是数家秧歌班子集中到一起,在同场献艺的同时也在同场竞技。敲鼓鸣锣,热闹开场,各家秧歌班子竞相上阵,众角色更是亮绝活,放大招,颇有几分“华山论剑”的意味,表演的同时也在瞬间激活了围观百姓的民俗

正月十五,晋西北黄土高原,当春节的余味正随着游丝般的朔风褪去时,五寨也已准备好用一场盛大的“狂欢”收尾——秧歌会班。

秧歌,即八大角秧歌,一种在北方大地上流传已久的民俗文化活动。“会班”则是数家秧歌班子集中到一起,在同场献艺的同时也在同场竞技。敲鼓鸣锣,热闹开场,各家秧歌班子竞相上阵,众角色更是亮绝活,放大招,颇有几分“华山论剑”的意味,表演的同时也在瞬间激活了围观百姓的民俗记忆。有人在插科打诨的表演中畅怀大笑,有人则为民间文化的薪火传承感动不已。而就在数月前,这种黄土地上“长”出的舞蹈则以另一种形式走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声光电的加持下破壁出圈,收获赞赏。

一种民俗文化无论时代如何流变始终绵延不息,这是民俗文化的自身韧性与恒久魅力,更成为当代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忻州市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深耕人文沃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化,让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

挖掘

让民俗文艺迸发时代精神

2024年,由“五寨八大角秧歌”创作的舞蹈《和合情暖天下》受中国第六届非遗春节晚会导演组邀请在北京录制,并由广东省电视台和山西卫视在“春节档”播出,更是入围山西省第十二届“群星奖”。

《和合情暖天下》参加中国第六届非遗春节晚会演出

据记载,五寨八大角秧歌起源于元朝末年,是蒙古族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反应了一定时期百姓的生活。在历史发展中,八大角秧歌不断演变和完善,最终成为当地百姓逢年过节的文化大餐,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黄土地到大舞台,从老艺人到新演员,一项传承了数百年的古老艺术“青春焕发”的背后蕴藏着忻州市对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破解之道。

为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活”在当下,2023年,忻州市文旅局就决定对五寨八大角秧歌进行艺术创新。但,在对八大角秧歌的创新之初却遭遇了“变与不变”的争议。老艺人们担心失去原汁原味,年轻人却觉得传统形式缺乏吸引力。

“文艺作品要创新,不是要将古老文化摒弃传统,关键是要找到文艺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核,让这种内核与时代共振,和人民共情。”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路向东的一番见解让主创团队有了方向,并定下了“深入挖掘、创新求变”的基调。

2023年3月,由忻州市文化馆组建的创作团队开始一遍又一遍行走在五寨的阡陌田野间,对话老学者,走访老艺人,收集老典故,犹如一场对民俗文化的考古。

“和与合”,主创团队最终在深入调研中找到了对五寨八大角秧歌创新转化的支点。

在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路向东看来,五寨八大角秧歌这一古老的地方艺术,不仅是古代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人与天地与自然的融合,同时“和合”这个主题,也能够传递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

破题点睛,打通了传统文艺与创新实践的任督二脉。在近一年的创作采编中,主创团队始终紧扣“和、合”这一主题在表演形态、动作设计、音乐编排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不断打磨、塑造。

2024年11月,舞蹈《和合情暖天下》在山西华夏剧场参加山西省第十二届“群星奖”终评暨群众文化优秀作品中顺利演出,好评如潮,并最终荣获“入围奖”。

《和合情暖天下》参加山西省第十二届“群星奖”演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艺术同理。将古老艺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舞蹈《和合情暖天下》的成功所在,也成为忻州市立足本土,不断挖掘,让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在广大舞台上开枝散叶的关键之举。

创新

让乡土技艺变为舞台精品

苍穹为幕,大地当台,从历史中走来的五寨八大角秧歌历来带着几分粗犷与豪迈,装扮各异的角色在表演中更是闪躲腾挪,跃动翻飞。要让这项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中形成的“乡土技艺”变为声光电乐的“舞台精品”,在许多人看来不啻于一场“次元壁”的突破,但忻州有自己的解法。

《和合情暖天下》参加山西省第十二届“群星奖”演出

以舞融“舞”,全新表达。忻州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舞融舞的方式,就是要借助当代舞蹈语言活化传统的八大角秧歌舞,生成一种更契合舞台,契合年轻观众的舞蹈语言。”

一场关于八大角秧歌的创新开始了。在表演形态中,主创团队挖掘出了除“踢鼓子”特色动作外的“顶灯”“抖肩”等特色表演,并重新加工,极致打磨,升级为新的舞蹈技术;音乐编排的处理上则在重点挖掘民歌小调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创,角色设计方面则保留原始“八大角”秧歌中较有特点的几个角色的同时丰富完善、提炼加工舞蹈语汇,增加了舞蹈的层次感和观赏性;演员选择方面则启用青年舞蹈演员,让作品的舞台表现力更具活力和感染力;服饰创作过程中,也融入了对节目情境的理解,让整个表演更加协调、统一。

《和合情暖天下》参加中国第六届非遗春节晚会演出

2024年1月,由八大角秧歌改编的舞蹈《和合情暖天下》第一次走出了晋北大地,走向京城,出现在了中国第六届非遗春节晚会的舞台上。其实,早在2017年,五寨八大角秧歌就曾在北京恭王府演出,然而这一次的北京之行,那种带着古老原始况味的秧歌舞已嬗变成为舞台之上的现代表达。观众对其精彩的呈现也是赞誉有加,“这个舞蹈既柔美、又有力量,还有技巧,让大家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情感。”更有文化从业者直言,这正是舞蹈和本土文化的穿透力。

发轫于黄土大地,绽放于时代舞台,从八大角秧歌到舞蹈《和合情暖天下》,这场始于文化自觉的创新实验,再次印证着忻州对民俗文化“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既留住传统的魂,又赋予现代需要的新。

厚植

让传统文化蝶变焕新

如果说八大角秧歌的形成需要历史与文化衍变交融的土地,那么舞蹈《和合情暖天下》则要依赖好的创作土壤。

近年来,忻州市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紧紧依托地域特征传统文化,在体制机制、艺术创作、演出市场、文化惠民以及文旅产业赋能方面不断出举措,谋实效,有力推动了文化工作与时俱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涌现出《岩山寺》《徐继畬》《段家湾》等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都成为反映时代、呼应时代的经典力作。

《段家湾》。摄影范涛

机制体制是文艺创作实现突破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忻州市持续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积极申报上级保护,有效促进非遗项目传承,确定了一批重点保护项目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同时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举办培训班、开展传习活动等方式,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水平,有力促进了文化演艺事业的繁荣。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破壁出圈、扬帆出海,也彰显了忻州坚定文化自信,赋能地方发展的决心。近年来,忻州市积极推动忻州精品文艺活动“走出去”,参加文旅推介会、招商引资以及招才引智等活动。同时探索创新演出模式,加强对演出院团的实时监管工作,采取基层投单、部门派单、主体接单、群众评单等服务模式,让全市文化事业枝繁叶茂,芳香满园。

优渥的土壤也激活了艺术创作者的热情。《七品芝麻官》《九原忠烈》《班婕妤》《岩山寺》《雁门关下》等一大批立足本土文化而创新编排的优秀文艺作品在万千舞台上开枝散叶,成就了一片文化繁荣的景象。北路梆子现代戏《段家湾》荣获山西省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二人台现代戏《雁门关下》获第十八届山西省杏花奖;非遗舞蹈《鞭花舞出幸福歌》和歌曲《乡里乡亲》获得山西省第十二届群星奖。

《雁门关下》。摄影赵菁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五寨八大角秧歌向舞蹈《和合情暖天下》的转变折射出忻州在推动传统文化向当代艺术转型的智慧。忻州的实践也表明,民俗文化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形式改造,而是要在把握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与时代精神、受众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深层对接。这种创新既需要文化工作者的专业坚守,也需要跨界融合的开拓勇气,更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当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代人的生活里、“融”入现代城市的肌理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时,便是最好的传承与发展。(郝永峰)

来源:忻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