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疯狂的囤货行动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特朗普政府最新推出的关税政策——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34%的额外关税。
最近,美国各地的超市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抢购潮,货架上的中国商品几乎被一扫而空。
这场疯狂的囤货行动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特朗普政府最新推出的关税政策——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34%的额外关税。
消息一出,美国消费者立刻意识到,物价即将迎来一轮暴涨,于是纷纷涌入超市,抢购那些还未涨价的商品。
从泡面到电视机,从牙膏到空气炸锅,但凡标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都成了炙手可热的“硬通货”。
在纽约,一位50多岁的市民为了买一台中国品牌的电视,跑遍了多家电器商店,最终才在一家偏僻的小店抢到最后一台。
他无奈地说:“现在不买,过几天价格可能就要翻倍了。”
类似的场景在全美各地上演,超市的日用品区、食品区甚至家电区,挤满了推着满载购物车的消费者。
一位华人网友调侃道:“连最冷门的泡面口味都被抢光了,再这样下去,美国人怕是要靠喝汤度日了。”
这场抢购潮的背后,是美国民众对通胀的深切担忧。
耶鲁大学的研究显示,新关税可能导致美国普通家庭每年损失3800美元的购买力,而低收入群体的损失可能高达5400美元。
更糟糕的是,物价的上涨并非短期现象。
摩根大通预测,如果关税政策持续,美国经济甚至可能陷入衰退,GDP增长将从预期的1.3%下滑至-0.3%。
然而,特朗普政府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坚持认为,高关税能“保护美国制造业”,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美国的汽车行业首当其冲,25%的进口关税让通用和福特等车企每年额外增加数十亿美元的成本,最终这些费用只能转嫁给消费者。
业内人士警告,美国汽车业可能因此陷入“高价格、低质量”的恶性循环,销量预计将暴跌300万辆。
更讽刺的是,尽管美国政府试图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但消费者却用行动投出了反对票。
调查显示,62%的美国消费者明知关税会导致涨价,仍坚持购买中国商品,原因很简单:同样价格的美国货质量差,而同样质量的美国货价格贵得离谱。
一位在Costco购物的主妇直言:“中国产的厨房刀具比美国品牌耐用,价格却只有一半,我为什么不买?”
这场关税风暴不仅影响了普通家庭,连亿万富翁都坐不住了。
知名投资人马克·库班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呼吁粉丝:“从牙膏到肥皂,能囤多少囤多少,趁商店还没涨价赶紧买!”
他的言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更多人加入抢购大军。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对这场闹剧嗤之以鼻,直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美国百年来最严重的政策失误”。
韦德布什证券的丹·艾夫斯甚至将其与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相提并论——正是那项法案加剧了大萧条。
他警告称,如果继续下去,美国科技行业可能倒退十年。
与此同时,全球市场也在剧烈震荡。
美股在关税消息公布后连续暴跌,市值蒸发数万亿美元,而人民币却逆势上涨。
经济学家指出,这场贸易战没有赢家,但美国无疑是最大的输家——它既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又让本国消费者承受了更高的生活成本。
如今,美国的超市货架仍在不断被清空,而政府的关税政策似乎没有回头的意思。
这场由政治博弈引发的经济危机,最终买单的却是普通民众。
一位在沃尔玛排队的消费者愤怒地说:“他们(政府)在玩火,而我们却要为此挨饿。”
或许,这句话最能概括当前美国的困境——当政策制定者沉迷于贸易战的幻象时,普通人只能拼命囤货,以求在即将到来的通胀风暴中幸存下来。
来源:涅槃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