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以为这些手握巨量资金和资源的国内新贵资本巨头,在时间和加持下,能憋点什么大东西,新玩意,好创意出来,没想到,不是价格战这种存量内卷的低端商战,就是酝酿造势一圈以后,拉了坨大的出来。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上头条 聊热点#
对于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和资本主体,最近这几年,是越来越没有什么想象力和期待值可言了。
总以为这些手握巨量资金和资源的国内新贵资本巨头,在时间和加持下,能憋点什么大东西,新玩意,好创意出来,没想到,不是价格战这种存量内卷的低端商战,就是酝酿造势一圈以后,拉了坨大的出来。
不仅味道不好,就连内在本质,也是不堪入目。
2025年9月10日,在迎来26岁生日之际,阿里巴巴在杭州举行发布会,进行“重磅业务发布”。
媒体记者在现场看到,会场标识显示为“高德扫街榜发布会”。
至此,此前备受关注的阿里神秘新业务终于揭晓。
图片来源:见图
对外高度保密,悬念拉满,阿里已经酝酿几个月的保密项目,终于揭晓了,不过拿出来的东西……
就这?
阿里这个曾经在国内商业领域脚踩祥云的“屠龙少年”,马老师各种语出惊人的新颖观点加持,被各路媒体长期吹捧,奉为天人的传奇公司,是终于打算下凡,干起“扫大街”的营生?
说真的,从财经视角,以及本质逻辑的角度出发,在中国国内绝对算的上互联网行业头部的阿里,这次憋了这么长时间,搞出来这东西,着实没有什么意思。
不搞商业瞎吹,没有利益关联,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围绕阿里最新搞出来的这个“高德扫街榜”事件的详细梳理,结合国内互联网企业和资本近年来的发展和竞争维度几个现实案例,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当下国内互联网企业和资本的几个困局和问题。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9月10日,阿里已经酝酿几个月的保密项目揭晓了 ,那就是其旗下高德地图发布了“高德扫街榜” ,概念,宣传,包装的都很到位,说这是全球首个基于行为+信用的榜单产品。
比较有看头的,是产品说明:这个榜单是根据用户的行为以及信用筛选而来的,并且高德承诺永不商业化。
在“高德扫街榜发布会”现场,“最真最全的美食榜就查‘高德扫街榜’”的标语十分显眼。
9月10日,打开高德APP首页,“高德扫街榜”的入口已置于显眼位置。至此,阿里内部低调酝酿3个多月的保密项目正式亮相。
该项目于6月份正式立项,由高德地图CEO郭宁直接领导,不到100人的团队入驻了之前一直没有启用的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C区4号楼,实行完全封闭的办公模式,引发外界诸多猜测。
发布会召开前一日,伴随着市场讨论升温,阿里股价一度走强。
发布会上,高德地图CEO郭宁宣布将发放超10亿元补贴,降低用户的到店成本,“真正把线下、线上的流量变成线下的底盘”。
“扫街榜”一经上线,便引发行业震动。根据数据分析机构QuestMobile监测,高德扫街榜上线首日,用户访问量便突破4000万人次,单日即跃居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美食类榜单。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这个高德扫街榜,具体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帮助大家理解,可以理解成为一个地图软件绑定类似于大众点评的评分体系。
基于高德地图的大众点评。可以通过地图APP的入口,让使用者看到周边的消费项目。
高德扫街榜分为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和城市指南四大部分,涵盖“吃喝玩住”。
其中,“状元榜”为年度榜单,覆盖美食、酒店、景区三大类。
“扫街榜”为日榜,以线下餐食商家为主;
此外扫街榜中还包括一些特色美食榜单,比如“烟火小店”“本地人爱去”“多次前往”等。
“热门打卡”和“城市指南”榜单则聚焦周边娱乐、社交场所和景区等。
目前,高德扫街榜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有160万个商家上榜,包括87万家餐厅、23万家酒店和近5万个景区。
这套评价系统的宣传是下面这张图。
面对高德地图的激烈攻势,大众点评迅速反应,于9月10日当天宣布重启“品质外卖”。但这一举措似乎没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流量依旧大量倾斜向了高德地图,以至于扫街榜上线仅一天就击败了大众点评。
事情,产品逻辑,就是这样,并不复杂,阿里憋了几个月,通过旗下的高德地图,开发了一套对标大众点评的评价体系。
还是那个观点,以为要搞个大的,结果拉了坨大的。
首先来说,笔者本人不是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也不懂国内互联网那套黑话满天飞,概念吹到爆的产品故事。
当然,对于不知道有没有收钱的各路头部媒体那一堆什么“新事物,大机会,好产品……”等等的彩虹屁硬广吹捧内容,没必要太计较,大家都要吃饭不是?
但是从经济逻辑和市场现实来看,这一次,作为国内互联网领域绝对头部代表和资本力量的阿里,搞得这个所谓得新产品,所谓大招,灵不灵先不说,从本质层面去看,还是绕不开两个字“内卷”。
先说点体面的:
高德推出扫街榜的核心逻辑,是以“无商业化、重质量”的姿态切入本地生活市场,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抢占流量入口。相比依赖广告变现,这种路径在短期内有助于提升高德的用户规模、粘性以及使用场景的延展性。
哦,挺好,那为什么还说要发超10亿元补贴?
这不就是资本跑马圈地,用免费,甚至是补贴手段,不商业化的宣传,实现市场占有率的基础打法么?
都2025年了,能不能换点大家没见过的套路?
事实上,这并非高德第一次做榜单,也并非阿里在本地生活赛道首次落子。
早在2020年,高德就曾推出过“高德指南”,发布了包含美食、酒店、景点、玩乐四个类别的“必去榜”。不过,彼时的榜单只是一个单纯的榜单,没有像“高德扫街榜”这样打出依托AI算法模型和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动态更新。
而阿里的本地生活故事,还要从更早的口碑网说起。
故事就不说了,结果就是想抢大众点评的饭碗,没抢成,然后公司开除了几个团队当替罪羊的剧本。
说到底,几轮尝试,本质都是一样,只不过载体,形式不太一样就是了。
这就是阿里针对美团的大众点评,进行的一次线下生意卡位战。
又不是什么新东西,完全是存量环境里面抢别人饭碗的尝试而已。
不用吹那些概念,口号,没用的。
没有任何的突破,就是资本下场搞内卷,意图跑马圈地,挤死挤走现有市场的玩家,然后自己一家独大的思路。
只要看清本质,那么就知道没有任何新意。
有一说一,别看这次阿里在产品宣发,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包装推广是下了功夫,但实际上,都2025年了,这样的商业表演,多少显得和过往的繁荣,有些不一样的气氛。
别看什么机构给出的首日4000万用户,数字而已,在中国,类似的吹牛和数据编造,制造舆论冲击的案例,不要太多。
怎么宣传,无伤大雅,问题不大,但是从产品本身,以及资本经营思路来看,阿里这次搞的,其实完全可以看作是对上一阶段外卖价格战的变种和进一步发力。
外卖价格打不下去了,是国家出手了,而阿里的做法,显然是宁愿抖机灵(比如非商业化的宣传),也不想在这一轮资本烧钱圈地的游戏里面退场。
高德地图上线扫街榜,表面上看是对大众点评发起挑战,实际上,是阿里选择了一条对美团最具杀伤力的路径,直接切入美团到店业务的心脏地带。
从资本逻辑出发,这么搞,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从国家角度,从中国资本竞争力和未来想象力的角度,阿里这么做,着实是没有想象力了。
别说是什么科技公司了,本质上还是封建社会地主老财和初级资本家那套东西。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估值是靠垄断程度来算的。
而美国的科技公司,估值是靠创造想象力,以及核心不可复制的技术和优势来算的。
高德扫街榜,本质上是不是大众点评那套东西?
阿里又是封闭开发,又是开产品发布会,主要就是打响名头,就和武侠小说里面的高手榜一样,需要足够的背景的人来背书一样。
但是呢?不还是要玩那套在国内存量环境中,用同样逻辑的产品,去开启新一轮的内卷?
相比于5年、甚至10年前,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表了无数的决心,大厂的核心业务逻辑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变化。
他们都没有摆脱,自己最想要摆脱的那些“宿命”。
而在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之下,这些互联网大厂,都停止了创新,而且,在有现金流的成熟业务上,卷死卷活。
阿里依然是一家核心电商+云+支付的公司,京东依然一家围绕“京东APP"做生意的公司,腾讯可以大致归纳为“微信生态”+游戏的公司。
即便是一些在外界看来成功的多元化,放在投资者的维度而言,估值推动的能力也实在有限。
产品和业务上,没有新的东西出现,资本市场,对于这些公司,只能01盯着市占率。
这就很像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国内互联网大厂,拿不出新东西,只能在老产品上卷,是不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困局?
做不出来,也抄不回来了么?
啧……消费者合适从来不相信生态,模式这些看着高大上的鬼话,产业规律更不相信投机的热钱。
新的业务,是否等同于好的创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低垂的桃子已经被摘干净了,正确的态度或许是找更多的桃树,或向更高的桃子迈进;
在更小的盘子里,用更卷的方式竞争,绝不是互联网的最终出路。
但是显然,当下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和资本,从认知到行为,都死死扎堆聚集在内卷这条路上。
当然,以上的梳理和讨论,没有看空阿里和高德扫街榜这个产品的意思。
本质就是屎上雕花,跑马圈地的东西,在那个生态位的,谁也别说谁,谁都是一样,本质都一样。
对于市场和消费群体而言,这种资本内卷的过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薅羊毛,享受资本内卷带来的阶段性补贴,最终资本斗完了,谁是市场老大,重要么?
但是从国家的角度,对于这种内卷,这种初级,没有任何美感,不能创造任何增量空间,不能提供任何竞争想象力和发展红利的东西,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脸色的。
不然,为什么2025年要搞“反内卷”?
个人觉得,这一次阿里憋出来的这个大招,是很让人失望的。也没啥意思。
就不能在没人走过的地方开条路?就不能在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发力?
资本站台,永远不缺为了利益去摇旗呐喊的声音。
但是,都2025年了,怎么国内的这些资本新贵,还是那套放眼全世界都已经过时的垄断竞争逻辑?
这是人性,但是也应该是值得国家,以及所有中国人去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没有标准,没有前例的新阶段,中国的国内资本,以及互联网企业,接下来,该怎么走?
这是不是一个好问题?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