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拂过滇西乡村,司法的温度正沿着田埂街巷悄然传递。近日,临翔法院携手章驮乡综治中心,以 “法院 + 综治中心” 联动解纷机制为纽带,成功化解13起民事纠纷。所有案件均在调解现场达成协议、即时履行,不仅让 “案结” 有速度,更让 “事了人和” 有温度,既免去了
秋风拂过滇西乡村,司法的温度正沿着田埂街巷悄然传递。近日,临翔法院携手章驮乡综治中心,以 “法院 + 综治中心” 联动解纷机制为纽带,成功化解13起民事纠纷。所有案件均在调解现场达成协议、即时履行,不仅让 “案结” 有速度,更让 “事了人和” 有温度,既免去了群众往返奔波的辛劳,更在基层沃土上筑牢了法治与和谐的根基。
这13起纠纷,皆是百姓生活中的 “心头事”—— 有服务合同的履约争议,有劳务报酬的迟迟未结,也有买卖合同的小额拖欠,牵涉 20余名群众,每一件都连着农家的柴米油盐、乡村的发展脉动。协作中,临翔法院与章驮乡综治中心如同 “左右手”,默契配合、各展所长:法院以专业为笔,精准解读法律条文、拟定调解方案,用司法确认为结果 “上锁”,确保每一份协议都合法有效;综治中心则以乡土为纸,凭着 “知民情、熟乡音” 的优势,提前摸清矛盾的来龙去脉,帮法官找到当事人、拉近距离,用村民听得进的 “家常话” 化解隔阂,让法理与情理在沟通中同频共振。
两则生动的解纷故事,恰是这份 “联动温度” 的最佳诠释。
一则关乎 “泼水节的温暖收尾”。某文化公司与章驮乡某农村合作社,因泼水节活动款项支付闹了矛盾。承办法官董桂玲在与综治中心联动核查时,敏锐地察觉到案件背后藏着更紧要的事 ——11位农民工的工资还没结清,如果不能妥善处理,11 起纠纷也将进入法院。“泼水节是咱们村里的热闹事,可不能让辛苦干活的乡亲们凉了心。” 董法官一句话,点中了双方的共情点。
为了让村民少跑路,她和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干脆把调解现场搬到了村上的活动室,木桌拼成 “调解台”,板凳围出 “议事圈”。董法官用乡邻都懂的话讲清 “合同要守诺、欠薪要结清” 的道理,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就一起泼水节时双方协作的热闹场景,劝大家 “别因钱款伤了和气”。最终,合作社当场承诺付清尾款,文化公司也立刻拿出工资,11位农民工接过钱时,手掌的温度里满是踏实。
调解结束后,综治中心还借着大家聚在一起的机会,开了场 “务工维权小课堂”,让法治的种子伴着欢声笑语落进人心。从启动调解到款项全清,不过5个工作日,一场纠纷的化解,护住了11个家庭的 “钱袋子”,更播撒了法治的微光。
另一则藏着 “534元里的司法坚持”。一家烧烤店的老板,因顾客赊欠534元酒水烧烤钱迟迟要不回,还联系不上对方,只好告到法院。综治中心先试着调解,可被告态度抵触,连面都不愿露。案件到了董桂玲法官手里,“找人” 成了第一道坎,连续3天,电话打了十几次都无人接听,微信添加也石沉大海。董法官没有放弃:“钱虽少,却是店家的辛苦钱,不能让小纠纷拖成大心结。” 她立刻联系章驮乡政法委员张磊,又托被告所在村的村支书帮忙,最终通过村支书找到被告的父亲,把案件情况、法律后果细细说明,请老人帮忙传个话。
综治中心和村支书也没闲着,跟被告聊“街坊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 的情分,劝他 “别因这点钱丢了诚信”。当天下午,被告主动拨通了法院的电话。董法官耐心解释 “小额欠款不还,不仅伤和气,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一番话让被告茅塞顿开,当即把534元钱转给了烧烤店老板,老板也自愿放弃了其他诉求。
这起 “小案子” 的化解,没有复杂的程序,却满是 “不怠慢每一份诉求” 的坚持,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司法从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帮老百姓解难题的 “金钥匙”。
13起纠纷的化解,皆循着 “线上定方案,线下促履行” 的路径,平均用时比传统诉讼少了一半,群众满意度更是满格。
未来,临翔法院还将继续握紧与综治中心的 “联动之手”,把矛盾排查做得更靠前、调解服务做得更贴心、履行跟踪做得更扎实,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乡村角落,用更暖、更实的司法服务,守护好百姓的幸福生活,为基层和谐稳定添砖加瓦。
来源:临沧政法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