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地名故事(河津篇)||樊村堡村:固若金汤樊村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09:14 2

摘要:明洪武元年(1368)任氏先祖任宽、任直(号称东户西户)兄弟二人从介休湛泉村迁至河津樊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任氏成为河津望族,曾有“东道台西知府”之誉。明洪武二十四年,任氏带头建造樊村戏台。崇祯年间,樊村任氏一部分富户,为了躲避战乱,防范盗贼,在樊村堡这个

樊村堡村,位于樊村镇政府西北,明清两代均称金汤堡,民国时期改称樊村堡。村中任姓居多。

明洪武元年(1368)任氏先祖任宽、任直(号称东户西户)兄弟二人从介休湛泉村迁至河津樊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任氏成为河津望族,曾有“东道台西知府”之誉。明洪武二十四年,任氏带头建造樊村戏台。崇祯年间,樊村任氏一部分富户,为了躲避战乱,防范盗贼,在樊村堡这个地方筑城墙、挖地道、建城堡,因四面环沟,城墙围绕,固若金汤,故名“金汤堡”。

樊村堡村布局规整。关帝庙坐落在村中轴正北,将民居分跨在南北大巷两旁,大巷两侧各有一条南北小巷,贯穿东西三条中巷,巷头与巷头错开,形成“丁”字型巷道,巷巷相通,四通八达,可防可守,是当时军事防御的体现。村中民居大都以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为主,院落背靠背,巷内家户门对门,相互照应,易藏易躲,确保平安。

民居建筑彰显明清时代的风格,不仅有精美的木雕、石雕,还有众多的砖雕,集中国传统文化的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瑞兽图腾;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花卉、寿桃、石榴、五福祥云等。梁架多雕花大驼峰、墀头雕刻精美细腻,柱础门坐石鼓石墩、雕刻有狮子滚绣球等。

关帝庙是村里一处重要的古建遗存。它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因毁于大火,于民国九年重建。正殿内关老爷高大威武,红光满面,右侧周仓,仗青龙偃月刀;左侧关平,怀托关帝大印,栩栩如生。正殿东西两旁各有一座小院,供奉各路神仙。抗战时期,关帝庙有一件奇闻:1939年农历4月14日,日军占领河津后,借口搜查中国兵,闯入樊村堡,连杀五人,将村民驱赶到城门楼下,逼迫村民交出中国兵,架起机枪准备扫射,没想到枪栓却始终拉不开。日军指挥官环顾四周,发现村北关帝庙上空黑云翻滚,刹时天昏地暗,似关公突现,长髯斜飞,蚕目怒视,于是恼羞成怒,下令用小钢炮向关帝庙连发两炮,企图炸毁春秋楼。但两发炮弹皆穿墙而过,日军无奈,只得放了村民,悻悻而去,至今春秋楼后墙上还留有两大弹孔。

除关帝庙外,樊村堡还有琉璃庙、坤星楼、北洞城门楼、砖包笔塔等古迹。

村中多古槐,见证了先祖们对故土的思念。村东西南北有四眼古井,是富贵绵延的源泉。各个巷头都设有灯盏棚,灯盏棚内均供奉有娘娘神,尤其是大巷南头的娘娘庙更为显眼,寄寓着人们对生息繁衍的美好愿望。城门楼坐落在村南大巷偏东,高大雄伟,楼前正中石牌雕刻有“金汤堡”三个大字,寓意城堡固若金汤。城门楼的东侧设有“字纸楼”,意为爱惜文字

樊村堡不仅地面上古建众多,地下也有值得一看的奇迹,那就是古地道。

条条巷道下,地道四通八达,地道口多在马房、磨坊、场院、井内、沟边、崖下,彰显了先祖们的生存智慧。

樊村堡人吃苦耐劳,以务农经商、翻砂铸造、碳园采矿为生。樊村犁铧遍布全国,据火神庙碑记载,在唐高宗仪凤四年(公元679年)樊村就有了犁铧铸造。明清时期,一些著名的商号,“世德乾”、“中和福”、“义聚公”、“万益昌”等都出自樊村堡。

2017年11月21日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樊村堡古民居群”为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了碑文。2019年6月6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列入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