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小儿子毛岸红,后来到底找到了没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07:34 1

摘要:红军夫妇们本想着抗战胜利后接回,可是真正胜利之后能找回来的孩子少之又少,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儿子毛岸红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只能舍弃自己的下一代。”

当谈到抗日战争时期红军不得已将孩子留在老乡家寄养时,毛主席说了这样一句话。

因为在那样朝不保夕的时候,孩子跟着不仅会影响战士们的抗战,也会让孩子陷入危险之中。

红军夫妇们本想着抗战胜利后接回,可是真正胜利之后能找回来的孩子少之又少,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儿子毛岸红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胜利之后,贺子珍一直在寻找毛岸红,那么到底找到了没有呢?

1932 年 11 月的福建长汀,深秋的寒意已浸透闽西山区。福音医院的产房里,贺子珍虚弱地躺在竹床上,看着毛主席小心翼翼地接过襁褓中的婴儿。

这个男婴是他们在中央苏区迎来的第一个孩子,也是继杨开慧牺牲后,毛主席最亲近的血脉延续。

“这孩子的脸膛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毛主席用粗糙的手指轻轻触碰儿子的脸颊,“就叫毛岸红吧,红色的红。”

此时的中央苏区正处于鼎盛时期,红都瑞金的街头飘扬着苏维埃红旗,毛主席希望这个在红旗下诞生的孩子,能成为革命火种的传承者。

小毛的到来给战火纷飞的岁月带来了难得的温情。毛主席每天清晨处理完军事会议,总要绕道医院看望妻儿。

他会从警卫员手里接过儿子,举过头顶让小毛看窗外飘扬的红旗:“小毛将来要当红军总司令,把红旗插遍全中国。”

襁褓中的婴儿似乎听懂了父亲的话,挥舞着小手咯咯直笑,清脆的笑声回荡在病房里。

贺子珍产后染上疟疾,高烧不退。毛主席特意请了江西籍奶妈饶树英照顾孩子。这个朴实的农妇总爱用客家话喊 “毛毛”,久而久之,“小毛毛” 成了孩子的昵称。

每当毛主席穿着灰布军装大步流星走进病房,小毛就会蹬着小腿从奶妈怀里探出身子,奶声奶气地喊 “爸爸抱”。

毛主席总会放下文件,解开衣扣把儿子贴在胸口:“我的小毛毛最乖,等爸爸打完胜仗,带你去看天安门。”

两岁那年,小毛已经能歪歪扭扭地走路了。

苏区的黄昏,常能看到毛主席背着公文包往家走,远远就看见小毛站在门口的老槐树下,一见他就张开双臂跌跌撞撞跑来。

警卫员回忆:“主席每次都会蹲下身子,让小毛毛扑进怀里,然后举起来转圈圈,爷俩的笑声能传出半里地。”

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的阴影笼罩着苏区。

国民党军队在德国军事顾问指导下,构筑了 3000 多座碉堡,将中央苏区压缩成弹丸之地。毛主席站在瑞金云石山的古庙里,看着地图上逐渐逼近的蓝色箭头,眉头紧锁。

“必须把孩子留下。”

深夜的油灯下,贺子珍反复摩挲着手中的小棉袄,“带着两岁的孩子长征,根本不可能。”

毛主席沉默地抽着旱烟,火星明灭间映出眼底的挣扎。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被迫与孩子分离 —— 此前的三个孩子或夭折或失踪,小毛是唯一在身边长大的孩子。

毛泽覃和贺怡夫妇主动承担起抚养任务。贺怡抱着小毛亲了又亲:“姐姐放心,我们就是拼了命,也要保护好小毛。”

离别前夜,贺子珍借着煤油灯的微光,拆开自己的军装外套,把警卫员送来的新棉花一点点塞进布里。

她缝得很慢,每一针都像是在缝补破碎的心:“孩子,妈妈不能陪你了,这件衣服要伴你度过寒冬。”

10 月 18 日清晨,毛主席最后一次抱起小毛。孩子的小手正揪着他的胡须,奶声奶气地问:“爸爸去打仗,什么时候回来?”

毛主席喉咙发紧,强笑着说:“等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了,爸爸就来接你。” 谁也没想到,这句承诺竟成了永诀。

毛泽覃带着小毛转移到瑞金朱坊村时,国民党军队已开始对苏区进行血腥清剿。

据史料记载,仅 1934 年 11 月,瑞金就有 1.8 万群众被杀害,红军家属更是重点迫害对象。为保护小毛,毛泽覃将他托付给农户朱盛苔夫妇,自己带着游击队转入深山。

1935 年 4 月 26 日,毛泽覃在江西瑞金红林山战斗中牺牲。临终前,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用鲜血染红了怀中的苏维埃徽章。

消息传来时,朱盛苔夫妇正在给小毛喂红薯粥。黄月英搂着吓得直哭的孩子,连夜带着他躲进后山的山洞。

国民党军队的清剿持续了整整三年。据幸存者回忆,当时 “村村戴孝,户户哭声”,许多红军后代被装进麻袋沉入河底。

朱盛苔夫妇用破布裹住小毛的脚,白天藏在地窖,晚上背着他翻山越岭。有次差点被搜山的白军发现,黄月英急中生智把孩子埋进柴草堆,自己跪在地上假装捡柴火,才躲过一劫。

这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小毛的名字改成了 “朱道来”。黄月英常对他说:“你是从路边捡来的孩子,要记住自己的名字。”

但孩子始终记得母亲缝的小棉袄,记得父亲说的 “等映山红开”。他常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方的山峦喃喃自语:“爸爸怎么还不来呀?”

1953 年,贺子珍委托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寻找儿子的消息传开后,王家珍在瑞金县志中发现关键记载:“毛主席有子寄留瑞金”。

经过三个月走访,朱坊村的老猎户提供了重要线索:“1934 年冬天,老朱家收养了个红军娃,模样像极了画像上的毛主席。”

当王家珍见到朱道来时,这个 19 岁的青年正在田间劳作。浓眉大眼、方型下颌,与毛主席青年时期的照片惊人相似。

更震撼的是,黄月英颤抖着捧出那件补丁摞补丁的小棉袄 —— 领口处还留着当年贺子珍缝补时的针脚。

然而,就在贺子珍准备接儿子回上海时,南京突然传来消息:某部队家属朱月倩声称朱道来是她与红军烈士霍步青的儿子。

这场突如其来的 “夺子风波” 惊动了周恩来,他亲自调阅了当年的收养记录。

据统计,长征期间红军在瑞金寄养的孩子超过 1200 名,幸存者不足 3%,而朱道来的年龄、特征与毛岸红完全吻合。

最终,毛主席作出批示:“把孩子交给人民,交给组织。”

朱道来被送往北京由帅孟奇抚养,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后来又成为国防科研骨干。

但 1971 年他在南京突然病逝,临终前紧紧攥着黄月英的手:“娘,我永远是你的儿子。”

历史谜团至今未解。尽管多方证据指向朱道来就是毛岸红,但由于缺乏直接 DNA 鉴定,加上朱月倩的认领,这段往事成了党史上的一桩悬案。

但不论是谁的孩子,朱道来的父母都是为了新中国的和平生活而奋斗的革命人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痛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来源:赢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