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28个省份的常住人口数据陆续出炉。让人意外的是,在“人口负增长”的大趋势下,广东、浙江、安徽等8个省份竟实现了常住人口正增长。其中,广东以“一年新增74万人”的成绩,连续18年稳坐“人口第一省”宝座。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经济密码?中西部地
导语
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28个省份的常住人口数据陆续出炉。让人意外的是,在“人口负增长”的大趋势下,广东、浙江、安徽等8个省份竟实现了常住人口正增长。其中,广东以“一年新增74万人”的成绩,连续18年稳坐“人口第一省”宝座。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经济密码?中西部地区又如何靠新兴产业“逆风翻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人口赢家”的生存法则。
一、广东凭什么蝉联“双料冠军”?
当其他省份为“生不动”发愁时,广东却交出了一份“双百答卷”:2024年常住人口突破1.27亿,新增74万人;出生人口更是高达113万,相当于每天有3100个“广东娃”呱呱坠地。网友@职场妈妈小林直言:“在广东生二孩,补贴能拿2万,幼儿园费用比老家还低,谁不心动?”
这背后是实打实的政策红利。从全国首创的“育儿假延长至1年”,到覆盖城乡的普惠托育服务,广东用“真金白银”破解了“生得起、养不起”的困局。更关键的是,这里聚集了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巨头,每年吸纳超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如人口专家李教授所说:“能让人‘愿意生’更要‘留得住’,广东的产城融合模式值得借鉴。”
二、浙江的“全民富裕”效应:11市人口集体增长
紧随广东的浙江,去年新增43万人,创下“全省11市人口全增长”的罕见纪录。在杭州从事直播带货的90后@浙里淘金分享道:“我们县里的五金厂老板,去年给工人集体涨薪20%,现在连贵州老乡都跑来打工了。”
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汤海孺道破玄机:“浙江民营经济占比超70%,小到纽扣、袜子,大到5G基站,遍地都是就业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仅1.86:1,全国最小的城乡差距让农民工愿意“就地安居”。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档口老板们,白天卖货、晚上直播,月入5万已不是传说。
三、安徽逆袭:从“打工大省”到“新质生产力高地”
中部六省中唯一的“正增长选手”安徽,去年上演了惊险的“人口逆袭”——自然减少13.7万人,却硬是靠净流入15.7万人实现增长。在合肥蔚来工厂工作的小陈感慨:“以前挤破头去上海,现在家门口就能造新能源汽车,工资不比外企低。”
数据印证了这场蜕变: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8.4万辆,全国每出口4辆车就有1辆“安徽造”;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均超40%。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红利正在释放,小米汽车生产基地落户合肥、宁德时代在滁州建起全球最大储能基地,这些项目带来了超30万个高薪岗位。正如网友@江淮新青年评论:“过去我们输出劳动力,现在我们在家门口输出高科技。”
四、中西部“超车秘籍”:新兴产业改写人口版图
当人们以为人口只会流向沿海时,武汉、成都、西安却悄悄杀出重围。湖北虽然常住人口略减,但去年仍有14.3万外来人口涌入;川渝两地更合计净流入近30万人。在光谷生物城工作的海归博士@基因探索者说:“武汉的基因测序企业开价年薪百万,还配人才公寓,比北上深更‘香’。”
这些城市正用“硬核产业”打破地域局限:
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超1.65万家,光谷平均每天诞生9家科技公司
成都2024年新增3家上市公司,152家上市企业形成“西部硅谷”
西安比亚迪工厂年产新能源汽车破百万辆,带火周边餐饮、租房经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西部技术人才流入率同比提升12%,00后求职者更看重“产业前景”而非“城市标签”。就像西安交大毕业生小张的选择:“能参与研发国产大飞机C919的配套零件,比在上海写代码更有成就感。”
结语
人口流动的潮水,始终追随着产业发展的方向。从广东的“生养无忧”到安徽的“智造崛起”,从浙江的“藏富于民”到中西部的“科技超车”,这些逆势增长的省份正在证明:谁能创造高质量就业,谁就能赢得人口红利的下半场。
我是你最爱的小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家乡是人口增长区还是流出区?】
(素材取材于网络,若有不实之处,请指正。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6日,文中人口数据均为2024年度统计结果。)
来源:小李看世界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