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品种迭代看未来玉米品种发展趋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5 17:40 2

摘要: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玉米种植面积约1.6—1.8亿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5%—39%,总产量占全国的36%左右,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玉米种植面积约1.6—1.8亿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5%—39%,总产量占全国的36%左右,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

本文借鉴沙金来老师发表在《南北学院》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重温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品种迭代历程,期望能够窥探该区域的玉米品种发展趋势,以指导日常工作之用。

一、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品种迭代历程

第一代:代表性品种掖单13号

掖单13号,由山东莱州市农科院选育,是我国第一个株型紧凑兼大穗型玉米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多种病害的特点。缺点是:对环境条件(高低温、高湿寡照)敏感以及抗逆性(丝黑穗病、南方锈病、大斑病)不足。

第二代:代表性品种农大108、豫玉22等

(1)农大108:是中国农业大学许启凤教授历经18年时间20个世代成功选育的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株形紧凑、根系发达、叶绿素含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制种容易等特性。缺点是:耐密性不够,对南方锈病抵抗力偏弱。

(2)豫玉22:由河南农业大学陈伟程教授选育,以高产、抗逆、广适和优质等优势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史上的重要品种,尤其在黄淮海地区表现突出。然而,其抗倒伏性不足、病害风险和气候依赖性等问题被市场所淘汰。

农大108、豫玉22等含有热带种质,抗性好,果穗大取代了大穗型但抗病能力一般的掖单13等品种。

第三代:代表性品种郑单958

郑单958,由河南农科院堵纯信研究员选育,父本昌7-2,母本郑58,父本含有热带血缘,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适应性,母本高抗小斑病。

郑单 958时代,品种果穗越来越大,而密度则越来越低,隆平 206、伟科 702 都曾是超千万亩的大单品。

同一时期,稀植大穗品种,如:蠡玉 16、鲁单 981、金海 5 号等,也都曾是千万亩以上的大单品,但并不能撼动类 958 品种的集群优势。

第四代:代表性品种登海605

登海605,由山东登海种业选育,2011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区域审定。

登海605曾经在黄淮南部风光无限好,脱水快、不易霉变,开启了长达数年的红白轴之争。

以裕丰 303、中科玉 505、荃玉 1233、秋乐 368 等为代表的先锋+热源类品种,彻底改变了后郑单 958 时代黄淮南部的品种格局,抗病穗子大、丰产脱水快,将红白轴之争推向了高潮。

第五代:代表性品种迪卡517

迪卡517,由孟山都远东和中种国家联合选育,2017年通过黄淮海国家审定。

迪卡517具有耐密植(4500-5000株/亩)、株型紧凑、脱水快、易脱粒,因契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曾一度占有一席之地,但尽管昙花一现,但为实现更高密度而高产、更快脱水和更易脱粒而机收,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大门。

第六代:代表性品种MY73

MY73由河南豫玉种业和彭创农业联合选育。具有耐密植、抗高温、抗多种病害、株型紧凑、株高矮等特点,近几年再黄淮海夏播区风光无限。

豫单 9953、郑原玉 432 前赴后继,MY73 承前启后,康农玉 8009、豫单 883 等继住开来,还有那些开创性的自交系:豫 1122、JCD112BR 单15、QB5746 等。

当站在黄淮南部品种结构面临洗牌的十字路口,冲刺阶段的新类型这两年高歌猛进,但南部多变而恶劣的环境注定了一路向前,并不会一帆风顺。

二、黄淮海玉米品种发展趋势的思考

从以上黄淮海区域玉米品种迭代和烟花规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玉米品种有以下规律:

1、种植密度从稀到密

以前追求稀植大穗,比的是哪个品种的果穗大;现在则是耐密小穗受捧,比的是哪个品种更耐密。

但就黄淮南部的土地承载能力、对玉米并不友好的环境、以及因增密给自身叠加的风险和丧失的优势,大田密度理性回归到 5000 株/亩左右应该是大概率,除非再出现创新的自交系或创新的组配方向,空中加油,让子弹再次上膛。

2、果穗从大到小

虽然目前耐密中小穗的品种风头无两,但热先锋未来也不是没有机会巩固或重夺“老大”地位,果穗小一点、密度大一点、抗倒强一点,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这两种类型都具有适宜机收,争在现在、赢在未来的优势,关键是看谁能更抗黄淮南部的逆境,如:抗倒、耐热、耐旱、耐涝、抗青枯、锈病等主要病害,并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让农民有较高的收益,且尽可能的避免,因非理性的夸大宣传、不务实的政策导向等而造成底层人难以承受的痛。

3、耐密中穗也许是可供选择的第三条道路

登海605等稀植大穗品种具有看相好的特点,MY73等耐密小穗品种具有综合抗性好、产量高等优点。

稀植大穗类是曾经的王者,耐密小穗型则是当下的头牌。

但黄淮海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种植模式,决定了玉米生长期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台风、热害、大雨、南方锈病等极端气候。

密度合理,5000株/亩左右;果穗中等大小,兼具看相和抗性;则不失为可供选择的第三条道路。

比如,良玉99,人称黄淮海玉米品种界的隐形冠军。

良玉99,适宜种植密度4500株/亩;株高250厘米左右,穗位100厘米左右,穗长16.5厘米左右。

良玉 99 是玉米品种界的抗倒王,从东华北一路打到黄淮南,抗倒是这个品种长盛不衰的最强标签

个人觉得:在良玉99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抗青枯能力,提高抗锈能力和增加密度弹性,有可能成为引领玉米品种迭代的又一个方向。

如果新的类型是剑,需要推动和运作,那此类品种就是盾,被动的等都会出机会。

短期,玩的是技巧;长期,守拙或许才是制胜的法宝。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成功取决于资源的稀缺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黄淮南部每一次品种迭代基本上也都印证了这一点。

良玉99

特别声明:

本文借鉴了南北学院沙金来老师的成果,仅作为本人的日常学习之用,不做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本人删除。

来源:利宾聊种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