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紫的海水稻,口感难吃还要种超百万亩,国家到底是图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16:08 2

摘要:但让人纳闷的是,就是这种口感不讨喜的稻米,我国现在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百万亩,还在不断扩大。

你要是在菜市场,看到那种红得发紫的稻米,大概率会被它的颜值吸引。

可真买回家煮了就会发现,这米吃着又粗又硬,没什么米香,不少人尝过一次就再也不买。

但让人纳闷的是,就是这种口感不讨喜的稻米,我国现在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百万亩,还在不断扩大。

这就忍不住让人问:口感难吃的海水稻,国家为啥要花大力气种这么多,到底是图啥?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看看我国的一块“闲置资源”——盐碱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统计,我国盐碱地面积达9913万公顷。

还有数据显示,全国15亿亩盐碱地中,有3亿亩具备改造成农田的潜力。

这些土地看着广袤,却因为土壤里盐分太高、pH值偏碱,普通水稻、小麦根本长不了,长期只能荒着,成了农业上的“沉睡储备”。

而海水稻,正好是能唤醒这些“沉睡土地”的作物。

它可不是长在海里的稻子,而是专门能在盐碱地存活的特殊品种。

普通水稻只能在盐度低于0.1%的地里生长,海水稻却能耐受0.3%以上的盐度。

它的根系能扎到地下30到40公分,比普通水稻深得多,就算遇到狂风暴雨、短期海水淹没,也不容易倒伏。

更省心的是,它生长周期只要5个月,不用人工施肥犁地,靠海水就能自然锄草杀虫,种起来成本很低。

联合国粮农组织2025年的报告里还提到,中国盐碱地总面积,占全球可开发盐碱地的18%,要是能充分利用,能贡献全球新增粮食产量的12%,而海水稻就是目前改造这些土地效率最高的作物。

这么看,海水稻和盐碱地的适配性,其实是它被重视的第一个原因。

光有适配性还不够,海水稻能从实验室走到百万亩田间,背后是几十年的技术突破。

这一切得从1986年说起,当时刚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陈日胜,跟着老师罗文列教授,在广东考察红树林,偶然在芦苇地里发现了一株奇怪的植物。

这株植物长得像芦苇,却结着穗,穗子里的颗粒还是红色的。

陈日胜意识到这可能是特殊稻种,就采集了522粒种子开始育种。

一开始没经验,他找了块滩涂地播种,还特意搭网防牛吃,结果没防住海里的鱼,大部分种子被吃掉了,好在剩下的一小部分,成了后来“海稻86”的祖先。

1988年,他又租了13.3公顷滩涂,一个人扛下选种、播种所有活,从400株里挑51株,再从51株里选15个株系,最后定了80个优良单株,反复筛选了3年。

到1991年,终于培育出“海稻86”。

为了这份研究,陈日胜还辞掉了当时人人羡慕的体制内工作,甚至跑到西非找合适的实验基地

那里西边是大西洋,北边是撒哈拉沙漠,盐碱地多,特别适合海水稻生长。

直到2014年,“海稻86”获得植物新品种专利,成了我国首个官方认证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这才算有了阶段性成果。

“海稻86”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袁隆平院士耳朵里。

袁隆平团队从2014年开始介入,通过基因测序筛选抗盐抗碱的基因,让海水稻的产量大幅提升。

2017年,他们在6%盐度的灌溉条件下,种出的海水稻亩产达到620.95公斤、

2019年新疆喀什的试验田,亩产直接突破1000斤。

到2021年,全国海水稻的稳定亩产,已经能达到450公斤,彻底摆脱了“低产实验品”的标签。

近几年技术还在升级,中国农科院2024年,在《作物学报》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个叫STG5的耐盐主效基因。

这个基因能调控水稻体内的Na⁺和K⁺平衡,把普通水稻的耐盐性提升2.3倍。

现在他们已经把这个基因导入“海稻86”,培育出“海稻86-STG5”,就算在含盐量8‰的重度盐碱地,亩产还能达到580公斤,这让海水稻的种植范围又扩大了不少。

有了好品种,还得在不同地方落地验证,看看实际种得怎么样。

国内最典型的就是新疆喀什的帕哈太克里乡,这里因为环境恶劣,亩产一直上不去,只有200公斤左右。

2018年引入海水稻后,当地人根据水资源不均的情况,用了滴水灌溉和旱作滴管的模式,结果亩产一下提到了450公斤,成了当地农民喜欢的新稻种。

青岛的示范基地则探索出了轮作模式,先种3年海水稻改良土壤,第4到6年改种大豆、棉花,第7到9年就能种普通的水稻、小麦了。

这么一套下来,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比刚开始提升了2倍,海水稻的出米率也从50%涨到68%,既改良了土地,又能持续产出,一举两得。

不光在国内,海水稻还走出了国门。

2017年,袁隆平团队受邀去迪拜种海水稻,那里夏天温度能到50℃,全是沙漠盐碱地,不少人觉得根本不可能成功。

但团队搭建了遮阳棚,优化了灌排系统,最后不仅种活了,亩产还达到520公斤。

这套技术后来还用到了非洲苏丹,2024年苏丹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经有10万亩,解决了当地20万人的粮食短缺问题。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还是会问:就算能在盐碱地种,口感不好不还是没人吃?

其实,国家大力推广,核心还是为了粮食安全。

要是把3亿亩可改造的盐碱地,都种上海水稻,按最低亩产300公斤算,一年就能多产300亿公斤粮食,能解决8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如果国内粮食短缺,光靠进口根本不现实。

更关键的是,粮食是战略物资,过度依赖进口会受制于人,这是国家绝对不能接受的。

除了粮食安全,海水稻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它的根系能分泌有机酸,吸收土壤里的盐离子,种上3到5年,土壤含盐量能降低约3%,pH值从9.2降到8.0,板结的土壤也会变得透气。

而且种植过程中不用打农药,还能节省淡水,同时还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正好契合“绿水青山”的目标。

未来海水稻的发展方向也很明确,一方面是继续改良品种,科研团队正在研发耐盐性增强30倍的“盐碱稻”,目标是覆盖上亿亩重度盐渍地。

同时还在通过基因筛选和烹饪方法创新,比如开发海水稻粥、饭团,争取2030年前,让海水稻既有营养又好吃,走进更多家庭的餐桌。

另一方面是扩大规模,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1亿亩海水稻,年产300亿公斤”的愿景,现在正在一步步实现。

预计到2030年,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能达到1亿亩,到时候我国粮食自给率,能提升到98%,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而且中国主导的《盐碱地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已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采纳,成了全球标准

未来,海水稻会通过“一带一路”推广到东南亚、非洲,预计2040年,全球海水稻种植面积能到5亿亩,帮更多国家解决粮食问题。

这么梳理下来就清楚了,国家大力种海水稻,不是不看重口感,而是更看重它背后的战略价值:

唤醒闲置的盐碱地,补上粮食产量的缺口,改善生态环境,甚至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现在的“难吃”只是暂时的,随着技术进步,未来的海水稻说不定会既好吃又好用,成为保障我们饭碗的重要力量。#夏日旅行攻略#

来源:盛世守护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