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政治的大棋盘上,印度似乎备受西方青睐。从媒体的高调赞誉,到政客的频繁示好,印度被西方塑造为“民主样板”“发展奇迹”,但剥开这层华丽外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西方“偏爱”裹挟的国家,一部充满血泪与荒诞的现代史。
文/胡铁瓜
在国际政治的大棋盘上,印度似乎备受西方青睐。从媒体的高调赞誉,到政客的频繁示好,印度被西方塑造为“民主样板”“发展奇迹”,但剥开这层华丽外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西方“偏爱”裹挟的国家,一部充满血泪与荒诞的现代史。
一、罗斯福家族的发家史:西方“爱中国”的原始剧本
回溯到1829年,当美国商人沃伦·德拉诺,也就是罗斯福总统的外祖父,怀着野心踏上中国土地时,中国正值道光皇帝为广东鸦片走私焦头烂额之际。彼时的中国,就像一块诱人的肥肉,吸引着西方列强贪婪的目光。德拉诺在汕头、汉口等地疯狂敛财,他的财富积累,沾满了罪恶的鲜血——正是鸦片战争前夜,西方商人通过走私鸦片,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白银黑洞般的掠夺,大量真金白银外流,中国的经济根基被严重动摇。
德拉诺的“商业传奇”,简直就是一部讽刺剧。他第一次在中国赚取百万美金后,满心欢喜回到美国投资铁路,结果血本无归。可1856年,他那贪婪的本性驱使他再次杀回中国。此时的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廷为镇压起义不惜掏空国库,社会动荡不安。而德拉诺却在这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之际,再次大发横财,“再赚数百万”。
更让人感到荒诞和愤怒的是,罗斯福谈及祖父这段不光彩的发家史时,竟然哈哈大笑,还说:“他投资煤矿,到死都没分到利息!”这背后,恰恰暴露了西方资本的贪婪,他们连自己人都坑,却总是厚颜无耻地标榜“帮助发展中国家”。从德拉诺的故事中,我们早已能窥探到西方“喜爱”的本质:你越弱,我越爱;你越乱,我越赚。他们眼中只有利益,所谓的“爱”,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掠夺。
二、从“东亚病夫”到“红色威胁”:西方的爱恨逻辑
1943年,史迪威将军在日记中写下对中印的对比:“印度人民压抑无望,中国民众昂扬奋发。”在当时,中国正处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尽管国家遭受重创,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展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和昂扬的斗志。而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长期处于压抑和绝望之中,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这番客观的描述,若放在今天,西方媒体定会痛斥史迪威“辱印”。但事实上,史迪威的观察恰恰戳破了一个真相:西方对“东方国家”的评判,从来只关乎“可利用价值”。在抗战时期,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拖住百万日军,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西方出于利用中国抗击日本的目的,自然要夸赞中国的“英雄气概”,将中国描绘成正义的化身,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赞誉。
然而,1949年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买办阶级,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工业化进程打破了西方的经济垄断,中国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这让西方感到了威胁,他们害怕中国的崛起会打破原有的国际格局,于是中国立刻被西方污蔑为“专制威胁”,各种诋毁、制裁接踵而至。
再看当下的印度,30%的儿童营养不良,露天厕所数量超过家用卫生间,社会发展存在诸多严重问题。但印度甘当西方的“民主样板”,在政治体制上模仿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紧跟西方步伐,因此收获了西方的盛赞。西方无视印度严重的社会问题,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民主”表象,将印度捧上了天。毛泽东1963年点破本质:“中国挨打,因制度腐败、技术落后。”这句话换个对象同样成立——西方吹捧印度,爱的正是其“制度留缝、技术依赖”,这样印度才能一直被西方掌控,成为西方在亚洲的一颗棋子。
三、印度的“奇幻漂流”:一场西方导演的黑色喜剧
一位常驻印度的朋友曾吐槽:“住五星酒店,喝瓶装水,照样腹泻——印度细菌都透着‘自由’!”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背后却藏着西方“偏爱”印度的三大黑色幽默。
地缘政治:“民主”外衣下的殖民遗毒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一边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一边却高呼“传播文明”,这种颠倒黑白的行径简直令人发指。2023年美印联合军演,政客们又搬出“捍卫自由航行”的借口,实则是为了推行其霸权主义。台词换了,但戏码从未改变:19世纪西方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中国的财富;21世纪用“印太战略”诱使印度对抗中国,妄图遏制中国的发展,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
印度学者曾自嘲:“我们就像《哈利波特》里的家养小精灵多比——主人扔只袜子就感激涕零。”美国批准对印军售F - 21战斗机(实为F - 16换皮),印度媒体竟欢呼“战略自主”,全然不知自己只是在西方的掌控下,获得了一些过时的军事装备,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国防自主。而中国自主研发歼 - 20,这是中国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却被西方污蔑“窃取技术”,这种双标行为充分暴露了西方的嫉妒和恐惧。
经济陷阱:“市场换垃圾”的现代版
罗斯福祖父在华投资的煤矿“到死没分到利息”,如今西方资本在印度复刻着同样的套路。沃尔玛要求印度开放零售业,这一举措导致1500万小商贩失业,印度本土的商业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小商贩失去了生计来源;亚马逊利用数据优势碾压本土电商,后被印度法院裁定为“商业间谍”,但此时印度的电商市场已经受到了巨大冲击;富士康承诺建芯片厂获50亿美元补贴,三年后却宣布退出,让印度的芯片产业发展计划落空,还损失了大量的资金。
1829年英国诞生第一条铁路,恰与鸦片战争同步,这并非巧合。西方送来铁轨,却抽走白银,表面上是在帮助中国发展交通,实则是为了更好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如今西方向印度输出“高端服务业”,看似是在帮助印度发展经济,实际上却让印度困在低端产业链,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只能成为西方经济体系的附庸。
文化滤镜:“用瑜伽遮住贫民窟”
西方媒体镜头下的印度,永远是泰姬陵前的瑜伽、宝莱坞的歌舞,充满了神秘和浪漫色彩。他们对印度42%儿童发育迟缓、恒河浮尸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视而不见,选择性地展示印度美好的一面,将印度描绘成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理想国度。这种“选择性美颜”,与19世纪欧洲贵族追捧“中国风”瓷器却无视饿殍遍地如出一辙。当时欧洲贵族热衷于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奢侈品,却对中国百姓的苦难生活毫不关心,只是将中国文化当作一种时尚的装饰。
更讽刺的是,当中国新疆发展旅游业时,西方恶意炒作“强迫劳动”,编造各种谎言来抹黑中国,试图破坏中国的发展。而印度旅游部长公开说“游客被强奸是个人行为”,如此漠视游客安全和人权的言论,西方却沉默不语,这种“东方主义”的双标,从未如此赤裸,充分暴露了西方的虚伪和偏见。
四、历史轮回:被“喜爱”从来不是荣耀
回看历史,处处都是西方列强的丑恶嘴脸和对东方国家的残酷掠夺。1829年,西方在中国走私鸦片,同年英国诞生第一条铁路,他们用中国的白银铸就了自己的工业革命,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而中国却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罗斯福祖父在华大发横财,趁中国病,要中国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43年,史迪威盛赞中国军民,但10年后美国就封锁台湾海峡,用中国时捧上天,不用时踩下地,将台湾视为遏制中国的棋子,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再看今日印度,虽然被西方“偏爱”,但实则陷入了困境。军购开支全球第三,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国外武器,却买不来国防自主,70%的装备依赖进口,在军事上处处受制于人;IT外包冠绝全球,但在人工智能核心专利方面不足中国的1/10,在科技核心竞争力上远远落后,只是在为西方提供廉价的技术服务;被西方誉为“最大民主国家”,但37%的议员身背刑事指控,政治腐败问题严重,所谓的“民主”只是徒有其表。这哪里是“偏爱”?分明是把印度架在“民主火堆”上烧烤,印度在西方的“偏爱”下,正逐渐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
结语:警惕“被喜爱”的毒糖果
西方对印度的“甜蜜攻势”,早被历史验证过毒性。19世纪爱中国,爱的是一箱箱鸦片换走的真金白银,将中国变成了他们的经济殖民地;21世纪吹印度,吹的是用“民主锁链”捆住印度的发展手脚,让印度成为其在亚洲的战略工具。
那位总在印度腹泻的外国朋友,或许道破了真相:“每次从新德里飞北京,就像从黑白默片跳进彩色电影——但西方政客宁愿盯着黑白片做梦,也不敢承认彩色的光芒。”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政客却不愿承认中国的发展,依然沉浸在对印度的虚假幻想中。
当中国网友为“西方双标”愤怒时,不妨想想教员的那句话:“他们骂得越凶,说明我们越正确。”因为真正的强者,从不需要别人施舍的“喜爱”。而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想当初西方国家喜爱我们那样去喜爱他们!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