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蚕桑业也叫养蚕业,其中还包括桑树培育、种植、家蚕饲养、蚕丝加工等各种不同环节,是农耕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蚕桑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学会把野生的蚕收集在一起,用新鲜的桑树叶当作饲料,经过精心饲养,发展成为小规模
蚕桑业也叫养蚕业,其中还包括桑树培育、种植、家蚕饲养、蚕丝加工等各种不同环节,是农耕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蚕桑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学会把野生的蚕收集在一起,用新鲜的桑树叶当作饲料,经过精心饲养,发展成为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来生产蚕丝、蚕蛹。保暖性极好的蚕丝可以做成衣服用来御寒,蚕蛹富含蛋白质、脂肪,是最好的食用油料。在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的冬季,那些宝贵的蚕蛹,就成了人们最好的保命食物。
到了秦汉时期,伴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各地的农耕文化有了巨大发展,蚕桑业也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西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东西方陆上交通先河。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生产的各种精美丝绸逐渐走出国门,成了大宗出口的重要商品。满载丝绸的大小商队源源不断从都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经过今天的陕西、甘肃、新疆输入到中亚、欧洲等地。
大量来自东方世界精美的丝绸,在中亚、欧洲各地迅速引起了轰动,成为贵族们争相抢购的奢侈品。丝绸,也成为沟通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的桥梁纽带,商队所经过的各条道路被历代史学界称为丝绸之路。我国先进的蚕桑业技术,不仅传播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在南北朝时期前后,还传播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的蚕桑业,在我国南北方都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南方的苏浙地区和两广地区养殖规模最大,产量最多。蚕桑业主要目的是得到蚕丝、蚕蛹、蚕茧。蚕丝,是蚕幼虫吐出来的白色细丝,保温性、韧性都很高。蚕茧,是蚕幼虫吐丝形成的白色椭圆形结茧,也是获取蚕丝的重要原料。把收获的蚕茧放在水锅里,经过高温水煮,去除带有黏性的丝胶,用手工或缫丝机剥离,就可以得到白色的蚕丝。有人特意计算过,一个普通蚕茧的白丝,总长可以超过一千米。将六七根细小的蚕丝聚拢拧成一根丝线,再收集起来,就成为纺织丝绸的原料丝。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北京地区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人经营过蚕桑业。这是当年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通过养蚕,从中获取到了宝贵的蚕丝、蚕蛹,用来代替短缺的棉花和食用油,除了自用之外,剩余的还可以对外出售,换成急需的现金。直到1970年代末,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人利用业余时间,采摘新鲜的桑树叶子,在家里开始小规模的蚕桑养殖。
桑树是我国很常见的树种,属于桑科桑属落叶乔木,其树叶是家蚕最喜欢的饲料,所以也叫蚕桑。桑树雌雄异株,每年的春末夏初,雄性桑树开出淡黄色的花穗,花谢之后不结果;雌性开花结出的果穗就是白色、黑色的桑葚,因此也叫桑椹树。其树叶外形呈现宽卵形,底部较宽,顶端较尖,四周为锯齿状,健康的树叶外形美观,富有光泽。桑树生命力旺盛,对于土壤环境要求不高,适应性极强,不管是高温多雨的两广地区,还是半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都能正常生长。树干生长速度比较快,十来年时间就能长到十多米高,直径30多厘米。其木质坚硬,是有名的硬木之一。
郎世宁等绘《亲蚕图》局部
蚕桑业第一步是幼蚕孵化,每年的春末夏初,人们把精心保存好的蚕卵找出来,放在一个干净的纸箱里,在温暖朝阳的正房里进行自然孵化。蚕卵,是蚕雌蛾产下的灰黑色细小卵粒,体积和小米粒相近,每只雌蛾一次可以产下四五百粒卵。只要室内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左右,两三天就可以孵化出很多灰白色的幼蚕。仔细观看,它们的个头儿也就两三毫米长,像一条条小线头儿。这时的幼蚕的胃口还不太健全,只适合添加一些最鲜嫩的桑叶,每天所需的食量也不多。由于幼蚕体质比较脆弱,要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直接照射,就可以防止晒伤。为了保证幼蚕有充足的营养,每天需要添加两三次桑叶。
新鲜的桑叶富含蛋白质,幼蚕进食后很容易消化。在充足的食料保证的情况下,五六天时间,就会长到三四厘米长。食量也逐渐开始增大,通过半透明的身体,可以看见里面有物体在轻轻蠕动。小心翼翼拿起一条蚕,放在手心里,感觉它浑身软绵绵,很好玩儿。这时的蚕,开始进入短暂的休眠状态。一次性吃饱后就不再进食,需要一连睡觉休息二十四小时左右。醒来后,身体开始脱下一层皮。每次脱皮后,身体就要长大一些。
饲养期间,注意的事情很多,采摘桑叶时,不要选择在清晨时间。这时的桑叶上带着很多露水,叶面带有大量灰尘和细菌,蚕吃了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要在早上八九点钟以后采摘,这个时间段在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桑叶上的露水早已经干了,附带的灰尘大量减少,最适合采摘。尽量选那些新长出来的嫩叶,其鲜嫩多汁,叶纤维较少,蚕进食后很容易被消化。每天吃剩下的桑叶,要及时清理出去,同时添加新鲜的,防止时间过长桑叶与粪便混合一起腐烂变质,影响蚕体质健康。个别蚕生病后,会直接导致体质下降,不再进食,曲卷成一团,身体渐渐变黄。遇上这种情况,马上把病蚕及其粪便全部清理出去,以免相互交叉感染。
家里现有的闲置门板和长期不用的锅盖,都是放养蚕比较合适的用具。最好的方法,把桑叶放在大筛子里。蚕进食后,排出来的粪便,通过筛子眼儿掉在地上。每天晚上要把吃剩下的桑叶全部清理出来,换上新鲜的,就可以达到卫生标准了。蚕排泄出来的粪便,俗称蚕屎。南方人叫作蚕砂豆,是桑叶消化后产生的化合物质,这是一种难得的天然中药,外观为黑绿色,体积如同绿豆般大小。成年蚕粪便颗粒大小十分均匀,质量最好,不仅可以当作最佳的农家肥料,还是制作药枕的好原料。与传统荞麦皮做的枕头比较,这种药枕,更具有瓷实、不易塌陷、免清洗、经久耐用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安神理气,促进睡眠的功效。
从幼蚕饲养到吐丝结茧,需要一个多月时间。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半个多月左右开始逐渐吐丝。将门板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室内,把要吐丝的蚕放在上面,在特有的天性引导下,开始从嘴里慢慢吐出一缕缕的白丝。它们不分昼夜,辛勤劳作,一会儿抬起头,一会儿又低下头,把白色的蚕丝铺在门板上。几天下来,门板上被一层薄厚均匀的白色细丝所覆盖。吐丝完毕之后,人们把蚕丝从门板上揭下来,在阳光下晒几个小时去除潮气、异味,在炕席上摊开,平整折叠好,留作秋季以后替代棉花做成御寒的蚕丝棉衣。其保温性极好,到了寒冷的冬季,将用薄薄的两层蚕丝代替棉花做成的棉衣穿在身上,感觉十分轻便,保暖性比棉花还要好,身上总有一股热乎乎的感觉。用蚕丝代替棉花做棉衣、棉被,解决了当时一部分人穿衣难的大问题。
蚕吐完丝后两三天,会变成宝贵的蚕蛹,当地人称之为叮叮转儿。蚕蛹的外形像个纺锤,呈现咖啡色,长度约两厘米,直径约一厘米,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含油量很高,可以代替食用油来炒菜、做汤。生产队那个特殊年代,家庭用各种食用油数量都比较少,这时候养蚕户家里的蚕蛹就派上了大用场。大锅烧热后,不用放任何食用油。放进四五个蚕蛹,用铁铲子不停来回翻动。高温之下,不一会儿,蚕蛹自身就渗出很多亮光光的油脂。加上葱花、大酱,一阵紧张忙碌后,很快就做出个蚕蛹熬白菜。那个味道吃起来,感觉比今天高档食用油做出的菜还要香。
提炼蚕蛹油方法很简单,先用清水把一大碗蚕蛹洗干净,去除水分,放在大碗里备用。灶台下一阵猛火,锅烧热了以后,不用放任何食用油,把蚕蛹放进去,用铲子慢慢翻炒,看到火力不足了,赶紧向灶台下添加一把柴草。高温下,蚕蛹自身的油脂很快被大量炙烤出来。只见锅里一缕缕青烟慢慢升腾起来,光亮的油脂很快聚集到锅底。用小勺子一点一点全部舀出来,放到一只小碗里,等到油脂慢慢冷却之后,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保存好,就成为优质的食用油。
手里的铲子继续不紧不慢来回翻炒,几分钟后蚕蛹的油脂被全部榨出来后,再均匀撒上少量细盐粉,装在盘子里端上桌子。用筷子夹起来一个炒熟的蚕蛹放进嘴里,一边嚼,一边慢慢品味。感觉到其质感丝滑、细腻,还伴有一股奇香的味道,充满整个口腔。简直比过年时候吃的猪肉炖粉条还要鲜美很多,让人回味无穷,永生难忘。
作者✎王安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9月刊】
来源:北京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