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年,“抗炎饮食”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许多博主都在介绍各种“抗炎食物”推荐各种“抗炎饮食清单”,蓝莓、树莓、黑莓、橄榄油、三文鱼、沙丁鱼、西兰花……都是清单中的“常客”。不少人都说“抗炎饮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炎症感染风险,甚至可以减少
最近几年,“抗炎饮食”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许多博主都在介绍各种“抗炎食物”推荐各种“抗炎饮食清单”,蓝莓、树莓、黑莓、橄榄油、三文鱼、沙丁鱼、西兰花……都是清单中的“常客”。不少人都说“抗炎饮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炎症感染风险,甚至可以减少患癌概率。
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抗炎饮食”和“促炎饮食”也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风靡全球。这不,最近一份综合自哈佛医学院《抗炎食物金字塔》+英国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的“全球抗炎食物Top 20”榜单刷屏全网、引发广泛关注。
火遍全网的“抗炎饮食”,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抗炎饮食”抗的是什么“炎”?真的存在“抗炎饮食”吗?“抗炎饮食”真的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
“抗炎饮食”抗的“炎”是什么?
说到“炎症”,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生病发炎,所以自然而然就会觉得“抗炎饮食”是好的。那么,抗炎饮食中的“炎”到底是什么?跟我们平时说的“炎症”“发炎”是一样的吗?其实,抗炎饮食中的“炎”与我们常说的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炎症”“伤口发炎”并不相同。
平时伤口发炎、炎症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Acute Inflammation),一般发生在身体被细菌感染或者受到外力损伤时,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能够清除侵入的病毒、细菌,帮助身体修复。
急性炎症通常反应比较迅猛,当时可能会很难受,但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不小心擦伤后,我们会感受到伤口周围红、肿、热、痛,这就是身体正在发炎的外在表现,但很快就好了。
而抗炎饮食中的“炎”是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它是我们身体在压力或应激状态下产生的低水平炎症反应。这种炎症特点是,产生的影响非常小,润物细无声,平时一般很难被人察觉到,但持续的时间会比较久,可在几个月或几年内逐渐发展,并对我们的身体造成缓慢而微小的影响。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慢性炎症反应也会慢慢地给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很多研究发现慢性炎症与很多慢性病相关,所以就有了“抗炎饮食”的说法。
绿茶凭什么成为“抗炎佳饮”?
小编仔细翻阅发现,在“茶类”一栏中绿茶赫然在列!与此同时,绿茶的特殊形态抹茶也被提名,根据《抹茶》(国家标准GB/T 34778-2017)明确规定如下:
从工艺上来说,抹茶确实算得上是特殊形态的绿茶,只不过原料茶树不似普通绿茶对光照要求高,且要提前对茶树进行遮阴覆盖促进叶绿素、氨基酸的增加,减轻苦涩味。那么问题来了,绿茶及绿茶的特殊形态抹茶凭什么能成为唯二跻身“全球抗炎食物Top 20”的茶类和茶产品?
绿茶究竟是如何靠实力“抗炎”的!
据悉,绿茶等抗炎食物抗的“炎”是指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INF等诸多细胞因子在压力或应激状态下过量产生的慢性低度炎症。
而饮食炎症指数得分低的绿茶、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花青素、黄酮醇、β-胡萝卜素等食物抗炎特性佳,日常经常食用利于身体形成抗炎内环境,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因此,具有抗炎生物活性的饮食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而绿茶之所以位列全球抗炎食物榜,主要与核心抗炎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息息相关。
EGCG是如何凭实力抗炎的?
众所周知,喝茶养生的最大功臣就是被称为“天然抗氧灵”的茶多酚,抗炎效果突出。而绿茶作为六大茶类中唯一不经发酵的茶类,大量保留了茶多酚物质。
湖南农业大学杨伟丽教授团队曾以同一原料(产地、品种、嫩度一致)加工成六大茶类,内含物质的测定结果证实了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遥遥领先于其余五大茶类。
而儿茶素占据了茶多酚总量的60%~80%,儿茶素中的“扛把子”——EGCG有助调整炎症信号通路、抑制促炎因子的的释放、降低炎症相关标志物的水平。另有科学研究表明,EGCG对人体内的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有抑制作用,这个炎症标志物水平的降低对预防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有积极作用。
诸多研究实锤了绿茶成为“全球抗炎食物Top 20”唯一上榜饮料,EGCG功不可没!
立夏刚过气温日渐攀升,绿茶不仅是消暑佳饮,更是对抗慢性炎症的“天然武器”。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亲身体会了茶叶放松心情、提振精神的功效。茶树固有的镇静作用使茶水——茶树叶制成的饮品——不再局限于解渴之用,它还被用于帮助冥想,舒缓神经或者是简单的放松。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喝茶能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浓度。关于饮茶具有长期健康益处的证据也正逐步浮现:每天饮用至少100毫升(约半杯)的绿茶似乎可以降低患抑郁症和失智症的风险。茶可是一笔大生意。它是全球最常饮用的饮料之一,并且整个茶产业正在崛起。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预测,全球绿茶产量将每年增长7.5%,到2027年达到360万吨。
中国每年消费量最大的茶类,是绿茶,占到全部茶类的七成以上。早上起来泡一杯绿茶,是很多中国人的习惯。为什么绿茶的普及率这么高?
首先绿
茶的历史最悠久,其它五大基础茶类都是在绿茶基础上演变而来。其次,绿茶不发酵的特性,极大程度保留了茶树鲜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等活性成分,喝起来滋味鲜爽清醇,香气清鲜高长。常喝绿茶,不仅是个习惯问题,更对身体有一定好处。来看看喝绿茶,有哪些作用吧?
减压解乏
鲜嫩的绿茶,含较高的茶氨酸以及维生素C,能促进人体分泌出对抗紧张压力的荷尔蒙。
茶氨酸的安神作用,能在喝茶提神的一段之间后,抑制人体的过度兴奋,产生舒服的平静感。
茶中的咖啡碱可促进排尿,同时排出过量的乳酸,有助于使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有研究人员发表研究说,在韩国的健康人群中,习惯日常饮用绿茶的人一生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不喝茶的人低21%。
Borgwardt认为这项韩国研究表明茶的作用是“相对明显的”,与每周运动2.5小时效果相当。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饮用绿茶或能降低痴呆的风险。
降低患癌风险
不发酵的绿茶保持了茶叶中原有的多酚类物质,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胺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且有强大的清除自由基作用,降低自由基对细胞中相关DNA的损害。
自由基相当于生化反应的中间产物,我们人体每天都会产生很多自由基,这是正常现象,但不能过多。已有明显证据显示自由基因不稳定状态,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其中癌症就是最严重的一种。常喝绿茶,清除体内自由基,能够降低患癌风险。
茶具有精神安抚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儿茶素——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抗氧化剂,占烘干绿茶茶叶重量的42%,L-茶氨酸约占3%。EGCG被认为可以使人更加平静,单独服食能够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L-茶氨酸与咖啡因一同食用时具有类似作用。在绿茶中含量高达5%的咖啡因可改善情绪,提高警觉性和认知能力。
2007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心理学家Andrew Steptoe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究茶的放松效果是来源于直接的生物学作用,还是来源于喝茶时的具体场景,譬如安静地坐下来休息。Steptoe团队研究了饮用红茶对于健康男性的作用,茶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从高压任务中恢复过来。
提神醒脑
“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草换梦回”,陆游在《试茶》一诗中,就提到了茶叶的提神醒脑作用,那时候的茶,就是蒸青绿茶。茶叶之所以提神,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而且相同克重的情况下,含量比咖啡豆还要高。
咖啡碱能在一定程度上兴奋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起到提神醒脑、思维敏捷的效果。茶的发展与佛学发展分不开,古代很多寺庙都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习惯,尤其是僧人打坐修行时,时间太久容易疲倦犯困,一杯茶则是很好的饮品,帮助他们集中精神,禅修思考。
研究人员也开始探索茶的有益作用究竟来自于哪些成分。有关茶叶核心成分的分析表明,L-茶氨酸和EGCG可以单独发挥作用,也能与咖啡因产生协同效应。
保持心脑血管健康
绿茶中的茶多酚,能够降低纤维蛋白原,这是引发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因子。常喝绿茶,能促进人体脂肪代谢,对血脂的减少有很大的意义。绿茶的另一个主要成分——EGCG似乎也是促使茶产生精神安抚作用的因素之一。该研究表明,含EGCG饮料能够促进精神放松和保持专注。
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表明,EGCG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大脑,并可能通过改善血管状态和促进一氧化氮供应来改善认知功能。Borgwardt表示,目前没有理由不鼓励健康人群将喝茶作为改善情绪、提高注意力的手段。他说,在调节情绪方面,喝茶可以作为运动的一种更轻松的补充,甚至作为替代。 “为什么不喝一杯好茶呢?”他说;“这比一周跑三次容易多了!”
茶水漱口防龋齿
绿茶中的氟、多酚类物质对牙齿有益,还能有效抑制钙质的减少,对预防龋齿、护齿、固齿,都是有帮助的。经常用茶水漱口,龋齿率能大大降低,同时还可有效清除口臭,清新口气。
促进消化唐代的《本草拾遗》中,对茶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主要是因为饮茶有促进消化的效果。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加速食物的消化。此外绿茶中的多种化合物,都有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大鱼大肉过后,建议喝一盏绿茶来清清肠胃。
减少辐射伤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的能力。相关临床试验证实,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轻度放射病,如白血球减少,此时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康复,效果很好。在实际生活中,上班族往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而且现代人看手机很多,不自觉就会受到辐射伤害,绿茶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首选的饮品了。
常喝茶的人显年轻
有没有发现,爱喝茶的人在同龄人中更显年轻?因为自由基被控制之后,皮肤的气色会变好。而且人体的衰老和疾病,很大程度上与人体中过量的自由基有关。绿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力和生理活性,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趁着抗炎饮食的热潮,赶紧把绿茶加入你的健康清单!但切记不宜贪杯,绿茶除了富含抗炎活性突出的EGCG,咖啡碱含量也不低,过量饮用可能摄入过多咖啡碱。
这可能造成尿频、尿急、心慌、失眠少梦等负面影响,适量喝绿茶有助抗炎,超量饮用反而不利身体健康!另外,体寒、肠胃虚弱者最好少饮或不饮性寒凉的绿茶~
中国最有名的绿茶,你知道几款?
我国绿茶生产历史最久,品类最多,多达四五百种。绿茶是众多茶叶中的大宗,也是深受古人爱好的日常饮品。今天盘点的十款历史悠久的绿茶,最老的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1、蒙顶甘露
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被宋哲宗封为“甘露普慧禅师”的吴理真亲手植茶树七株于蒙山五峰之中。“其叶细长而嫩,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
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之一,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产于四川名山县的蒙山,此茶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后失传,1959年在总结宋代“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
蒙顶茶是中国传统绿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产地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蒙顶茶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其中最顶级的当属甘露、黄芽。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杨烨的《膳夫经手录》说:“蜀茶得名蒙顶,元和(唐宪宗年号)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是以蒙顶先后之人竟栽茶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见当时蒙顶茶之兴旺、之珍贵,而且成了“蜀茶”的代表,蜀茶皆因蒙顶而出名。
蒙顶茶并非某一种茶,而是指以蒙顶山为核心一片区域内所产的茶叶,其中尤以
蒙顶甘露与蒙顶黄芽为贵——前者是未经发酵的绿茶,茶汤鲜爽如甘霖天降;后者则是轻发酵的黄茶,口感温和,入口有回甘。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特产蒙顶甘露、蒙顶黄芽。其中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优绿茶、卷曲型茶的代表。
蒙顶茶园
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现存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建筑古刹,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成为贡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是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是蒙顶山独有的掺茶技艺。又有“禹贡蒙顶”之称。
2、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产于江西省庐山,始于东汉,历史悠久。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当时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各寺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谷,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名云雾茶。”
庐山云雾是绿茶的一种,由于其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了叶厚,毫多,醇甘耐泡的特点。所以庐山云雾茶虽与西湖龙井同属于绿茶,却不似西湖龙井那般清爽鲜香,而是多了一番醇厚之感,更是让品茗者回味无穷。
庐山云雾茶成名于宋代,为贡茶。到了明、清时代,生产更盛。黄宗羲《匡庐游录》中记载:“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这表明当时茶叶已经商品化,并且是山民(包括僧尼)的主要经济来源,甚至是唯一可以换取钱币、养家糊口的物产。
1949年后,庐山云雾茶更成为全国名茶之一。庐山云雾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因产自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而得名。宋代开始被列为“贡茶”。云雾茶风味独特,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
通常用“六绝”来形容庐山云雾茶,即“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3、金奖惠明茶
金奖惠明茶产于浙江省景宁县,最初产地在赤木山麓际头、惠明寺一带,初唐时有高僧惠明到景宁建寺,寺因僧得名,茶因寺得名。为恢复性历史名茶,1971年恢复创制成功。
惠明茶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在唐朝时畲族老人雷太祖在赤木山偏僻地种茶。据县志记载: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诗人严用光的《惠明茶歌》有“入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的句子。
1915年,惠明茶参加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博览大会,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褒章和一等证书。自此之后,惠明茶名扬四海,誉满全球。
4、径山茶
径山茶始产于唐,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径山开寺僧法钦“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径山茶声名鹊起于宋,宋代翰林院学士叶清臣,曾考察过浙江许多茶区,在他的《文集》中肯定“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
元、明、清时的径山茶仍享誉不衰。径山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一带,为恢复历史名茶,在唐代首创,1978年开始恢复生产。径山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据《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
径山茶为条索纤细的卷曲型毛峰,特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通风摊放、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精细揉捻,最后经炭火烘干制作而成。其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爽;
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用玻璃杯冲泡一杯径山茶,就会品尝到它的真色、真香、真味及其真态。
5、阳羡雪芽
阳羡雪芽产于江苏省宜兴市,为历史名茶,恢复于1984年。依据苏轼“雪芽我为求阳羡”的诗句而命名。
关于阳羡雪芽,历史上众多诗人茶客都留下了不少笔墨。一生爱茶成癖的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可见阳羡茶在唐代颇有声誉。
江苏宜兴在唐代曾是著名贡茶产地,但当时均为团饼茶。宋代演变为蒸青散茶,后因建茶兴起而日益衰落,阳羡贡茶仅有其名而已,直到清代贡茶制法全部失传,于1985年重新创制成功。
6、西湖龙井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说明龙井自唐朝就开始产茶。而以“龙井”称茶名始于宋朝,到清朝才真正扬名。
西湖龙井茶一直被冠以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而乾隆皇帝亲口御封“御前十八棵”更是珍品中的极品,每年产量据说只有二两,可以说有市无价。
从此,龙井茶更加身价大振,名扬天下,有“黄金芽”、“无双品”之称。历史上,按产地分狮、龙、云、虎、梅五个字号,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
除了“御前十八棵”以外核心产区的明前特级西湖龙井,近年价格都在每斤3000元往上,在绿茶里可以说是最贵的了。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素有“绿茶皇后”之称。
西湖龙井茶园。
西湖龙井茶产区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龙井群体品种、龙井43、龙井长叶等。西湖龙井茶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个等级。
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绿润、匀整,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嫩绿明亮。高级龙井茶向来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佳茗之美誉。
7、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以及周边的黄山区、徽州区、休宁县,为历史名茶,创制于清光绪年间。
黄山地区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再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层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这样的地理环境,正是茶树生长的乐园。
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山毛峰的品质形成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条件。
黄山毛峰茶属于绿茶,品质优异,为茶中珍品。特级黄山毛峰茶形如雀、匀齐壮实、锋毫显露,色显嫩绿泛象牙色,鱼叶金黄,香气馥郁持久。
汤色呈嫩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
每年清明谷雨
,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
入杯冲泡雾气结顶
,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黄金片”和“象牙色”是黄山毛峰的两大特征。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
8、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创制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这里名为太平县,故所产的茶称为“太平茶”当时,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在高山茶园内专门选摘壮挺的一芽二叶,精心制作成茶。由此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所产的茶叶品质为尖茶之魁,而茶叶制作技艺首创者又名“魁成”,因而以“太平猴魁”命名。
安徽和福建一样,是一个产茶的大省,所出产的名茶也非常多,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涌溪火青、霍山黄芽、祁门红茶等等。事实上一种名茶产在安徽,多少有些“既生瑜何生亮”、难以傲视群雄的感觉。
太平猴魁为我国“尖茶之冠”,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
太平猴魁,中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太平猴魁在绿茶中辨识度非常高。此茶制作工艺采用人工捏尖,成品茶叶长5-7cm,是一般绿茶的三倍长。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
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太平猴魁在1912年经太平茶商刘敬之推荐,陈列于南京南洋劝业会和农商部,获得优质奖。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及“万人品茶”专用茶等荣誉,1955年,太平猴魁再次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太平猴魁获得“绿茶茶王”称号,并以50克陆万壹仟元的价格拍卖成功。 作为烘青绿茶的名品,太平猴魁在众多绿茶品类中特色鲜明。其色、香、味、形独具一格,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
外形上两叶抱芽,芽头包在两片叶子之间,讲究平扁挺直,素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中间叶脉绿中隐红,人称“红丝线”。因为当地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而且茶树品种以色泽深绿、毫毛多的柿大茶为主,故成品太平猴魁叶色苍绿,白毫隐伏。
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在明澈嫩绿的茶汁之中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可体会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有独特的“猴韵”。用玻璃杯来冲泡太平猴魁是最佳选择,竖直的玻璃杯能够很好地约束茶叶不移位,方便观察和欣赏冲泡后的整个过程。
一般比较合适的用量是三到五克(15-20根左右)为宜,这样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水过之则淡,茶过之则苦。将茶叶统一整理成根部朝下的姿势放入杯中,利用自然的重力来让茶叶冲泡后,依然保持根部朝下的状态。
采用下投法,待水温降至90度左右时,即可注水,注水时壶嘴低就,只朝玻璃杯或盖碗边缘一个固定的点注水。第一次注水时切勿一次性加满,一半即可,以避免过多的水打乱茶叶的垂直状态,等让茶叶自行慢慢舒展开来后,才能第二次注水,注水离杯沿1厘米至2厘米处即可,少顷,即可品饮了。
9、六安瓜片
大别山,是北方产茶的重要山脉
六安瓜片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明朝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
六安瓜片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明朝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因茶叶形似瓜子而得名,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
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10、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产于苏州吴中区太湖畔的东洞庭山、西洞庭山(本地人俗称东、西山),为历史名茶,碧螺春早在唐朝时已成贡品,创制于明末清初。东山、西山紧挨着太湖,风景优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核心产区采用的是茶果间作的模式,茶树与桃、杏、李、枇杷、杨梅、橘等果树混栽,又被太湖氤氲的水汽所滋养,茶吸果香,花窨茶味。洞庭碧螺春俗称“吓煞人香”,这种香气就是花果香。
作为名优绿茶来说,正宗碧螺春的香气是偏淡的。它并没有乌龙茶焙火后那样高扬的香气。洞庭碧螺春的香气更趋于柔和,有淡淡的花果香,清甜鲜爽,细细品味,有丝丝回甘。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此茶还有个别名
“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明前碧螺贵如金,七万个嫩芽才换来一斤碧螺春,故而碧螺春又称为“功夫茶”、“新血茶”。
注: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来源:泽青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