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炎,香港动作片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6 16:06 1

摘要:前文聊过,大家心目中更认可的武侠动作片新潮流的引导者是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以及张彻执导的《独臂刀》。那是因为这两部片都是邵氏出品,而邵氏是大厂,影响力与宣传都做到很到位,于是引导了大家相信了它们的说法,相信了是《大醉侠》与《独臂刀》是起点。《云海玉弓缘》成了

2021年12月30日,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成功举办,其中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以前的“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是吕其明、张鑫炎、李前宽。

其中,吕其明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经典电影歌曲的作曲家,张鑫炎是《少林寺》等经典影片的导演,李前宽是《开国大典》等经典影片的导演。

为其颁奖的分别是李宇春、吴京、刘烨。其中,吴京对应了张鑫炎。吴京在致敬宣讲中,称张导是自己电影生涯的引路人。

正是张鑫炎执导的《功夫小子闯情关》,发掘了李连杰的这位小师弟,一手将他带入了影视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吴京有理由感谢张鑫炎。

其实,早在2014年的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张鑫炎已经获得了金像奖的终身成就奖。亲自到张鑫炎家里为他颁奖的正是李连杰。

张鑫炎是《少林寺》的导演,李连杰则是主演。李连杰饮誉全球,张鑫炎是第一手发掘者。

两次获得华语影坛最高电影奖的终身成就奖,为他颁奖或致敬宣讲的,也都是自己发掘的最成功的电影人。

张鑫炎,这一生足够辉煌灿烂,值了。

不过,本文重点要说的还不是《少林寺》与《功夫小子闯情关》,而是古早版的《云海玉弓缘》,上映于1966年1月20日。

这也是张鑫炎首开先风,一手掀起了香港电影动作片的新时代。发掘李连杰这些都是很后来的事了。

前文聊过,大家心目中更认可的武侠动作片新潮流的引导者是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以及张彻执导的《独臂刀》。那是因为这两部片都是邵氏出品,而邵氏是大厂,影响力与宣传都做到很到位,于是引导了大家相信了它们的说法,相信了是《大醉侠》与《独臂刀》是起点。《云海玉弓缘》成了“曼德拉效应”里的牺牲品。

前文说梁羽生、金庸开启的新武侠小说浪潮,改编他们的作品自然也是新武侠动作片,甚至这个说法也不太精准。

早在1958年,胡鹏就执导过《射雕英雄传》,由曹达华、容小意主演。同年,由李晨风执导的《碧血剑》也上映了,主演同为曹达华。

1960年,李化执导,谢贤主演的《神雕侠侣》上映。谢贤,2022年凭借《杀出个黄昏》获得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金像奖获奖年龄最年长的影帝。不过,这次获奖,更像对他终身成就的一次总结,早年年轻时,他就是香港的当红小生,嘉禾刚成立时,他就是挑大梁者。对于后辈来说,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儿子谢霆锋。

1860年,还有李晨风执导、张瑛主演的《书剑恩仇录》上映。1961年,有李化执导的《鸳鸯刀》。

这些作品,全是新派武侠的代表,全是金庸小说。但是风格嘛,却是典型的旧派武侠风貌,无论服道化,还是演绎方式,都是旧做派。即便是金庸本人做编辑,也毫无用处。

扭转风潮的,还得要靠有魄力有新思维的导演。

这个天选之人,就是张鑫炎。

张鑫炎,1934年6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少年移居香港。

这种导演,一般思想多少有些偏右,对国内的认知有偏颇,没有好感。可是,张鑫炎却不,他思想偏左。

1950年,16岁的张鑫炎进入国联电影公司,第二年又到香港南洋片场学习洗印技术和剪辑。学成之后,于1957年加盟长城电影公司,虽然不能和当时比较大的电影公司相比,不过长城电影公司的环境非常好,创作的电影没有血腥和色情。张鑫炎先是担任影片剪辑,操刀过大量作品,关德兴版《黄飞鸿》,很多部就出自他的剪刀,也让他对黄飞鸿的侠义有深入的研究。幕后的工作,练就了他不俗的电影技法,对电影也有了新的认识。后来,开始做副导演,由幕后转向前台。

在就职长城电影期间,金庸、梁羽生也入职了进来,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事。金庸做导演拍摄的《王老虎抢亲》,也是张鑫炎担任的剪辑。当然了,金庸入职长城,主要是为了泡妞,是盯着长城公主夏梦来的。因此对于人际交往之类的事,就不太放在心上。张鑫炎与梁羽生也因此关系更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恰好,张鑫炎原本也更喜欢梁羽生的小说,是他的书迷。这为他后来改编梁羽生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武侠电影,关德兴是第一代黄飞鸿,张鑫炎早期亲手剪辑过多部关德兴版《黄飞鸿》,经历过这些影片的诞生,他也非常喜欢关德兴版黄飞鸿,他认为那是真正的“侠”,只要坏人一跪下认错,黄飞鸿就会饶恕他。击败敌人的,不仅靠打打杀杀,更应该以武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侠”也为他后期创作武侠电影带来很大的帮助。

1960年,张鑫炎凭借文艺片《佳人有约》,担任副导演,成功从幕后走上前台,开始电影导演之旅。他之前磨砺的电影技术,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

60年代的香港影坛,许多导演受到日本武士电影的影响,开始对武侠片的拍摄进行新的探索。我们前文也说过,胡金铨受黑泽明的影响就非常明显,而张彻则深受美日本反映武士道精神的影片及美国西部片的影响。胡金铨与张彻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活学活用,很快在摸索中确立了他们自己的风格。那些日本元素甚至都成为了他们自己的标签,只有深入探究,才会发现有迹可循,在日本电影里能够找到踪迹。

张鑫炎作为新导演,也是其中探索者之一,甚至比张彻他们更早。

1965年,张鑫炎开始对武侠片进行尝试,与其他导演一窝蜂地喜欢金庸小说相比,张导将目标瞄准了梁羽生的代表作《云海玉弓缘》。毕竟,是自己好哥们的作品嘛。

张鑫炎很清楚自己要改编的是新派武侠,他对梁著中的狭义精神有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他拍摄本片,一改旧派武侠片的神怪玄幻,动作因凌空蹈虚、隔空打物而过于虚假的作风,而讲究写实,讲究真功夫,平实地描写情节,着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用武打来反映人物的情感,让角色不再流于浅显化。

那什么是新派武侠呢?与旧派武侠小说对比,摒弃了一味的复仇与嗜杀的倾向,而是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金庸更是提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彻底将武侠提升到了民族大义之上。

张鑫炎就在本片中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注重角色的喜怒哀乐,人物不再脸谱化,侠义精神有了具体的依托,不愧是开了先风。片中塑造的几个角色,性格鲜明,有棱有角,既可信又可爱。

随着这部《云海玉弓缘》的上映,中国武侠片的发展,也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当时,为了呈现梁羽生小说中奇幻的打斗,张鑫炎在这部《云海玉弓缘》中,加入了大量的特技打斗场景,并邀请了专业武师完成。

时年,张鑫炎31岁。他找来了同为31岁的动作指导刘家良,以及唐佳,来为本片编排专业动作。有关这两位的江湖地位,前文也已经有过详细描写了。(从李小龙到董玮,香港动作指导的代际更替)

这可是1966年呢。要知道,多年后,李小龙崛起,罗维作为导演,也只是负责文戏,一到武戏,罗维就躲一边听着广播去赌马了,将武打动作交给演员自己去打,让李小龙他们自己看着办。

罗维这样的做法,按说会导致动作与剧情的严重割裂。但好在李小龙有自己的武术思想,甚至对于整部电影都有自己的思考,这才保证了《唐山大兄》与《精武门》的没有拉胯。

因为张鑫炎的认真,该片中不仅首次大胆出现了吊“威亚”技术,还让动作戏与角色充分配合,文戏与武戏完全统一起来。对于新技术,也完全采取鼓励的方式,大胆放手刘家良他们去试。

威压技术的应用,片中谷之华“凌空击剑”的场面,可把整个香港影坛都给看傻了,堪称开创了武打片的新纪元。那时候的刘家良,还叫刘嘉良,大概是“嘉”字比“家”字看着更雅致一点吧,后来才回到本家的辈分。

正是唐佳与刘家良精彩的的动作设计,他们的先锋精神,使得《云海玉弓缘》成为了新武侠动作片的源头。这也是香港影史上首次在字幕里打出“武术指导”这个概念来,开了先风。在这之前,武术指导一直遵循戏剧里的说法,被称为“武行”,动作演员要么做替身,要么做龙套,基本上没有存在感。

《云海玉弓缘》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动作片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影片上映后,引起了一片轰动。该片中,唐佳与刘家良带领专业武师团队配合演员,共同完成动作场景的拍摄模式,受到了当时不少电影公司的青睐,之后更是成为了动作港片的一种主流运营模式。

而片中上天入地的吊威亚打斗场景,更是被之后的徐克、程小东等人发扬光大,成为了香港新派武侠片中的一大特色。

唐佳、刘家良也因为此片被邵氏看中,被挖去辅佐张彻,这才有了1年后的《独臂刀》。唐佳、刘家良也因此成了张彻的御用动作设计,辅佐他多年,直到张彻式微。

唐佳与刘家良也发展成为了大咖,唐佳的“唐家班”与刘家良的“刘家班”,也为香港动作片培养了不少人才。刘家良,还撑起了香港动作派别里的“硬桥硬马”一派,与袁和平、洪金宝等人的“花拳绣腿”派相抗衡。

至于张鑫炎与刘家良的羁绊。也值得多说一嘴。

2000年左右,张鑫炎拿到了梁羽生《七剑下天山》的改编版权,还筹到500万美元的投资,但后来因为“911”及影片可能涉及的民族问题,导致电影无疾而终。

张鑫炎深以为憾,常与老朋友徐克说起这事。正是张鑫炎,把《少林寺》的主演李连杰介绍给了徐克,使两人试水了一部《龙行天下》,后来又拍了《黄飞鸿》系列等,彻底捧红了李连杰。

徐克原本极力想帮老友完成此愿,谁知在探讨过程中徐克的兴趣越来越大,最后决定由自己拍电影版《七剑》,张鑫炎拍电视剧版《七剑》。但张鑫炎觉得他和徐克的创作理念存在差异,即便一个拍电影一个拍电视剧,还是可能发生分歧。当年徐克请武侠宗师胡金铨拍《笑傲江湖》,胡金铨的慢工出细活、极致考古癖与徐克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无法调和,最终闹得不欢而散,甚至胡金铨的好友李翰祥一度喊出“宁可饿死,也不与徐克合作”的宣言。

张鑫炎那时已70多岁,人情世故智慧练达,他最终决定把《七剑》全部交给徐克,自己只隐居幕后起牵线帮忙的作用。在张鑫炎的影响下,梁羽生对徐克的改编采取完全放手的信任状态。

以徐克的一贯做派和行事风格,他的《七剑》注定与原著关联不会很大,而会被深深打上徐克自己的标签和烙印。就像当年改编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一样,徐克把东方不败从一个武林怪杰变成一位绝代佳人,让金庸大为不满,以至对徐克说出“今后我们朋友照做,但合作就不必了”这样的话来。

因此,对于徐克而言,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只是一个蓝本,一个母题,他要做的是借“题”发挥,他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观念融进这个蓝本和母题中去。或者说,梁羽生的小说只不过是一个“体”的外壳,徐克自己的江湖才是“用”的根本。

徐克首先也是最感兴趣的是小说中七把剑的概念,他要把兵器和人的性格结合起来。其次他要借《七剑》向自己非常喜欢的黑泽明导演的电影《七武士》致敬,要把《七剑》拍成《七武士》那样兼具娱乐性和艺术性,具有影史重大意义的传世之作。

与《笑傲江湖》神秘浪漫的表现主义不同,《七剑》是偏写实的,徐克要的是一种纪录片风格,一种现场纪实感,一种真实的生活质感。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徐克版《七剑》惨败,计划中的六部曲,就此夭折。这也是徐克最后一部试验性质的作品。再往后,他就老老实实回到了熟悉的老路上,不再搞创新了。后来的《狄仁杰》系列,以及《龙门飞甲》等片,都是只利用现成的技术,将其发扬光大,至于创新,就付之阙如了。

《七剑》里的“七剑”之首“莫问剑”傅青主,饰演者是“功夫良”刘家良刘师傅。

可以说,《七剑》是张鑫炎与刘家良的共同收山之作。

演完《七剑》的傅青主,刘家良病倒。张大导演金盆洗手。

从40年前的《云海玉弓缘》,到2005年的《七剑》。梁羽生剧开头,梁羽生剧结尾。张鑫炎与刘家良两位大师的情缘有始有终,划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回说《云海玉弓缘》,小说改编成电影,情节上必须有所取舍。不然小说体量太大,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显然容纳不下。

原著中的主线是乔北溟武学秘籍与张丹峰的几世恩仇,金世遗最终成长为一代大侠。关于金世遗如何继承乔北溟武学精髓并且正邪合一的故事,电影没有交代。

影片故事是说:

“武林怪杰厉樊山在海外得到一部武林秘桫苦练修罗阴煞功,惹来武林中人垂涎。毒龙尊者盗窃时,巧遇孟神通和妻子正为此书和厉樊山恶斗。樊山夫妇为孟所杀,而孟妻则死於樊山弟之手。一部奇书却由孟神通与樊山弟各得半部。毒龙尊者截斗神通,不敌,幸亏岷山派掌门吕四娘和天山派掌门唐晓澜赶来相救,神通乘机逃去。廿年后,奇书再现江湖,江湖上再牵起一片腥风血雨……”

以上是豆瓣简介,过于简略,有些看不懂了。

稍微扩展一点,故事是说厉樊山偶得武林秘籍修罗阴煞功,惹来杀身之祸。孟神通携妻子,带着小女夜闯厉家。不仅夺走了上部秘籍,还想要铲草除根,杀死厉氏全家,幸得岷山派掌门吕四娘和天山派掌门唐晓澜相救,救下了厉樊山的独女厉胜男。

孟神通只顾得武林秘籍,误以为自己的女儿也已经死了,匆忙逃走。吕四娘收养了这个女孩,也就是后来的谷之华。不过谷之华为何姓谷,到底是谁收养了她,影片也没有交代。

藏在暗中的毒龙尊者目睹了这一切,但是没有出手相救,内疚不已。二十年后,他令弟子金世遗下山,想要惩治坏人,帮厉胜男报仇,由此展开了一段爱恨情仇。

传统武侠片,一般将故事集中于复仇与杀戮。而《云海玉弓缘》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爱情桥段。金世遗下山之后,周转于厉胜男与谷之华中间,难分取舍。

这也给观众们带来了他们最喜欢讨论的问题:金世遗最爱的是谷之华,还是厉胜男?

虽然电影的结局是,金世遗为救谷之华,与厉胜男成亲。可惜厉胜男也身受重伤,含笑而逝,只留下金世遗在坟前落寞的身影。然后,携手谷之华,转身离去。

但是每个观众的心中,还是有自己的答案和理解,他到底爱谁?谁也说不清楚。

在故事的结尾,孟神通假意向厉家认罪,实际暗藏杀心,想要夺取下部武功秘籍。而厉胜男的叔叔也暗设机关,想要暗杀孟神通报仇雪恨,双方都在混战中毙命。

两败俱伤的结局,既成全了江湖正义,同时也体现出人性关怀。俗话讲,冤冤相报何时了。

一个非常文艺的结尾,厉胜男的死更增添了巨大的悲剧性,将影片的艺术性大大提升,让观众看得欲罢不能,心有戚戚焉。这也是新派武侠动作片区别于旧派武侠片的根本标志。

新自然要有新的东西,内容与价值观的新才是真的新。动作设计还是其次。

传统武侠片,基本上是填充业余饭后的小甜点,属于插科打诨的爆米花,流于商业,拍得人不认真拍,看的人也不仔细看,是典型的“三俗”产品,也就是通俗、庸俗、媚俗。几无艺术价值可言。

而张鑫炎将《云海玉弓缘》的艺术价值大大提升了起来。到了胡金铨的《大醉侠》更进一步,胡大师一出手就是艺术片。加上张彻的《独臂刀》。他们一起新型武侠动作片的调性彻底被提升了出来,摒弃了传统武侠片的雕虫小技。

与张鑫炎合作执导《云海玉弓缘》的是演员傅奇,他也是片中主人公金世遗的扮演者。当年的金庸《王老虎招亲》里的小生傅奇,现在既导又演,以演为主。

傅奇身材高大,相貌俊朗,风度儒雅,出演的角色大多是《甜甜蜜蜜》、《白领丽人》《日出》这类影片中的文质小生。

对于《云海玉弓缘》,傅奇曾开玩笑说,金世遗这个嫉恶如仇、玩世不恭的丐侠,“这是我跟自己过不去,弄个难演的角色来为难自己”。而既担任主角又兼职导演,就是对自己的双重挑战了。事实证明他挑战成功了,片中的金世遗古灵精怪,幽默风趣,加上形象上佳,非常抓人,演得好极了。

傅奇现实中也是人生大赢家。娶了“长城三公主”中的“二公主”石慧,两人育有一女,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明星,也就是傅明宪。1995年,傅明宪在古天乐、李若彤主演的金庸武侠剧《神雕侠侣》中饰演郭芙,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年,参演武侠剧关礼杰版《小李飞刀》,剧中饰演林仙儿,让钱嘉乐饰演的阿飞为之欲罢不能,深陷情关。

影片的女主角是陈思思,长城电影三公主之三,出演过《红灯笼》、《三笑》、《魔影》等经典之作。长城三公主,是指夏梦、石慧、陈思思,这三位在50-60年代香港两家国语制片公司凤凰影业和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旗下三位当家女明星。夏梦前文已经讲过了。

陈思思形象古典、高雅、俏丽,性格正直耿介,颇有侠义心肠,遇见导演或明星欺负人,她总是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她饰演的厉胜男洒脱奔放,敢爱敢恨,形象俊俏,颇受观众好评。

后来,经典的83版《射雕英雄传》里,温美玲在饰演黄蓉的时候,就参照了陈思思的厉胜男,偷师不少,将俏黄蓉演绎的活灵活现,成为了几代人心目中的白莲花,也成为历史上最好一版的黄蓉,没有之一。

按说,《云海玉弓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头,只要张鑫炎再多两部,他肯定就可以成为新武侠动作片的一代宗师了。可惜,并没有。

不像胡金铨,《大醉侠》之后,紧接着就是《龙门客栈》《侠女》。还有张彻,《独臂刀》之后,紧接着是《大刺客》《金燕子》。猛片三连发,直接坐稳了新派武侠动作片大导演的地位。

是张鑫炎不愿意吗?

也不是。

那为什么呢??

前面说了,长城电影公司是香港的左派电影公司,与大陆息息相关。

包括长城在内的“长凤新”三大左派电影机构,包括另外两个凤凰、新联,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的传声筒。起到的作用是统战与外联的作用,甚至它们拍摄的影片不以追求票房为主,而是以宣传国内的声音为主。也因此,当时的资本主义电影公司就只会拍国语片,而“长凤新”三大却自甘拍摄潮汕语这种小语种影片,只为打动海外说潮汕语的华侨,压根不在乎票房。这种纯赔本不赚钱的事,邵氏是不会干的。

这也是左派电影机构最大的特色,就是重在宣传,为了传播理想而存在,不是为了盈利,不是为了票房。

要知道,《云海玉弓缘》上映于1966年。同年,大陆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文革轰隆隆开始了。

为了配合形势,长凤新选择不再拍摄打打杀杀为主的动作片。将导筒转了方向。

而张鑫炎本身就是左派人士,对于长城的理念,他是认同的,也是坚决予以执行的。转身,张导拍摄我党宣传体系里常提到的革命先烈“双枪老太婆”,拍摄了《双枪黄英姑》。主演依旧是《云海玉弓缘》里的卡司傅奇、陈思思。

那是真的爱党啊。文革期间,傅奇、石慧这对“斗委会”成员在香港积极参加“反英抗暴”活动,结果被港方拘捕,囚禁一年多才获得释放。非左派能干得出这样的事情来吗?

《云海玉弓缘》在当年上映后大热,在港、澳、东南亚等地引起轰动,评论界称它为“香港武侠片的里程碑”,认为它“开创了新派武侠片的先河”。让敏锐的邵氏注意到改编新派武侠的巨大商机。

恰好,邵氏麾下导演张彻,一直不喜欢黄梅调风格的电影。1966年,张彻就自编自导了摒弃戏曲式的套招,打戏尽可能写实的《虎侠奸仇》。这片当时没有多轰动,只是手里刚巧有这么个愿拍写实风格的人。

那时的王羽刚巧因《虎侠奸仇》,闯进演员的行当。

导演、演员都有了,又找到还在写小说的倪匡,说要改编金庸的《神雕侠侣》。对于武术指导,邵氏干脆把《云海玉弓缘》的唐佳与刘家良,挖了过来。

该需要的元素,都有了。最后,《独臂刀》顺利出炉,而且不负众望,在上映后奇迹般地拿到了129万的票房。

邵氏宣传这是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收入过100万的作品。

其实,第一部过百万的电影是凤凰电影公司出品的《金鹰》,上映于1964年,比《独臂刀》上映的1967年足足早了3年。

但是,就像《云海玉弓缘》被后世忘记了它才是真正的新派武侠动作片的原点。《金鹰》也被后世忘记了它才是真正的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大作。因为它们都产自左派电影公司,以右派当头掌控的媒体下,也不太愿意提它们。

宣传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无论如何,张鑫炎与长城电影,就此失去了进一步引领新风的机会,新派武侠动作片,也只是被起了一个头。

这多少有些类似刘家良的处女作《神打》,后来洪金宝、成龙的功夫喜剧片,很多都可以在《神打》里找到影子。但是刘家良自己没有将自己打造的元素发扬光大,反而被后来的洪金宝、成龙摘了桃子,这也怨不得别人。

《云海玉弓缘》还有一个值得诟病之处,在于它的改革也不彻底,保留了大量戏剧的元素。即便是武打动作,也是除了几个吊威亚的隔空击剑让人耳目一新,其他方面的创新也没能更进一步。

之前的旧派武侠片,动作一般都是虚的,尤其是主角与龙套之间,往往一碰即倒。《云海玉弓缘》这在这方面已经进了一大步,开始讲究实打,有了点拳拳到肉的感觉了。但是,现在看起来,做得还是不够。依旧在招式上保留了不少戏剧化的元素。

包括服道化,片中的角色,衣着打扮都存在明显的戏剧元素。影片故事明明是一个清朝雍正后期时期的故事。吕四娘就是雍正以文字狱杀掉的吕留良的后代,到本片中连吕四娘都已经去世了。可是,片中几乎所有的角色,身上穿的却都是前朝的服装。只有片中的满清官员及手下穿了清装。这怎么可能?

但是,你又不能说它错。

因为清朝时也留了一个口子,就是日常绝对不可以再穿前朝的服装,但是戏台上可以。毕竟演戏以前朝故事为主,穿大清服饰反而怪怪的。戏装嘛,也不是日常穿的常服,也就由它了。

因此,清朝人穿前朝大明服饰的现象,一般就是在告诉大家,我这是在演戏,不是真的哦。

不过,聪明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很会利用这一点,进而将这种明朝服装打造成为了一种象征符号,象征着汉族反清复明的意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传统,一直影响到20年代的武侠片和古装稗史片之中,并且在60年代的香港粤语片中发扬光大。

看《云海玉弓缘》就有这样的感觉,服道化,以及配乐,都留有鲜明的戏剧化色彩。改革并不彻底。带有鲜明的过渡色彩。

服装商你说它是寄予了“反清复明”的思想吧,可是连龙套的服装都哔灵哔灵地闪着金光,分明是舞台化的痕迹过于浓重。因此,影片既有浓重的旧片元素,又有着鲜明的改革色彩,有点不上不下,既不好也不坏。

以至于,后世再来看这部片,会有不过如此的感觉。它不像《醉拳》,即便现在去看,依然妙趣横生,依旧不过时。

你能说《神打》开创了动作喜剧片的局面吗?好像也不能。因为它太孤立,没有蔚然成风。还是《蛇形刁手》《醉拳》之后,才真正在香港影坛掀起来一股大浪潮。

说《云海玉弓缘》不算新派武侠动作片的开创者,似乎也说得过去。必须将《云海玉弓缘》《大醉侠》《独臂刀》放在一起,才存在价值。

无论如何,张鑫炎是开了先风的。只是,果实自己没有吃到罢了。

开一次先风不算啥,后面在改开之后,张鑫炎首度北上,开启了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的新局面,又一次引领新风尚。不仅打造了《少林寺》这样的传世经典,技惊四座,还发掘了李连杰、吴京。

连续开先风,就绝对不是普通人了。

那么,张鑫炎是如何发掘了李连杰、吴京的呢?

明天见!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