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被称为经典的书籍作品,想必一定有其道理,而不像自媒体上很多茶余饭后的泛泛而谈,或不疼不痒抒发一下个人即时感受,博取流量,获得共鸣。摘要:为什么突然会引这样的话题?原由是近期重读了鲁迅的文章--《狂人日记》,里面收录的有《药》、《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示众》等等大家熟悉的文章。
那些30年前的学生,在小学,中学的课本中,也是读着中外名著一路长大成人的。所以,他们对于名著还是记忆犹新的。
为什么突然会引这样的话题?原由是近期重读了鲁迅的文章--《狂人日记》,里面收录的有《药》、《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示众》等等大家熟悉的文章。
要说熟悉的话,可能大多数人也仅仅是上学时老师在讲台上断断续续的授课记忆;或者是祥林嫂疯疯癫癫的模糊印象;或者是对鲁迅文章晦涩,压抑的依稀感觉。
近期重读鲁迅的文章,感觉不一样了,由于人生经历了半世风雨,再结合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仿佛如穿越一般,伸手触摸了当时生活动荡、愚昧、迷茫的细小颗粒。鲁迅文章晦涩,是因为当时正值白话文的推广期,白话文1917年开始推广,以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鲁迅很多文章写于1920-1935年之间,很难懂,或者没有现在文章那么流畅,也就可以理解了。相比较原来让人蒙圈的古文,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重读鲁迅的文章,也理解了清朝末年为什么中国那样的疾弱,看看当时民众日常的生活,思想,行为就知道原因了。当时中国的民众从整体国民素质,认知及受教育程度上,已经与西方国家差距越来越大了。
就比如,我们现在看个别非洲国家为何到现在还是那么愚昧与落后,教育是关键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国家决策层的认知与发展策略,太落伍与时代了。
从人性上来说,我们现在的人与那时的人本质上没有区别。自私,贪婪,对爱情的追求,嫁娶的攀比,婆媳矛盾,部分官员的腐败等等,只不过,我们现在是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时代,是大众普遍受到过良好教育的时代,是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的时代。
换个角度来讲,现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对比那个年代已经算是上等的优越,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痛苦可以说是无病呻吟。
鲁迅先生确实伟大,他忧国忧民,做了对全中国有益的事情,只是他身体不好,抽烟太多,过早的陨落了,太可惜了
来源:叽哩嘎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