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书如画,阅读如歌;浸润书香,向美而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读好书,才能开阔视野,增智益慧;善读书,才能学以致用,受益终身。为营造书香满园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人文底蕴,进一步以阅读之力赋能教师成长,引领教师在经典中汲取智慧
好书如画,阅读如歌;浸润书香,向美而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读好书,才能开阔视野,增智益慧;善读书,才能学以致用,受益终身。为营造书香满园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人文底蕴,进一步以阅读之力赋能教师成长,引领教师在经典中汲取智慧、在分享中碰撞思维。固始县第十四小学继续开展"书香盈袖,阅见美好"教师读书分享活动。
分享人:沈小玲
捧着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2.0》,整个暑假都沉浸在一场关于数学教学的深度思考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日常教学中总在困惑: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浮于表面?为什么同样的题型换个情境,孩子们就束手无策?俞老师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振聋发聩——"种子课",那些能生长出更多数学知识与思维的关键课,才是破解教学难题的核心。
读懂"种子":数学教学的本质回归
俞老师在书中开篇定义:"种子课,即可供迁移、生长的课。"此喻令我豁然开朗——数学知识非孤立的点,而是有核心概念为根、基本方法为干、具体应用为枝的大树。然教学常急于让学生识记"枝叶",却轻忽"种子"培育。
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我曾直接告知"苹果均分两份为1/2",再让学生反复练写算。但书中案例点醒我,这般教学恰似土表撒叶,看似有"成果"却无扎根之力。俞老师建议,此课应从"分东西"切入:先分4个、2个苹果,再到分1个——当"平均分"遇"不够分"的矛盾,分数概念便自然破土,这正是"种子课"的精髓。
这也让我领悟,数学教学的本质非知识搬运,而是思维唤醒。"种子"的生命力,在于让学生感知知识的来龙去脉,毕竟理解"为什么学",远重于知道"学什么"。
培育"种子":课堂教学的策略重构
俞老师以真实课例拆解"种子课"设计,其"慢"与"透"的智慧最令我受益。
"慢"非拖沓,而是在关键概念处驻足。俞老师主张"种子课要耗时,让学生在困惑中摸索、试错中顿悟"。如教"除法",他未急引"÷"号,而是用整节课让学生分12根小棒,探寻平均分法。当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每人终得4根","平均分"本质便深植心中——此"慢"是给思维留生长空间。
"透"非面面俱到,而是抓核心本质。教"周长"时,俞老师未让学生死记定义,而是设计三层活动:描树叶感"一周",绳围图形体"长度",比图形悟"封闭"必要。层层体验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具象到抽象,真正通透。
这些案例令我反思:是否因赶进度忽略学生认知节奏?是否追技巧丢了概念本质?"种子课"启示,好的数学课堂当如种地,顺应规律,既需耐心等待,亦要精准培育。
生长"果实":学生思维的长远发展
读《种子课2.0》,俞老师的教育远见常令我动容。他言"教给学生的不应是现成果子,而是能结果的树",一语道破数学教育的长远价值——培育数学思维,赋予学生自主生长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学生:能举一反三者,多因悟透知识本质,而非多做题。"种子课"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时,获得思维"生长力"——遇新问题能调用经验分析,处复杂情境能抓本质突破。这种能力,远胜一时分数。
做"播种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合上书页,我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俞正强老师笔下的"种子课",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应该是"播种者",而非"收割者"。我们的任务不是把知识打包塞给学生,而是播下能生长的"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让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
新学期伊始,我打算从"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开始实践"种子课"的理念。这是学生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表示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后续学习方程等知识起着关键作用,符合种子课的特征。还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看作是种子课,因为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推导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具有很强的迁移性。
未来,愿我们都能成为"种子课"的深耕者,把书中的智慧,融入每一堂数学课,让种子课在我们的课堂上"开花结果"。让学生因我们的数学教学,爱上思考、学会探索,让数学素养的种子,在他们心底长成遮风挡雨的"知识大树"。
当书签停在最后一页,故事并未结束。它化作夏日的清凉,吹进校园的晨光里,落在孩子翘起的睫毛上,最后住进我们共同书写的光阴,愿我们以墨香为舟,载着童心与梦想,在教育的长河里,且读,且思,且歌,且行!
来源:曼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