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公益在大众认知中几乎等同于“捐款”,更追求大额的筹款数字。如今,人们开始淡化对捐赠数额的单一崇拜,更加关注公益项目本身的社会成效和长期价值,构建一个健康、多元和可持续的公益生态。
中国公益事业,从高速增长的“上半场”,迈向高质发展的“下半场”。
过去,公益在大众认知中几乎等同于“捐款”,更追求大额的筹款数字。如今,人们开始淡化对捐赠数额的单一崇拜,更加关注公益项目本身的社会成效和长期价值,构建一个健康、多元和可持续的公益生态。
当公益回归理性,各大平台和品牌开始拥抱新变化,希望用更丰富的公益形式,寻找长期发展之道。
《DT商业观察》留意到,今年中华慈善日,麦当劳发起了一场“麦麦爱心搭伙人”活动,不仅用线上线下的传播打响公益影响力,而且通过更多元、生活化的参与形式,吸引到公众对“麦当劳叔叔之家”的关注,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公益样本。
我们好奇,近几年公益行业到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成熟品牌如麦当劳,又探索了哪些公益的新玩法?
全民公益时代,公益发生新变化
如果说中国公益事业的A面,是企业担起了改善社会的部分责任,那么B面则是社区、公众身体力行,与企业合力成为“公益搭子”。
根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4)》,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加速从小众化、精英化,走向了全民化、生活化。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参与公益、表达善意,更多企业和品牌试图设定更丰富多元的参与方式,吸引全民参与。
到了2 025年,新的变化在细微处滋生。
《DT商业观察》发现,一个明显的信号在于,今年久久公益节将公益使命从“连接捐赠”升级为“连接服务”,并联合腾讯地图上线“身边公益地图”,直观展示出用户周边的公益场所和参与机会。
这意味着,当代公益越来越注重从附近出发——普通人开始追求更深度的公益参与,比如线下探访、市集互动,来提高意义感和获得感;品牌做公益,愈发看重将公益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不只回应“远方的哭声”,更关注近处的温度。
新变化的发生,带来了品牌公益传播思路的改变:与其打造一场节点性的公益事件,不如编织一张可感可触的公益沟通网络,追求更深度的用户连接。
而麦当劳发起的“麦麦爱心搭伙人”活动,就以“人的连接”为核心,创新公益传播,让每一个个体成为与品牌并肩的“公益搭子”。
麦当劳是如何让大家成为“公益搭子”的?
今年9月5日-9月9日,麦当劳推出“麦麦爱心搭伙人”活动,邀请公众参与搭手、拍照分享,让更多人看见异地就医困难的患儿家庭,共同助力麦当劳叔叔之家这一公益项目。
“麦麦爱心搭伙人”是怎么吸引大众自发参与的呢?
结合传播主题来看,麦当劳找到“搭手”这个暖心的动作,种下一个“一起搭伙做公益”的新观念。
这里的“搭”有两重含义:
其一,和麦当劳叔叔搭手形成的屋檐意味着搭建起一个家,指向了活动的初心——每个人都能用微薄之力,帮助异地就医困难患儿家庭搭建一个温暖的家。
其二,麦当劳向公众发起了“爱心搭伙”的邀请,用“搭手参与”这种轻量化的形式,降低参与门槛,让公益活动变得简单且互动性十足。
可以说,“搭手”让“麦麦爱心搭伙人”活动有了一个软性的情感沟通符号,与大众建立起情感链接。同时它也成为一句蕴含能量的行为号召——每个人只要行动起来,就能有所改变,“哪怕是一点微光,也能凑成照亮他人的火炬”。
除了主题的情感链接力,“爱心搭伙人”之所以能产生影响力,离不开“降低参与门槛、创新公益机制”两大关键。
具体来看,麦当劳通过线下门店宣传、品牌联动助力、线上平台共创的多维传播路径,拓宽了参与公益的触及面,让更多人关注到异地就医大病患儿这个群体。
今年6月,麦当劳将爱心箱上线到全国约6000家门店,消费者到门店用餐,就可以在取餐台扫描爱心箱二维码,随手做公益。
今年9月,麦当劳将湖南麦当劳叔叔之家孩子们渴望有一个“家”的心愿画作,带到了全国门店,印在餐盘垫纸、外带纸袋和点餐屏上,并通过外卖小票介绍麦当劳叔叔之家,打造不同的沟通触点,在就餐体验中和消费者建立真实温暖的共鸣。
门店之外,麦当劳还借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同时与不同品牌结成“爱心搭伙人俱乐部”,在线上激活公益活动的传播力和价值影响力。
品牌代言人王楚钦率先化身爱心搭伙人,与麦当劳叔叔搭手合拍吸引了大众关注。
OATLY噢麦力、嘉吉中国、三元食品等16家品牌的搭手参与则把“关爱异地就医家庭”的话题,辐射到更广阔的行业和领域。
在小红书,有人发挥想象,将外卖纸袋制作成迷你画展形成二次传播。有用户专程到线下与“爱心站台”双向奔赴,开启“搭手海报”打卡并线上分享,为活动传播再添一把火。用户之间的爱心互动,也因此被看见、放大,最终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心助力传播。
此外,麦当劳入驻腾讯公益的“身边公益地图”,并在线下城市举办爱心市集,为公众提供了“既能线上随手捐,又能线下轻松玩”的多场景参与形式。大众在公益参与中获得了价值,也在互动中建立连接。
在这过程中,麦当劳契合了年轻人数字公益的习惯,让用户能以“ 小红花 ”的方式标记自己的公益热情和善意,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公益参与场景,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将公益行为常态化。
麦当劳深耕公益,打造一个长期主义的公益IP
如果深入去探究“麦麦爱心搭伙人”被公众关注的原因,除了归因于品牌创新公益传播方式,更重要的是麦当劳的信任背书效应,和对公益事业的长期深耕。
麦当劳持续支持“麦当劳叔叔之家”项目,并结合各种传播为这一公益项目发声。
好公益的基本标准,不是一蹴而就的冒进,而是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麦当劳叔叔之家”正是如此,从2016年至今,经过近十年的生长沉淀,它一直为异地就医的困难患儿家庭提供一个“家以外的家”,成为一个承接并传播善意的公益IP。
与此同时,麦当劳擅长采用一套“产品、门店、传播”的体系化协作,吸引更多人参与“麦当劳叔叔之家”的搭建,让更多人帮助更多人。
比如产品端,消费者每购买一份开心乐园餐,麦当劳都将投入0.5元支持麦当劳叔叔之家的新建和运营,为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鼓励公众“将公益行为日常化”。
比如传播侧,全国门店的自有渠道、再加上数量庞大的用户基本盘,能为公益项目的大众化传播奠定基础。
可以说,麦当劳对公益的长期坚持,加深了大众记忆,也形成品牌资产,“麦当劳叔叔之家”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一起“养成”的公益IP。
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说,麦当劳用深耕公益的实践,为大众公益的认知和行动带来了正向的影响。
长期以来,好的公益一直在号召行动、创造改变。
这背后蕴含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唯有鼓励“众人拾柴”,才能让公益火焰照得更亮、更远。
要做到这点,离不开两个关键:其一,吸引更多人参与、成为公益共同体。这里的共同体,不仅是实际的公益互动,更重要的是形成情感连接。其二,需要创新的机制,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扎根中国社区的30年间,麦当劳仍旧坚守“为社区邻里提供美味和凝聚力”的初心,也坚持推动可持续的实体公益。相比简单的捐助和互动,麦当劳叔叔之家注重让人与“附近”产生更深的连接。
而通过对特定群体的关心和帮助,麦当劳用“爱心搭伙”的方式,连接起人与人之间流动不息的善意。正是有了这份连接,未来它也将有更大的生长空间。
编辑/ 郑晓慧@mersailles
设计/戚桐珲 运营/苏洪锐
企划/潘志强
来源:大力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