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谁,翻开那本破旧的笔记本,都会皱起眉头,因为那实在不是一个适合研习阅读的笔记本:暗灰色皮革纹路,折痕处早已经磨损得翻起毛边,漏出的白色毛边又经过无数磋磨日夜被染成了酱色,更像是岁月里摸爬滚打出一身污泥和伤痕的垂暮老者。打开它,纸张中不少页面已蘸上了陈旧的
无论是谁,翻开那本破旧的笔记本,都会皱起眉头,因为那实在不是一个适合研习阅读的笔记本:暗灰色皮革纹路,折痕处早已经磨损得翻起毛边,漏出的白色毛边又经过无数磋磨日夜被染成了酱色,更像是岁月里摸爬滚打出一身污泥和伤痕的垂暮老者。打开它,纸张中不少页面已蘸上了陈旧的油污,用笔记本主人的原话形容,就是“别看它丑,管用啊!”的确,虽然字体、符号、日期着实有些“龙飞凤舞”,然而一到关键时刻,它总是能让他的主人在反复翻阅后安神、定心。
记得第一次见到师父的笔记本是在我刚进厂的第一周。师父从工具柜里拿出榔头、铅笔,翻开他的笔记本,指着第一页对我说:“你先照这个尺寸,试一下敲出外形、修出尺寸。”然而难以辨认的笔记数据,让我直接愣住了。师父说,“先量长短,数据必须精准,再按照这个角度敲修,最后校平,明白没?”不敢说不明白,但我一时间确实看不出这龙飞凤舞的数据到底写的什么,只能直愣愣地低头辨认,“这是……长度26.6毫米?”“错!26.8!不能少,以后干活必须明确工艺数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航空制造里,数据一丝一毫也不能差……”那之后,我花费了很长时间细细研读师父“加密”的笔记本,在歪扭的笔画里仔细探寻他宝贵的经验密码,加粗的地方是关键尺寸,多条线的地方表示加工难度高需二次校验,边缘闪电符表示紧急任务需赶工,每一道项目的工序材料在笔记本上都能一一找到。
一次突击任务中,按照通常顺序加工零件外形尺寸,并对零件下陷深度和平整度进行敲修,结果零件下陷区切边过大,没有敲修着力点,师父恨铁不成钢地说:“切边这么大,应该先修好零件下陷区,符合工艺要求后切割切边,你提早切了,下陷区咋修?”
他指着翻开的笔记本说:“这是我第一次干这类零件时发现的问题,你看这里,我多次试验,切边角度必须大于45°,材料高度必须大于10个,先修正下陷,不然没法保证下陷区深度,你把这个数据牢牢记下来。”从那以后,这个破旧的笔记本在我眼中开始变得重要起来。
后来,无论遇到什么生产问题,这本凝结着师傅工作经验与工作智慧的笔记本里,记录下越来越多的“标准答案”。翻阅笔记本,仿佛在翻阅一位一线航空工作者为航空事业默默奉献的一生。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是汗水、机器轰鸣和航空人对生产质量的承诺。遇到挫折,我会习惯性地去翻一翻师傅的笔记本,或许里面已经找不到如今工作所需的准确答案,但它却总能让我在翻阅中理清问题的解答脉络。打开笔记本,就如同打开了我和自己、和师父、和无数航空人对话的钥匙。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每一个零件的流转,都关系着国之重器的腾飞,每一次精益求精的生产,都守护着祖国的蓝天。(秦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