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我大专毕业,县长小叔拒绝帮我安排工作,5年后他家被推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5 12:50 2

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雨水拍打着县政府大门,父亲的双膝浸透了泥水,小叔的脸上却没有一丝动容。

"不能搞特权"这句话,像刀一样刻在了我心上。

五年后,我站在他家门前,手中握着的不是请求,而是一纸拆迁令。

命运的齿轮,正悄然转动。

01

雨越下越大,雨水顺着衣领往下灌,黏腻的感觉让我浑身不适。父亲站在我面前,黝黑的脸庞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却掩盖不住眼中的期待和紧张。

"儿子,马上就到了,你小叔现在可是一县之长,你是他亲侄子,又是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省城中专,回来安排个工作,那是理所应当的。"

父亲不停地搓着手,仿佛这样能驱散他内心的不安。我知道,在这个小县城里,有个当官的亲戚意味着什么。

我叫陈远山,1984年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省城中专,成了我们村第一个读大专的人。

当时全村人给我家送鸡蛋、送糖果,甚至还有人专门放了鞭炮。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讽刺。1987年,我即将毕业时,国家政策改革,取消了大中专毕业生的统一分配。一纸通知,将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推向了未知的命运。

父亲不信命,他相信血脉相连的亲情。我的小叔——陈国富,正是现任县长,在当地可谓一手遮天。

县政府大院门口,守卫认出了我父亲,微微点头就放我们进去了。

"陈老哥,您来了。"迎面走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是小叔的秘书李志明。

"志明啊,麻烦你通报一声,就说老陈带着远山来拜访。"父亲谦卑地说道。

"县长现在正忙着开会,您先在接待室等等?"李志明微笑着说,却没有让我们进接待室的意思。雨水从父亲的帽檐滴落,在地上汇成一小滩水洼。

我们就这样在走廊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终于,小叔出现了,身后跟着几个下属。他看到我们,似乎愣了一下,然后摆了摆手,让下属们先走。

"大哥,你怎么来了?这么大的雨,也不打个电话。"小叔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自然。

"国富啊,你看远山中专毕业了,成绩还不错,我想着能不能安排他在县里找个工作?"父亲开门见山,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的期待。

小叔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父亲,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大哥,现在是新时代了,讲究公平竞争。我这个当县长的,更应该以身作则,不能搞特权。远山虽然是我侄子,但工作的事情,还是要靠他自己努力。"

父亲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国富,我不是让你特殊照顾,就是想让他有个机会..."

"大哥!"小叔打断了父亲的话,"我们有政策,有流程。远山如果想进机关,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作为县长,我不能破例。"

02

我站在一旁,心如刀绞。我清楚地看到,父亲的肩膀垮了下来,那个在村里一向硬朗的男人,此刻像是老了十岁。

"国富,你还记得你当年是怎么上的大学吗?"父亲突然低声说道,眼神中闪过一丝我从未见过的锐利。

小叔的脸色突然变得铁青,他快步上前,压低声音:"大哥,都是过去的事了,何必再提?"

"你说得对,过去的事就过去了。"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们回去吧,远山。"

我们带来的土特产还放在走廊的角落里,小叔连看都没看一眼。

离开县政府时,雨已经停了,但我的心却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我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威严的建筑,却正好看到李志明将我们带来的礼物扔进了垃圾桶。

那一刻,一种深深的屈辱感涌上心头。我暗自发誓: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让他们后悔今天的决定。

县城西郊的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我站在简易工棚里,对着图纸核算着材料用量。自从被小叔拒绝后,我在父亲的老同学介绍下,来到这个建筑工地当了一名资料员。

"陈远山,这批水泥记多少?"包工头王老五叼着烟,眯着眼问我。

我看了看送货单,又对照了实际到货量,发现少了近两成。"王老板,这批水泥少了差不多两吨,我得如实记录。"

王老五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他把我拉到一边:"小陈啊,做事不能太死板。这点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大家都能轻松点,明白吗?"

我没有回答。就在前一天,我看到几个工人在搅拌混凝土时偷工减料,配比完全不符合标准。按照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这样的建筑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我不能这么做,王老板。这关系到建筑质量安全,我不能因小失大。"我坚持道。

"你他妈算什么东西?一个小小的资料员,也敢在我面前摆官架子?"王老五突然爆发,"你信不信我一句话,明天你就滚蛋?"

果然,第二天我就被告知,因为工程进度调整,我的岗位被取消了。

拿着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我站在工地外,看着那些即将完工的楼房,心里五味杂陈。

回家的路上,一辆自行车停在了我面前。

"小伙子,等一下。"

我抬头,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

"您是...?"

"我是退休的城建局长张守正。刚才在工地上,我听到了你和王老五的对话。"老人严肃地说,"你做得对,但在这个世道,做对的事情往往要付出代价。"

我苦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03

"我看你是个有原则的年轻人,想不想到市政工程队试试?虽然工资不高,但至少不会让你为难。"

就这样,在张局长的推荐下,我进入了市政工程队,开始接触拆迁业务。

市政工程队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拆迁业务,让我看到了权力、金钱和人性的复杂交织。

"小陈,这个钉子户你去谈谈。"队长老马把一份资料递给我,"已经僵持两个月了,上面催得紧。"

拆迁户是个绰号"王瘸子"的中年人,据说脾气古怪,之前去的几个工作人员都吃了闭门羹。

我仔细研读了政策文件,又查阅了王瘸子的家庭资料,发现他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这给了我一个突破口。

敲开王瘸子家的门,出乎意料的是,开门的竟是我中专的同学王丽。

"远山?你怎么来了?"王丽惊讶地看着我。

"丽丽,好久不见。"我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她,一时有些语塞。

王丽的父亲——王瘸子拄着拐杖走了出来,警惕地看着我:"你是来谈拆迁的?"

我点点头,但没有立刻谈拆迁的事,而是和王丽聊起了中专时的往事。慢慢地,气氛缓和了下来。

"叔叔,我知道您不愿意搬,是担心丽丽上学不方便。"我直接点出了他的顾虑,"但根据新的政策,您家可以优先选择学区房,而且拆迁补偿可以用于丽丽将来上大学的费用。"

王瘸子明显动摇了,他思考了一会儿,问道:"你说的是真的?"

"我可以给您看政策文件,每一条都清清楚楚。"我拿出文件,指给他看,"而且,我会亲自跟进您的案子,确保一切按照承诺执行。"

三天后,王瘸子签字同意拆迁。这一仗,为我在市政工程队赢得了不小的声誉。

三个月内,我成功解决了三个难缠的钉子户问题,得到了上级的赏识。这期间,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

拆迁工作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点和痛点。找到这些点,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而这个道理,我决定用在更大的舞台上。

1990年初,国家开始推动国企改制。一批原本国营的企业开始转型或破产重组。我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决定离开市政工程队,自立门户。

04

陈远山拆迁公司成立了。我用积蓄买下了一家破产建筑公司的部分设备,又通过之前积累的人脉,接了几个小项目。

公司虽小,但因为我处理拆迁问题的手段灵活,很快在县里有了一定名气。这一年,县里开始筹建开发区,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展开。

作为本地为数不多的专业拆迁公司,我们自然成为了首选合作对象。一天晚上,我在一家饭店吃饭,偶然听到邻桌几个干部低声交谈。

"听说了吗?陈县长要出事了。"

"什么事?"

"开发区那块地,他签了不少人情批条,纪委已经掌握了证据。"

"这下麻烦大了,听说上面已经派人下来调查了。"

我放下筷子,心跳加速。陈县长——我的小叔,看来要倒台了。

回到家,我辗转难眠。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我。

开门一看,是我的堂妹陈晓雨,小叔的女儿。她眼睛红肿,显然哭过。

"哥,救救我爸爸!"她一进门就跪了下来。

我将她扶起:"晓雨,冷静点,到底怎么回事?"

"爸爸被纪委带走调查了,说是开发区土地问题。"晓雨哭着说,"可那些批条都是被迫签的,他是被人陷害的!"

我心里明白,这种事哪有那么简单的黑白之分。"有什么证据吗?"

"他们说有举报信和证人证词,但都不可信!"晓雨急切地说,"哥,你在拆迁公司工作,对这些事情了解。你可以作证说那些地是合规征用的,对不对?"

我沉默了。她是在要我作伪证。

"哥,我知道当年爸爸没有帮你安排工作,你心里有怨气。但那是因为他太要强,太讲原则。他一直很关心你,还保留着你的毕业照片..."晓雨的声音带着哭腔。

我打断了她:"晓雨,这不是个人恩怨的问题。你让我作伪证,如果东窗事发,我也会牵连进去。"

"我们可以给你补偿!"晓雨突然说,"老宅那块地,爸爸一直留着,说是祖产。如果你能帮这个忙,那块地就归你。"

我愣住了。老宅位于县城中心位置,如今地价飞涨,价值不菲。但我马上意识到不对:

"老宅不是在开发区范围内吗?怎么还归你们?"

晓雨脸色一变,支支吾吾地说:"爸爸...用职权把它划出了开发区范围..."

"所以,他确实利用职权谋私了?"我冷笑一声。

"哥!"晓雨急了,"求求你帮帮忙,我爸年纪大了,经不起牢狱之灾啊!"

05

我看着堂妹绝望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我想起了父亲在雨中跪求的场景,想起了那被扔进垃圾桶的土特产。

"晓雨,我帮不了你。"我最终说道,"你回去吧,天亮前别让人看见你来过这里。"

晓雨绝望地看着我,最后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第二天,县城里传遍了陈县长被双规的消息。作为他的侄子,我感受到了众人异样的眼光。但我没有时间理会这些,因为一个更大的项目正在等着我——新城改造工程。

1992年春天,新城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县里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建项目,范围覆盖老城区大部分区域。经过激烈的竞标,我的公司最终中标了核心区域的拆迁工作。

当我拿到红线图纸时,一个熟悉的地址跃入眼帘——陈家老宅。没错,就是小叔一家世代居住的宅院,也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

按照规划,老宅将被夷为平地,建设新的商业中心。

"陈总,这个地方..."我的助理小李指着图纸上的陈家老宅,欲言又止。

"按程序来。"我平静地说,"发拆迁通知,给予法定期限,按政策补偿。"

老宅的现状已经大不如前。自从小叔被双规后,家道中落,晓雨不得不辍学打工。老宅虽然保留,但已无人常住。

拆迁通知送达的当天下午,我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远山,是我。"电话那头是小叔的声音,苍老了许多。

"陈县长。"我刻意用官称。

"别这么叫我,我早就不是县长了。"他苦笑道,"能见一面吗?老宅的事,我想当面谈谈。"

我同意了。

天色已晚,当我踏入老宅时,油灯摇曳的光芒中,小叔坐在太师椅上,形容憔悴。双规后,他被开除党籍,但因证据不足,倒是避免了牢狱之灾。

"远山,你出息了。"小叔看着我,眼中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表。

"承蒙关照。"我语气平淡。

小叔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还记得这张照片吗?你中专毕业那天,我特意去了省城,就为了参加你的毕业典礼。"

照片上,年轻的我穿着学士服,身边站着意气风发的小叔。那时的他,西装革履,春风得意。

"你知道我为什么拒绝帮你安排工作吗?"小叔问道。

"因为您廉洁奉公,不搞特权。"我讽刺地说。

06

小叔摇摇头:"因为你父亲知道我的秘密——我当年上大学,用的是你大伯的名额。"

我惊讶地看着他。

"你大伯当年考上了大学,但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你爷爷决定让我去,因为我成绩更好。但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你大伯的名字..."小叔缓缓道来,"你父亲一直为大伯鸣不平,威胁说要揭发我。"

"所以您拒绝帮我是为了报复?"我冷笑。

"不!"小叔激动地说,"我是怕人说闲话,说我帮你是为了封你父亲的口。我想证明自己是凭实力当上县长的,不是靠阴暗交易。"

我沉默了。这个解释出乎我的意料。

"远山,老宅是祖产,里面有太多回忆。你能不能..."

"很抱歉,陈叔叔。"我打断了他,"拆迁令已经下达,流程不可逆转。就像当年您说的,我们要按政策办事,不能搞特权。"

小叔的脸上闪过一丝痛苦,但很快又恢复平静:"我明白了。你是在报复我。"

"不,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我站起身,准备离开,"您有一周的时间搬家,补偿款会按时到账。"

就在我转身的瞬间,小叔说了一句让我心惊的话:"梁木上的那封信,你知道吗?"我停住脚步:"什么信?"

"文革时期,你爷爷被诬陷为右派,是我写信举报了真正的诬陷者,才让爷爷平反。那封信至今还藏在老宅的主梁上。"小叔慢慢地说,"我本想等你结婚时把老宅给你,让这个秘密继续保存下去。"

我没有回头,径直走出了老宅。但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

拆迁日很快到来。小叔一家已经搬走,老宅空荡荡的。挖掘机开进院子,工人们开始拆除屋顶和墙壁。

我站在一旁,看着童年记忆中的场所一点点坍塌。当挖掘机的铲斗碾过雕花门楣时,我突然看到墙缝里有什么东西。

"停一下!"我喊道,跑上前去。

墙缝里夹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纸,上面的字迹因雨水浸泡而模糊不清。但我还是认出了那是父亲的笔迹——一封写给小叔的求助信,日期正是1987年我们去县政府的那天。

"国富贤弟,今日冒昧前来,实为远山前途大事。他自幼聪慧,考上省城中专,全家欢喜。今毕业在即,却遇政策变动,前途未卜。恳请贤弟援手,为侄儿谋一职位。此非为亲情徇私,乃为人才合理安置..."

信的内容让我眼眶湿润。父亲并非一味求人,而是字字恳切,处处为我考虑。

07

当年,这封信究竟为何会出现在墙缝里?是小叔故意为之,还是命运的捉弄?

我将信小心翼翼地收好,示意挖掘机继续工作。当机器轰鸣着推平最后一面墙时,我仿佛听到了什么东西破碎的声音——或许是仇恨,或许是执念,又或许只是老宅的灵魂。

拆迁工作完成后不久,县电视台找到我,要做一期关于"大义灭亲拆迁企业家"的专题报道。显然,我拆除陈家老宅的事情已经传开,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陈总,面对亲戚的特殊情况,您是如何坚持原则的?"记者问道。

镜头前,我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背诵起来:"在新时代,我们讲究公平竞争。作为公职人员,更应该以身作则,不能搞特权。亲情虽重,但原则更重要..."

这段话,正是当年小叔拒绝我时说过的话。

采访结束后,记者悄悄对我说:"陈总真是大义凛然啊。不过,您可能不知道,陈县长当年的事,现在有了新的说法。"

"什么说法?"我问道。

"据说那些批条不是他主动签的,而是被逼的。有人想借他的手脱罪,他不从,就被人构陷了。"记者压低声音,"现在纪委已经重启调查,可能会给他平反。"

这个消息让我心头一震。如果属实,那么我对小叔的判断是否有失偏颇?

父亲在我拆除老宅后不久去世了。整理他的遗物时,我发现了一本日记,翻开恰好是1987年那个雨天的记录。

"今日带远山去见国富,被拒。心知肚明,他是怕我揭发冒名上学之事。归途中大雨淋身,夜半高烧不退。远山一夜未眠,为我煎药熬汤。看着孩子憔悴面容,心如刀绞。国富啊国富,你我兄弟一场,何至于此?"

原来父亲当年冒雨求人后,高烧病卧半月之久。而我,竟然从未察觉他的痛苦有多深。

日记的下一页更是让我震惊:

"国富派人送来县医院的药,还有一封亲笔信,说会暗中关照远山,但不能明目张胆帮忙,以免落人口实。信中提到老宅梁木上的举报信一事,言犹在耳。不知近况如何..."

我突然明白了:小叔并非铁石心肠,他只是身不由己。而我,却因一时之怒,将他家推为平地。

08

新城改造项目完成后,在老宅原址建成了县图书馆。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提议在捐赠者铭牌上刻上两个并列的名字:陈远山与陈国富。

揭幕仪式那天,小叔出现了,已经平反的他重新担任了县建设局的顾问。我们四目相对,没有仇恨,没有埋怨,只有深深的释然。

"远山,谢谢你。"他轻声说。

"应该是我谢谢您,叔叔。"我真诚地说,"是您教会了我,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坚守原则。"

他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泛黄的信封:"这是当年藏在梁木上的那封举报信。拆迁前一天晚上,我取了下来。现在,它应该归你保管了。"

我接过信封,小心翼翼地打开。

信中的内容证实了小叔所说的一切:文革时期,爷爷被诬陷,是年仅十六岁的小叔冒险写信揭发了真相。也正是这封信,成为他日后仕途的起点。

"您当年说我能上中专,是家族的骄傲。"我轻声说,"其实,您才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小叔拍拍我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泪光:"错过的时光无法挽回,但未来还很长。你外甥刚考上大学,如果有需要,能不能..."

"我会帮他安排的。"我没等他说完就答应了,"不是因为我们是亲戚,而是因为他值得这个机会。"

图书馆的灯光温暖而明亮,照耀着我们两个曾经的对手,如今的亲人。墙上的铭牌熠熠生辉,记录着一段尘封的往事,也预示着新的开始。

那晚,我站在图书馆前,回望这五年的风雨历程。从一个被拒绝的大专毕业生,到能够改变一座城市面貌的企业家;从满怀怨恨的年轻人,到懂得宽容与理解的成年人。这段旅程,虽然艰辛,却值得铭记。

或许,命运的齿轮总是按照它自己的节奏转动。而我们能做的,不是抗拒或怨恨,而是在顺应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在变革中坚守内心的原则。

就像那封被雨水泡得模糊的信,字迹虽已难辨,但情感永存。就像那座被推平的老宅,虽已不复存在,但记忆常青。

来源:大大大大聪明游戏解说

相关推荐